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口頭挺台 不如先正名建交
◆ 奇怪的台灣高教減招邏輯
◆ 文化與科技該如何結合?
◆ 願景回響/用消費選擇 支持環境永續
◆ 蘇揆暗示...港嫌來台必死無疑?
◆ 蘇貞昌、謝長廷沒為兇嫌辯護過?
◆ 聯合筆記/日皇登基 外交角力
◆ 漫畫/魔鬼在哪裡
◆ 想一想「大屋頂中國兩制」
聯合筆記/日皇登基 外交角力
2019-10-25 23:36 聯合報 蔡佩芳
日皇德仁22日在皇宮正殿,舉行向海內外宣告即位的登基大典「即位禮正殿之儀」。 (美聯社)
日本德仁天皇的「即位禮正殿之儀」本周莊重登場,世界各國元首、皇室齊聚,多達一百九十一個國家、區域、國際組織派代表觀禮。日本首相安倍也展開「馬拉松會談」,四天內與約五十國政要會談。
安倍的「馬拉松會談」以會晤印度洋島國、馬爾地夫總統索里揭開序幕,安倍向索里推銷他所倡議的自由開放的印太構想,希望位於海上交通要衝的馬爾地夫可以強化與美日的合作。親印度的索里在去年九月總統選舉擊敗立場親中的當時總理雅門,奪得政權,讓中國推廣一帶一路上栽了跟頭。
中國大陸派出中共國家副主席王岐山擔任特使。王岐山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比起民國79年(一九九○年)中方派往出席前日皇明仁即位禮的時任國務院副總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吳學謙,王岐山級別更高。而王岐山是中共國家主席習近平重要盟友,習近平第一任時,王岐山擔任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主導反腐運動,為習近平清除政敵。
雖然雙方會談氣氛稱不上和諧,安倍關切香港問題、東海局勢,要求中方積極應對北海道大學教授在內多名日本人遭中方拘留一事,但王岐山訪日仍被視為中方展現重視對日關係的姿態,為習近平明年春季以國賓身分訪日暖身。
至於近一年陷入冰點的日韓關係,南韓比照民國79年(一九九○年)總理姜英勲為特使的前例,派出二把手、總理李洛淵代表觀禮,李洛淵從任國會議員時便擔任韓日議員聯盟幹事長,是文政權內少數的知日派,此行還帶了文在寅親書轉交安倍。不過據韓媒報導,南韓原本期望總統文在寅能親自訪日,只是最後未能實現。
雖然安倍會李洛淵沒有達成任何具體共識,日韓對立消解也還稱不上看到曙光,但這是自去年十月二戰時期強制徵用勞工訴訟紛爭以來,首次領導人層級會談,兩人會談約廿分鐘,比南韓媒體預期的十分鐘多了一倍,被譽為即位儀式超越惡化的日韓關係框架。
反而是日本最重要的盟友美國僅派了交通部長趙小蘭代表觀禮,安倍與趙小蘭的會談也只有短暫的十五分鐘,讓人玩味。
時隔三十年舉辦的日皇即位禮是個隆重儀式,更是盛大外交舞台,各國派誰擔任特使,也反映出該國對日關係的態度,慶典下國際局勢角力各方拉鋸。
陳長文:蘇貞昌律師忘了法律人的誓言嗎?
