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12日 星期四

經濟日報社論/高鐵南延是大錢坑 將債留子孫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
◆  聯合報社論/中美貿易戰一年半,傷人亦自傷
◆  聯合報黑白集/宜蘭高鐵乾脆一起來
◆  經濟日報社論/高鐵南延是大錢坑 將債留子孫







經濟日報社論/高鐵南延是大錢坑 將債留子孫


2019-09-12 01:58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行政院長蘇貞昌視察屏東時,宣布要將高鐵南延至屏東,美其名要平衡國土區域發展,便利偏鄉民眾,但明眼人都看得出來,這明顯是為了總統大選釋放利多,說法確實很容易打動當地民眾,但拉高格局深一層來看,卻是挖了一個大錢坑,若干年後不但全民要共吞苦果,也會拖累好不容易財務漸趨健全的高鐵公司。
當年政府興建高鐵時,選擇台北和高雄為南北端點,主要是考量南北兩大都會區的搭乘人口,畢竟包括土地徵收、聯外道路、興建成本,345公里的高鐵總投資便高達6,000多億元,通車若無足夠旅運量,莫說要回收投資成本,就連平日的人事、系統養護、設備汰換,光靠票務收入根本無法支撐。
當時為了讓屏東民眾可以減少交通不便,除了闢建高鐵左營聯外道路,也新建台鐵左營站,可連通到屏東地區,之後再斥資276億餘元,將屏東原線鐵路電氣化,且一併改善沿線的鐵路橋涵、邊坡保護、平交道及機電設備等。
台鐵屏東縣境內的鐵道,甚至到台東南迴線的鐵路、車站,都持續在改善中,且台鐵還分年編列預算購置新車,已投入數百億元資金,預期完成後,對屏東、台東的軌道運輸,將有極正面的幫助。
然而攤開交通部劃出的四條高鐵南延屏東路線,不管走哪一條,施工期都要十年以上,以完成可行性研究、並經兩次審議的燕巢岔出、左營南延兩條路線來說,審議委員在審查時就直言:財務可行性低、30年都無法賺錢,且不具交通與經濟效益,尤其四條路線中,建設經費最少的需619億元,最多的竟高達1,500億元,不論是政府還是台灣高鐵出資,都是沉重的負擔。
蘇揆宣布高鐵南延案時說,不是為了選舉,這樣說是小看了蔡總統,完全沒有說服力。如果真的蓋下去,則會變成蔡政府漠視全民利益、無視後代子孫福祉,因為軌道建設一旦興建完成,即使沒有人搭,每天還是要發車,要支付維護鐵道、相關設施,以及年限到達時汰換所有設備的鉅額成本,這等於是讓後代子孫永遠扛下這筆爛帳。
台灣鐵道暨國土規劃學會指出,台灣高鐵的發展經驗與全球高鐵一致,不僅加速人口往主力城市集中的趨勢,也導致中小型聚落的發展資源,因人口遷徙而遭忽視或排擠。學會支持以提升民眾「行的便利」為前提的交通建設,但高鐵屏東的各延伸方案,除不必於左營換車外,就班次與時間層面,對於民眾的便利性並無顯著提升。學會認為,沒有產業與生活的想法,單純用高鐵,是沒辦法解決地方的發展課題
再以高鐵公司的觀點來看,如果南延要用新的BOT案來興建的話,就算給高鐵公司50年營運權,還是一筆賠本生意,即使不是BOT,採用的是OT案(政府出資興建後委託高鐵營運),高鐵仍會因旅客量過少,卻要負擔龐大的營運、人事、維修等費用,最終仍然虧損,這對好不容易在財改後,財務終於可以健全的上市公司來說,將再一次墜入財務風暴危機中。
何況高鐵已營運13年多,相關設備少則七、八年,多則十年就得汰換,營運列車與核心機電系統至多堪用25至30年都得汰換,這林林總總加起來至少要2,000億元巨資,全部得由高鐵公司承擔,現在苗栗、彰化、雲林新增三站便因運量低,管銷成本大,成為高鐵公司負擔最重的車站,未來再加一個屏東站,且運量更少,對高鐵的財務絕對是項負擔
基於此,與其政府要砸下六、七百億元,甚至上千億元,去投資一條極可能是大錢坑的路線,為何不將資源集中妥為運用,全力改善台鐵,讓屏東地區的軌道運輸更便捷、更舒適高鐵路線延長,從綜合規劃、環評,行政作業還需一年半的時間,不論總統選舉結果如何,執政者都應再審慎檢視南延段的必要性,切莫因一時的好惡,而將債留子孫。







