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26日 星期六

經濟日報社論/促回流台商升級 協助產業再興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

◆  聯合報社論/ECFA照妖鏡,蔡英文販賣恐懼騙很大
◆  聯合報黑白集/用嘴蓋比較快
◆  經濟日報社論/美中貿易戰停火曙光乍現







經濟日報社論/促回流台商升級 協助產業再興


2019-10-26 23:33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台灣今年的出口未臻理想,幸而台商回台投資潮適時填補缺口,使得今年經濟表現遠較東亞競爭國家來得亮眼。台商回台投資,除了支撐經濟成長數字,更被視為是台灣長期產業再興的契機,不但製造業榮景可期,也可望降低對中國紅色供應鏈的依賴,甚至有機會在未來美國主導的「非紅供應鏈」中扮演重要角色。
台商的製造能力向來備受肯定,隨著台商回台投資的錦上添花,台灣的製造業的確有機會再創榮景,但我們也必須指出幾項隱憂。首先,台商製造能力雖強,但仍普遍各自零散鑲嵌在供應鏈的某些片斷層次中。這些供應鏈是我們依附的對象,而非台灣所能主導,因此我們也難享有價值的分配權過度重視供應鏈,正說明了台灣經濟的依附性很強如果希望提升經濟自主性,這就是一個值得擔憂的問題。
其次是產業發展圖像或願景不明確。目前回台投資的台商,從因應未來5G發展的網通產業到若干傳統產業,不一而足。正面來看是產業全面回台,但也凸顯了在台商回台潮中,投資金額比產業圖像或願景更受重視。儘管政府行動方案提供的誘因機制,希望篩擇高附加價值、居供應鏈關鍵地位或符合5+2產業創新計畫的企業,但看起來還是期待強化在既有供應鏈中的優勢,看不出未來產業發展的圖像規畫。
第三是台灣有限的資源如何支應大量投資。過去十多年來,台灣投資低迷,經濟成長率普遍低於全球平均;即使如此,台灣還是產生所謂五缺問題。今年台商回台已有約6,000億元規模,如果台灣製造業因而再興,土地、水、電、勞工的供給窘迫情形勢將與日俱增。重要的是,政府顯然不讓市場處理資源有限的問題,全然視為政府責任而攬在身上,如此很容易導致資源錯置與無效率使用;當政府解決了一缺,往往就製造了其他數缺,這種循環很難見到終點。
既然存在上述隱憂,政府對於台商回台,就不能只著重在規模上的期待,或是頂多準備若干篩選機制來誘導台商回台「升級」。既然台灣的資源有限,避免亂槍打鳥、分散資源就是重要原則。
首先,必須正視供應鏈的依附性儘管台灣致力孕育隱形冠軍或中堅企業,但也難以擺脫過度依附於他國供應鏈的困境。全球製造強國莫不有最終產業,來確保中上游產品的出海口及最終價值的分配權。我們的產業願景,不可完全漠視發展最終產品的重要性。
再者,台灣的資源顯然無法支應過多不同產業的發展,應當有所取捨。政府既不期待高耗能、低效率的產業或企業回台,甚至願協助在新南向國家建立生產基地,以因應企業移轉所需,那麼對國內既有的類似產業,也可引導至這些海外新生產基地,不但可以釋出資源來發展更高階的製造業,也可創造海外群聚之效。
另一方面,既然資源有限,台灣應該更善用腦力這項最無限的資源,亦即製造業服務化製造業服務化本是政府過去三業四化政策中的領頭政策,就是為了解決製造業的發展瓶頸。台灣有製造業的優勢,卻不見得樣樣都要留台生產;日本擁有強勢製造業,卻常將不再具國內生產優勢的產業外移或讓出,以保有最具附加價值的產業在國內生產,足堪借鏡。
日本另一個值得效法的做法,是政府不過度介入資源的提供,而是由市場來解決資源有限的問題。日本同樣是資源有限的國家,由市場處理資源短缺的問題,最能激發企業精神或企業能力這項最重要的生產要素,使市場中永遠保留最有競爭力的企業。
反之,若政府努力提供資源來協助企業,可能五缺不再,卻缺了最重要的企業家精神,實有悖於產業再興的目標
台商回台值得慶幸,但唯有將有限資源善用到對的地方,才能真正做到產業再興,也才有機會回復高經濟成長的榮景。