2019-10-25 23:38 聯合報 陳長文/律師(台北市)
行政院長蘇貞昌說,原來早在幾個月前,馬英九的密友律師(指陳長文)已到香港,為港府反送中解套來擘畫。但陳長文表示,過去一年他根本沒去過香港。 記者葉信菉/攝影
親愛的蘇律師,為了讓我可以好好的寫這一封信,首先容我「對號入座」一下,如果,你所謂的「馬英九的律師密友」是陳長文。那麼,我可以先告訴您,你說這位「律師密友」「早在幾個月前,已經到香港為港府反送中解套、擘畫。」先別說無官無職的長文,沒有「能力」去為港府反送中解套。事實上,過去一年,我根本沒去過香港。
然而,有些政治人物的說謊已是常態,所以,我也不意外「蘇院長」的栽贓抹黑。只是有些感慨,為了政治,人性竟是如此廉價。
但今天,我想寫信的對象不是蘇貞昌院長,而是蘇貞昌律師。我想和通過律師高考執業的蘇律師聊聊,你還記得,你當律師時的法律人信念嗎?當蘇院長用「馬英九的律師替兇手辯護」,導引出「魔鬼一一現形」時,我不是政治人物,沒有興趣和「蘇院長」做政治口水戰,但我卻必須問問「蘇律師」,還記得美國著名的人權律師丹諾的名言:「一個人在未定罪前,都是無辜的」、「我恨罪行,但從不恨罪人」。
這二句名言,對法律人來說,幾乎可以說是法律人的「希波克拉底誓言」。
是的,陳同佳涉嫌在台灣殺害女友,是犯罪嫌疑人。但蘇律師可還記得,刑事被告受辯護人協助的權利,是聯合國保障的基本人權,刑事訴訟法第卅一條也規定,殺人罪屬於「強制辯護」,被告不委任辯護人,審判長也要指定公設辯護人或義務律師來辯護。
什麼時候,律師為犯罪嫌疑人辯護,竟成了「魔鬼」?我不能理解,為什麼當了「行政院長」後,蘇律師怎麼會連「正當法律程序」、「無罪推定」這些法律人的ABC都忘得一乾二淨?謝長廷大使當年答應為陳進興妻子辯護,難道他也是蘇院長口中的「魔鬼」嗎?
也許,現在的蘇院長早已忘了當年蘇律師的法律人信條。但當了一輩子律師的長文,卻一日不忘法律人該有的責任和原則。不管是陳同佳,還是當年的陳進興,都有權利聘請律師為他辯護,而當律師願意接受委託時,他就擁有二個必須信守的原則。第一,要確保他的當事人,不會在證據未確的情況下被定罪;第二,如果證據確鑿,要確保他的當事人不會受到不合理的懲罰。這就是現代法治賦予律師的忠實義務。
我很喜歡紀伯倫曾說的一句話:「把手指放在善惡的交界之處,就可以碰觸上帝的袍服。」法律人的工作,正是一個指觸善惡的工作,這本是上帝的權柄,法律人能不戒慎,能不恐懼?我一直如此的自我期許。蘇律師,同意嗎?
美口頭挺台 不如先正名建交
2019-10-26 00:00 聯合報 蕭徐行/獨立評論人(台北市)
美國副總統潘斯演說觸及兩岸三地。 (美聯社)
「胡蘿蔔」與「棍子」的軟硬兼施作為是美國傳統外交政策的SOP,所以即使美國對外宣稱一直與中國在進行貿易談判,華府仍致力在平等互惠基礎上與北京建立務實合作關係,而且不斷釋放有望在十一月APEC峰會達成第一階段貿易協定的訊息;然而,副總統潘斯日昨又發表對中國大陸政府措辭嚴厲的講話。
潘斯在演說中指責北京繼續打壓實行民主的台灣國際空間,他也強調過去一年,大陸通過金錢外交誘使另外兩國與我斷交轉而承認北京,增加台灣民主壓力;他又說,美國批准了更多對台軍售,以展示對台灣的支持,並呼籲國際社會,與台灣交往不會威脅和平,而是會維護區域和平。
這是潘斯連續兩年代表美國川普政府對中國大陸壓迫台灣外交空間與生存保障提出強烈抨擊與批判,然而一年過去,除了口頭保證外,民進黨政府不斷對美國老大哥展現善意下,美國給過什麼實質的政治與經濟利益?反而是邦交國離去,台灣沒什麼機會參與國際活動,我們在國際社會顯然被邊緣化、隱形化了。
美國如果真的在乎台灣這個夥伴,最直接有效的做法,就是稱呼台灣正式國名「中華民國」,與台灣恢復正式邦交關係,接著把AIT正名為美國駐中華民國大使館。其次,出售如F-35之類的先進軍事裝備給台灣,更跟台灣即刻洽談雙邊自由貿易協定,好讓台灣窒息的經濟困境喘一口氣。
美國的中國專家葛來儀日前表示,中美兩國現今在「台灣議題」上的見解非常不同,在所有中美摩擦裡,是最有可能導致兩國發生軍事衝突的議題,甚至直指台灣是中美利益衝突的核心。
川普為自身政治考量,不惜「無條件」即刻撤出敘利亞,讓中東戰火稍歇的局及暫歇的種族仇殺再起。反觀民進黨政府,三年來一面倒向這樣「自私」又「自利」的美國,反而和鄰近的中國大陸甚至香港政府動輒惡言相向,溝通無門,如果遇到像這次美軍在敘利亞北部即刻撤離狀況,那時我們應對方案為何?