聯合報黑白集/宜蘭高鐵乾脆一起來


2019-09-11 23:56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高鐵確定南延屏東。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蘇貞昌屏東宣布了高鐵南延計畫,並闡述了西高鐵、東快鐵的全台鐵路串連藍圖。照此想法,林佳龍稍早已露口風的「北宜高鐵」何不一起推動?高鐵同時南延屏東、北伸宜蘭」,也可顯示蔡政府非比尋常的魄力。
林佳龍出任交通部長後,滿口都是如何增加交通建設。七月間,他就預告了高鐵南延「晚做不如早做」,果然九月就由蘇揆端上桌。六月間,他也曾透露「高鐵延伸宜蘭」的構想;到了八月,即宣布「北宜高鐵」可成為取代「北宜直鐵」的選項。再隔兩個月,大家聽到政府宣布高鐵「北延宜蘭」,應該也不意外吧!
不僅如此,林佳龍也關心各項公路建設。五月間,他到中橫公路視察了一下,認為封閉了十九年的谷關到德基路段環境已「趨於穩定」,當即說中橫要從民國一一四年開始復建施工。即使經費高達百億,許多專家也認為當地地質仍不穩定,但林佳龍力排眾議,說有信心給民眾一條便利安全的路。
儘管民進黨不斷遭批評施政效能太低,但蔡政府創造執政及建設奇蹟的心志,從來不曾減損。輿論都認為,政府一直發津貼和補助並非良好的治國方式,但蘇貞昌不改其志繼續推出。
外界都覺得,交通發展不應該只是一味地建設又建設,而應該著重軟體建設的改進及用路文化的提升,並考量道路的用量及財政負擔。但對雄才大略如林佳龍,恐怕只有硬體才是交通建設的上品吧?








聯合報社論/中美貿易戰一年半,傷人亦自傷


2019-09-11 23:53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美中貿易戰打了一年半,雙方都受傷。(路透)

北京與華府最近發出十月將恢復貿易談判的聲明,但這次會不會像過去一樣仍以破裂收場,令人難以樂觀。事實上,打了一年多的美中貿易戰不僅雙方自傷傷人,也波及了全球經濟。根據最近發表的資料,美國八月製造業產能出現萎縮,景氣指數跌至川普執政三年來的低點中國大陸八月的出口則由紅翻黑,進口亦接連數月下滑,唯對歐盟、東盟、日本的市場則漸有開展,呈現成長
去年三月川普援引貿易法三○一條款對中國商品徵收額外關稅,此後一年半來,雙方你來我往報復。美對中徵稅規模增至五,五○○億美元,幾乎含括所有中國進口產品,稅率更由十%一路追加至卅%。中方也不甘示弱,日前已擴大對七五○億美元的美國產品提高關稅,並停止購買美國農產品。先前外界以為只是小打小鬧的貿易戰,如今不斷升級,規模愈來愈大,已無善了之可能。
美中貿易戰打到今天,雙邊經貿結構已發生不小的變化。兩國貿易額一如預期地銳減,中國大陸第二季的GDP僅增長六.二%,是民國81年(一九九二年)有紀錄以來的單季最低,頗受衝擊。另值得觀察的是中國原為美國最大貿易夥伴,今年上半年已降為第三,退居墨西哥和加拿大之後。而弔詭的是,今年一至八月中國對美國的進出口雖都呈負成長,但因進口衰退幅度更大,因此美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仍增加了七.七%這可能是川普始料未及的結局。日本《經濟新聞》還因此嘲笑川普對中國加稅是徒勞無功。
相對而言,原本經濟一直保持強勁成長的美國,第二季僅交出二.一%的成長率,較第一季明顯放緩。不僅如此,美國華爾街股市飽受川普出爾反爾之驚嚇,製造業景氣指數跌到五十以下,美國鋼鐵公司從七月開始減產十五%。此外,美國八月份消費者信心指數大降,在貿易成長已因關稅戰而受阻的情況下,占美國GDP近七成的民間消費若熄火,美國經濟前景堪慮。
對全球經濟而言,美中貿易戰也加重了傷害。原因是,關稅調升將推升貿易成本,政府雖增加了稅收,卻阻礙貿易往來;廠商一旦無法自行吸收成本,就必須轉嫁由消費者承受苦果。此外,企業得承擔移轉生產基地的痛苦,包括生產鏈的結構性破壞和再調整,這個過程都不是短期內可以適應。目前,世界銀行已下修今年全球經濟成長率至二.六%,並預測貿易增速是十年來最低。國際貨幣基金則估計,中美相互加高關稅壁壘,將使明年全球GDP減少○.五%。其中,英國製造業降至七年來新低,德國的製造業也連八月衰退。
其他實質的改變也在發生。首先,是美國聯準會的防禦性降息及全球央行貨幣政策跟進轉向寬鬆,為國際金融情勢投入新的變數。另方面,人民幣兌美元匯率貶破七的長期關卡,將改變新興貨幣間的匯率均衡。此外,愈來愈多企業做出新的部署,包括分散採購來源、遷移生產基地,甚至撤出中國大陸以規避卅%高關稅的枷鎖這些部署,代表企業在做新的投資,展開新的建設與培訓新的團隊。即使中美最終走出貿易戰的泥淖,這些改變也回不去了。
還有一個值得觀察的現象是,川普是否真的會藉著關稅戰,推動中美經濟「脫鉤」?他可能的作法是:限制美國公司與中國大陸做生意、推出針對中國的新出口限制措施、強制美國企業撤出中國,乃至擴大禁止售予中國的敏感技術清單等。若果真如此,中美貿易戰將從「量變」走向「質變」,從「有限衝突」轉向「無限戰爭」,情勢將變得更難預測。
以川普的行事風格,已沒有不可能的事就像他一夕之間宣布開除鷹派國家安全顧問波頓,翻臉像翻書一樣。這也是我們要認清的「新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