聯合報黑白集/蘇揆與魔鬼的距離


2019-10-27 00:20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行政院長蘇貞昌。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行政院長蘇貞昌讓人民一日數驚,先是批評馬英九及其密友律師等人「魔鬼現形」,並扣以賣台紅帽;繼而強調兩案凶手定讞就該執行死刑。律師出身的蘇揆言論如此乖張,讓人懷疑他與魔鬼之間的距離。
如果律師幫凶嫌辯護就是魔鬼,那謝長廷曾為陳進興案辯護,所以謝也是魔鬼?而蘇貞昌律師沒為凶嫌辯護過?刑事訴訟法「強制辯護」規定是不是也該廢了,否則豈不是強迫公設辯護人當魔鬼?但被告的基本人權呢?這是躲在人權與法治面具下的魔鬼現形?
蔡政府打假新聞,送辦絕不手軟;蘇貞昌卻含沙射影,大搞假新聞。他影射說馬英九的密友律師到香港為港府反送中解套擘畫,並指控這些「魔鬼和魔鬼中的魔鬼」賣台;但政壇皆知的馬英九「密友律師」陳長文表示,過去一年沒去過香港,一句話揭穿蘇貞昌的政治心魔
蘇揆更與民進黨立委唱雙簧,點名兩個特定個案定讞就該執行死刑,但其中一案其實未定讞。他不僅干預法務部權責,更在指導法院判決。蔡政府原「拒收」港嫌,後迫於輿論改口「可以來了」,但蘇揆一反民進黨長期挺廢死態度,大談執行死刑,形同恫嚇港嫌別來投案政治算計至此,司法主權可割可棄,司法獨立與人權價值亦皆可拋
蘇貞昌曾違背神前誓言而參選,遭諷「連神明都敢騙」。民進黨不在乎蘇貞昌與神明的距離愈來愈遠,但民眾在意與魔鬼距離愈來愈近的閣揆還適任嗎








聯合報社論/從美中貿易戰談未來全球經濟風貌


2019-10-27 00:15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美中對抗,短期內恐難化解。(美聯社)

美中貿易談判本月稍早雖達成第一階段協議,但嚴格說來,這只是雙方各有國內壓力的情勢下不得不為的妥協。川普政府正面臨彈劾事件,而總統大選當前,美股又起伏動盪不定;中方則有經濟下滑、物價高漲的難題,也唯恐失業率遽增。自去年四月美國對中發動貿易戰至今,雙方你來我往的結果,課徵的關稅幾乎已涵蓋所有雙邊貿易品項;但市場仍認為全面性貿易戰及出現相互毀滅結果是可避免的,不少專家將判斷失誤怪罪於川普總統太「不按牌理出牌」。
所謂按牌理出牌是指依照理性分析作出行動經濟學上稱為理性選擇理論」,即指經濟行為者在作決策時會善用所知訊息,理性分析、比較各種可能行動的利弊得失,從中選出最划算的決策。例如國際貨幣基金(IMF)奉理性選擇理論為圭臬,即認為在雙方衡量得失下,美中貿易戰應該有解,且許多市場人士也認為美中兩國最後應會理性地「察覺」互鬥無益。但事實上,許多歷史經驗顯示,兩個強權國家捉對廝殺的故事結局,往往不是走在理性預期的軌道上。
對此,哈佛大學政治學教授埃利森早就指出,在研究大國相爭時,若過度相信經濟利益原則,並以理性選擇進行利弊分析,極可能會推導出全盤錯誤的研究結果。原因在於,相關大國的內部決策團隊並不全然以經濟利益作為決策依歸,而是以實踐信念為要務。所以,分析大國對決時,必須進一步考量其政府核心決策圈的組織與思維。
觀察近兩年的美中貿易爭端,即可發現,在民國107年(二○一八年)年中以前,美國貿易政策核心決策圈涵蓋對中國採鴿派態度的「全球主義者」(Globalist),國家經濟委員會前主席柯恩經濟顧問委員會前主席哈塞特同時,也有鷹派的國家主義者」(Nationalist),國家貿易委員會主席納瓦羅美國貿易代表賴海哲。因此,在全球主義者的遏止與緩和下,民國107年(二○一八年)上半年之前美國的對外貿易爭端還是相對克制的,而美中貿易戰雖漸次升溫,卻未上升至幾乎全面性衝突的地步。但在民國107年(二○一八年)中以後,隨著柯恩、哈塞特相繼離開核心決策圈,對中國持鷹派態度的庫德洛取代柯恩執掌國家經濟委員會,美國的貿易政策制定則演成由鷹派獨攬大權的局面
然而,目前盤據美國政府經貿高層的國家主義者,追求的並不是中國在貿易上的經濟讓利,而是希望中國能放棄國家資本主義。說穿了,貿易戰只是川普等鷹派分子敲打中國政府的工具而已。美國鷹派分子之所以有恃無恐,主要是他們相信美國藉由掌控全球金流、資訊流及供應鏈三大渠道,加上強盛的經濟實力,必能迫使中國屈服。也就是說,迫使中國經濟轉變成合乎西方體制的情況,才是國家主義者的終極目標
換一個角度看,中國當權者當然也清楚地知道,領導階層的權力基礎來自經濟資源的掌控。以習近平為首的領導層,當然不可能放棄國家資本主義,這可從近年來中國陸續將民企「國有化」得到印證。
要言之,美國想要的,中國給不起中國能給的,美國不想要。如此一來,貿易戰恐怕沒有真正休止的一天。畢竟,川普已打開美中矛盾的潘朵拉之盒,抗中立場已成為共和黨與民主黨寥寥可數的「共識」。由此可知,無論民國109年(二○二○年)誰贏得美國總統大選,新執政者在經濟活動上與中國「脫鉤」(decoupling)的程度只會愈加擴大,並意圖制止中國崛起,以便讓美國持續保持其全球秩序唯一制定者的地位
因此,在美中對抗能量遲難消褪的情況下,過去雙方合作促成的全球共榮,只怕僅能追憶,難再復見。未來的全球貿易風貌,也肯定與美中貿易戰前截然不同,這將是後續分析美中貿易戰的嚴肅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