政府應即刻要求美方實現上述的承諾來表示美國「真挺台」的態度與決心,否則任何口頭承諾就像空氣,在以國家利益至上的國際社會中只是一張薄薄的空頭支票。
奇怪的台灣高教減招邏輯
2019-10-25 23:56 聯合報 王釗洪/兼任教授(嘉義民雄)
少子化嚴峻,部分私立科大呼籲公私立科大同步減招,但教育部表示,國立科大校數比國立大學少很多,如果國立科大減招,學生進入國立機會下降,國中生更無意願選讀高職,對國家產業發展更傷。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聯合報教育版日前報導,由於少子化嚴峻,部分私立科大呼籲公私立科大同步減招,但教育部搖頭,表示「國立科大減招,學生進入國立的機會下降,對國家產業發展更傷。」這個論點漏洞百出, 實在難以服人,難道國立科大不減招甚或增招,對國家產業發展就大有幫助嗎?
目前台灣高教學府(不計體育、藝術等專業),依國立vs.私立、普通大學vs.科技大學的組合,可分成四種型態。在正常情況下,這四類學校對國家產業發展的貢獻是一樣的,只是領域不同、方式不同而已;本應一視同仁、公平對待。
不意,教育部不知從何時起,對國立、私立就是大小眼。好像偏心的父母,對兒子錦衣玉食,養得白白胖胖,還買勞力士、保時捷,身邊伴侶一天一個換不完;女兒則是衣衫襤褸、骨瘦如柴,身邊不但沒有白馬王子,還不時被嗆「我就知道妳不行」。
世界科技、學術快速進步,不同領域時起時落,有些或因就業困難,或因環境改變、生源減少,減招責任當然要由國立、私立學校同步分攤,因為它們使用的都是國家資源。如果某個領域是某些私校的強項,反而是某些國立學校的弱項,這些國立校系就應該減招。教育部應該隨時掌握各個公私立學校各領域的強弱消長,而不是盲目出手,一條竹竿打翻一條船。
英國泰晤士報THE公布了二○二○世界大學電腦科學領域排名,台灣的私校亞洲大學世界排名五六二,逢甲排名六四六,贏過許多國立大學及國立科大。如果有一天電腦科學不再像今天這麼火紅,按照教育部的邏輯,難道要叫亞大及逢甲減招,而保留一些墊底的國立大學或科大,國家產業才能大展鴻圖?
教育部另一個似是而非、不探究裡的說詞是,國立科大減招後,學生進入國立的機會就下降了。試問為什麼學生都要搶進國立大學或科大?真的都是因為國立強過私立嗎?教育部難道不知,這只是因為國立學費較低廉而已!這難道不是教育部長久以來對國立補助、又嚴管學費的政策有以致之?
衷心期望政府對高教、學術減少管制,因為管制多一分,資源浪費也多一分。盡量開放公私立學校公平競爭,讓有心辦學的私校有茁壯的機會,是造就像美、歐、日等國優秀私校與優秀公校並駕齊驅的不二法門。
文化與科技該如何結合?
