2019年10月14日 星期一

周行一/中美貿易戰與台灣的政治選擇權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周行一/中美貿易戰與台灣的政治選擇權

◆  嚴震生/艾比伊獲諾貝爾和平獎
◆  王文華/解決問題,你是「零售」還是「大盤」?
◆  趙春山/一篇「求穩待變」的國慶講話
◆  孫維新/系外行星—從科幻到真實
◆  葉銀華/投資人快熟悉逐筆交易制度
◆  馬凱/訛詐市場+銅臭民主=滅絕
◆  盛治仁/快樂需要努力營造

◆  王健壯/蔡英文忘了,還是害怕想起來
◆  方祖涵/變調的社會溫情故事
◆  楊渡/管中閔效應與民調黑洞
◆  薛承泰/「老農津貼」的變臉秀
◆  黃介正/一黨專政七十年
◆  范疇/親民黨、時力黨 門票捐台灣社會吧








周行一/中美貿易戰與台灣的政治選擇權


2019-10-14 00:09 聯合報  周行一(作者為國立政治大學財務管理系教授)
10月11日,美國總統川普在白宮會見大陸副總理劉鶴。 (新華社)

中美貿易戰打了一年多,談談打打,儘管十月兩方復談,並達成第一階段貿易協議,但仍不可能徹底解決問題兩國都認為這是生存發展的問題,爭鬥與談判過程中可能基於短期利益獲致協議,不過是暫時性的,除非美國確定中國已不再是威脅,否則把中國打垮是自保的最佳方法,或者是兩邊勢均力敵,不得不接受現狀
中國人多是美國最懼怕的,人口是美國的四倍以上,美國現在出生率一點八僅略高於大陸的一點六,幾乎永遠無法在人口數量上趕上中國;美國在經濟及科技方面很占優勢,中國卻可能迎頭趕上。儘管中國大陸的總體經濟規模是美國的三分之二,人均所得不及美國的五分之一,但是如果能夠維持五%的經濟成長率,而美國的經濟成長幅度維持在三%以下已成常態,在十五至廿年間中國的總體經濟規模將與美國相當,美國既然無法增加人口,就只有抑制中國經濟發展一途
為了有效抑制大陸,美國當然想全世界一致對付中國,但是因為長期敵對關係(例如俄國與伊朗)、政治體制不同(例如君主立憲)、宗教文化差異(例如伊斯蘭教),美國的堅定盟友大概就是政治體制接近(民主國家),有共同文化傳承的歐洲、澳洲、加拿大等了,但是這些國家也有經濟利益的矛盾,美國川普總統上任以後強調美國第一,其他國家當然也就不客氣地強調自己的利益了。
這種情況下,中國大陸的策略選擇就很清楚了,以廣大的內需市場加上人民想創造財富的心態吸引外國人投資及做生意,防範歐美形成防堵中國聯盟。雖然大陸在意識形態方面經常受歐美國家抨擊,但是中美貿易戰的本質基本上仍是生存問題,意識形態對立的確會造成敵人的不安全感,但是只要攸關生存,意識形態就算一樣也照打。八○年代日本是民主國家,美日貿易戰成功抑制了日本成長近卅年,現在美國與歐洲及加拿大的貿易衝突不會因都是民主國家就不爭執,美國為了自己的生存發展,必須抑制中國,如果其他國家在經濟上挑戰美國的霸權,也不會倖免於美國的攻擊
美國必須維持唯我獨尊的狀況才會感到安全,而中國大陸正在地緣政治、經濟實力、文化影響力方面挑戰美國,其他國家是兩國拉攏的對象,台灣何嘗不是居於這種可以左右逢源的狀態。如果能維持這種狀態是台灣最好的選擇,台灣因為小,經不起偏於一方可能帶來的嚴重後果。
選擇權契約十六世紀後就在市場上交易,大家都知道選擇權的執行期限愈長,也就是愈晚才一定要做決策,對選擇權持有人愈有利。台灣擁有一個現在不需要對中美表態的政治選擇權,避免讓任一方誤判我們已做決定了應是中華民國最高的戰略指導。在總統選戰愈來愈激烈的情況下,所有參選人及政黨一定要努力維持這個政治選擇權,才是對人民負責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