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28日 星期一

葉銀華/不要混淆資訊的真相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葉銀華/不要混淆資訊的真相

◆  盛治仁/燃起主管魂 讓自己更好
◆  黃介正/二○二四選總統
◆  王正方/忘本的人沒有未來
◆  方祖涵/被臉書誤殺的文字
◆  林中斌/川普烽火四面 華倫白宮有望
◆  蘇蘅/比悲哀更悲哀的選擇性遺忘
◆  劉憶如/負利率時代 黑洞世界的警語

◆  王健壯/蔡英文要立即戒吃芒果乾
◆  薛承泰/笨蛋 關鍵在於無國感
◆  洪蘭/學習的方式決定了效果
◆  嚴震生/蔡總統論文讀後感...我真的對不起很多碩博士生
◆  楊志良/台灣哪有民主?只有民粹!
◆  陳亮恭/在談長照財源之前
◆  周行一/中美貿易戰與台灣的政治選擇權

◆  嚴震生/艾比伊獲諾貝爾和平獎
◆  王文華/解決問題,你是「零售」還是「大盤」?
◆  趙春山/一篇「求穩待變」的國慶講話
◆  孫維新/系外行星—從科幻到真實
◆  葉銀華/投資人快熟悉逐筆交易制度
◆  馬凱/訛詐市場+銅臭民主=滅絕
◆  盛治仁/快樂需要努力營造

◆  王健壯/蔡英文忘了,還是害怕想起來
◆  方祖涵/變調的社會溫情故事
◆  楊渡/管中閔效應與民調黑洞
◆  薛承泰/「老農津貼」的變臉秀
◆  黃介正/一黨專政七十年
◆  范疇/親民黨、時力黨 門票捐台灣社會吧







葉銀華/不要混淆資訊的真相


2019-10-27 23:13 聯合報  葉銀華(作者為交通大學財務金融研究所教授)
金管會主委顧立雄日前出席活動表示,台股比其他市場相對抗跌,台股攻上「一萬一」,主要是因基本面及殖利率不錯。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常常看到一些報導,會有混淆資訊真相或不精確的引申,有誤導讀者之虞,本文將釐清這些報導的問題,還原資訊的真相。
近來有一則關於全台大學明年停招、裁撤一○七系組,新增九十七系組的新聞,這是相當複雜的資訊,並不能全部歸因於少子化的衝擊。其中,有不同系、組、碩士班的整合,也有原來某系碩士班獨立成新的研究所,自然就有原單位的裁撤、也有新增單位的設立。如果將所有資訊塞在同一則新聞,除非有非常詳盡的分析,否則將是大雜燴的報導。
甚至有些報導的標題只專注於停招裁撤,則是誇大少子化的影響。畢竟有原單位的裁撤或調整,同時伴隨新單元的設立,這是大學內部組織調整;而原系組、研究所的停招而未有新單位設立,很有可能是招不到學生的因應;兩者混為一談,讓讀者無法理解資料的真相
其次,也常有新聞稿提到台灣上市櫃公司編制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之公司市值,占整體上市櫃公司總市值比重,在全世界比重名列前茅;此報導可引申為台灣上市櫃公司比其他國家公司更注重企業社會責任?要做此論述需特別小心!台灣主管機關強制要求資本額超過一百億、金融機構與特定產業要編制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前二者是大型公司,一般市值也高,自然有編制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之公司市值比重也較大,此現象有可能是政府規定造成的。
如果別的國家,要不要編制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是由公司決定,自然就不能直接拿來跟台灣比較!政府法規要求是硬性規定,而公司自己選擇有其目標或經營模式的考量,直接比較容易混淆真相。畢竟,編制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也不必然代表公司有真正落實環境(E)、社會(S)、治理(G)構面的永續經營。
同時,也有新聞稿指出編制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的上市櫃公司,其獲利與每股盈餘,比未編制者高;此報導可引申編制社會責任報告書,可增加公司獲利能力?要做此論述要特別小心!畢竟,政府要求大型公司編制社會責任報告書,而這些公司經過市場歷練、挑戰還存活下來與不斷變大,有可能產生不錯的獲利能力;因此,編制社會責任報告書者獲利能力高,有可能是政府法規的結果,並非編制社會責任報告書促成的。如果編制社會責任報告書可增加公司獲利能力,那麼要增加公司獲利就簡單了,編一本社會責任報告書不就好了?
另外,常有報導指出台灣上市櫃公司股利殖利率高,是值得投資的股市;要做此引申也要特別小心。投資人的獲利不僅止於股利,還有資本利得,有可能賺了股利、賠了利得(資本損失)。過去台灣上市櫃公司發放高股利政策,有可能是兩稅合一與保留盈餘稅制的影響。兩稅合一政策使股東有可扣抵稅額,刺激公司發放股利;而保留盈餘稅更是處罰公司保留獲利於公司內部,自然激勵公司將所有可發放的額度發給股東。即使兩稅合一已於去年取消,但保留盈餘稅也還在,因此台灣上市櫃公司高股利的現象,有可能受政府稅制的影響,不必然是公司未來績效與價值增長的象徵。
(作者為交通大學財務金融研究所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