2019-10-25 23:58 聯合報 劉新圓/國政基金會副研究員(台北市)
故宮與高美館合作的「國寶新境新媒體藝術展」,圖為結合文化與科技的故宮懷素狂草名作「自敘.心境」虛擬實境體驗內容。 圖/故宮提供
拜讀民意論壇廿四日「藝術帶頭,科技與文化才能融合」一文,個人有些看法。
其實,所謂文化創意產業的產生,就是源自文化與科技的結合。愛迪生發明留聲機,開始將「電」的技術跨進了文化與藝術。靠著電的科技,音樂演出終於可以被固定下來,並且衍生出唱片業,使經典的演出得以無限複製,突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銷售到世界各地。電影與電視則是更進一步,讓綜合性的表演藝術,變成可量產與行銷的產業。美國文化之所以強勢,主要也是透過文化產業無所弗屆的力量。
然而,文化與科技結合,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困難重重。最主要原因,仍在隔行如隔山。尤其各門專業一日千里,要培養專精一行已經很辛苦了,更何況是跨領域?猶記得以前某研究所,以結合電腦與音樂為號召,最後仍不得不走回純音樂的路。
不過,個人曾在音樂系選修多媒體以及電腦與音樂的課程,雖然無法做到專精,但至少對數位化有初步的了解,並且可以簡單地操作機器,自製微電影與數位音樂。當時修過相關課程的同學,後來確實有人在流行音樂界嶄露了頭角。
所以,如果要讓藝術與科技對話,培養跨領域人才,比較可行的辦法,就是在最短時間內,讓專研藝術者學習簡易的科技課程,專研科技者學習簡易的藝術課程,然後讓這些人組成合作團隊,碰撞出創意。
可是,不同領域人才碰撞創意,終究得有明確的目標才有合作的意義。就文創業的觀點,自然是必須研發出競爭力強的商品,才不會做白功。舉個例子,據說不少好萊塢知名動畫,如《阿拉丁》、《泰山》、《獅子王》等都是台灣代工的。台灣不乏動畫繪製的人才,為什麼卻無法自製出行銷國際的動畫大片呢?
因為研發、自製新產品需要高成本,而電影、電視劇這種文化產業的龍頭,還得面臨高風險。像台灣以中小企業為主流的環境,真正打得出知名品牌的企業,可謂鳳毛麟角。
推動文創業,如果不把重點放在真正的龍頭:影視產品,那麼一切都是空談。倘若有足夠的資金與商機,就可以吸引人才投入,刺激不同領域人才的對話,文化與科技自然非結合不可,似不必太刻意為之。
只是放眼望去,誰才有足夠的資金與魄力呢?大概只有政府或大企業了吧?問題是,敢不敢放手一搏呢?
蘇揆暗示...港嫌來台必死無疑?
2019-10-25 23:45 聯合報 韓敬/退休國中老師(新北市)
立院施政總質詢,行政院長蘇貞昌備詢時表示,死刑既然定讞就該執行。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廢死聯盟聽了蘇揆這番話,不曉得要站出來抗議還是認同,但如聯想到港嫌陳同佳箱屍案,筆者認為蘇貞昌等於是在暗示,陳同佳若來台受審,即便是有理律這種大律師公司為其代理訴訟,難逃一死是可以預見的,因為蘇院長已經提早告訴檢察官和承審法官了。想到來台投案只有「送死」一途,陳同佳還要到台北從容受刑?
有律師資格的蘇院長竟如此「選擇性」要求特定受刑人必須執行死刑,希望學界站出來反駁抗議。至於支持死刑犯必須執行的國人,何妨也透過輿論給法務部壓力,讓定讞的死刑犯槍決吧!蘇貞昌、謝長廷沒為兇嫌辯護過?
2019-10-25 23:42 聯合報 林清汶/世新大學法律系兼任副教授(台北市)
行政院長蘇貞昌(右)赴立法院備詢前被媒體問及最近傳出有藍營法界大老獻策讓陳同佳來台「被自首」,蘇貞昌表示魔鬼已經一一現形。 記者葉信菉/攝影
蘇貞昌院長廿五日赴立法院備詢前,被媒體問及有藍營法界獻策陳同佳來台「被自首」傳聞時;蘇院長生氣脫口稱「現在看來政府步步為營是對的,原來早在幾個月前,馬英九的密友律師已經到香港為港府反送中解套、擘畫,他的律師替兇手辯護,馬英九再哽咽、扮演同情被害家屬,政協牧師居間跑腿『牽勾仔』,國民黨再來吆喝、唱和,現在魔鬼已經一一現形,呼籲大家一定要小心警慎、小心被賣。」
果真如蘇院長所言,馬英九的密友律師到香港為替兇手辯護策畫等事宜,讓兇嫌到台灣來審判有何不妥?依刑事訴訟法第卅一條規定「最輕本刑為三年以上有期徒刑案件」,於審判中未經選任辯護人者,審判長仍須應指定公設辯護人或律師為被告辯護;即縱使是對作奸犯科之人仍然要維護他既有之權利。律師維護被告人權本屬天經地義;蘇院長曾任律師,難道不曾為不法之兇嫌被告做過辯護?謝長廷不也曾經為陳進興案件辯護?
本案原屬單純之法律事件,適逢選舉將至,經過政治人物不斷操作炒作後變得詭譎多變,已失去法制原貌。但多數民眾心中會有一把尺,是非還是會判斷。蘇院長最近多次辛辣之語極盡嗆鼻之能事,但這不怕引起多數中間選民反感或厭惡?為今之計,是本案盡速回歸法律面,讓陳同佳盡快來受審,以彰顯國家主權,不要太多無謂的政治算計。願景回響/用消費選擇 支持環境永續
2019-10-25 23:53 聯合報 許永明/政治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系教授(台北市)
聯合報舉辦永續能源之路高峰論壇,諾貝爾和平獎共同得主莫漢.芒納星河表示,永續能源須所有人一起努力。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聯合報系願景工程舉辦永續能源之路高峰論壇,邀請諾貝爾和平獎共同得主暨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事業委員會前副主席莫漢.芒納星河發表演說,他強調國家能源政策及其風險溝通的重要性。社會各界都意識到環境與能源永續很重要,無不呼籲公司要盡到促進環境永續的企業社會責任,但投資人在意企業是否重視環境永續嗎?投資人在選擇投資標的形成投資組合決策時,有將其納入考量因素之一嗎?
這讓我想起近兩年分別發表在頂尖財務與策略學術期刊的兩篇文章,皆探討投資人是否重視永續。其中一篇文章的結論是:投資人比較會去投資被歸類為高度永續的相互基金。為什麼投資人會有這樣的行為呢?可能的解釋是:投資人可能認為重視永續的公司,未來績效表現會比較好。投資人之所以會這樣認為,可以從所謂的「月暈效應」理論來解釋,亦即投資人會以為在某一方面例如環境永續表現比較好的公司,其股票報酬率會比較高或風險會比較低;然而作者沒有發現任何證據,顯示高度永續的基金實際上的表現,比低度永續的基金好。
另一篇文章則是探討:投資人是不是會在乎企業是否被新納入、持續列名於世界第一個與永續有關的指數-道瓊永續指數或被道瓊永續指數除名?文章結論是投資人不太關心,甚至對於那些新被納入道瓊永續指數的公司,還給予些許懲罰,亦即比較會賣這些公司的股票。投資人可能會認為,這些公司將部分資金放在追求永續的活動上面,難免會排擠到其他有直接獲利機會的計畫。
雖然整體而言,學術研究的結果,顯示投資人並不是那麼在意企業重不重視環境永續,但這不應降低或減少企業追求永續的決心,因為追求永續還是能為企業創造長期的價值。
企業應有這樣的認知:追求財務績效與社會績效,不是兩條平行線。企業應該認真進一步思考,如何讓追求永續的企業社會責任,成為企業成就財務績效的重要策略。在讓股東賺錢的同時,也能兼顧讓社會獲益;公司財務績效好,來年就更有能力作更多的好事。建議公司可以將本業與永續議題做結合,除了可以讓永續的效益更顯著,做起來也會更有效率。
再者,公司做好事,不同於個人做好事,要讓社會大眾知道,除了可以收到「拋磚引玉」之效果及「同儕公司競爭」之效應,也可以讓消費者多購買企業所生產的產品或提供的服務,特別是現在消費者愈來愈有這樣的認知:每一次的消費,就好像在投票選擇自己想要的那種世界。以消費支持追求環境永續的公司,這些公司比較可能永續,我們也是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