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15日 星期四

經濟日報社論/青年貧窮與少子化 三方向解危機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43623/web/

◆  聯合報社論/民進黨改包裝中華民國,國民黨竟鴉雀無聲
◆  聯合報黑白集/代工與抬轎
◆  經濟日報社論/青年貧窮與少子化 三方向解危機







經濟日報社論/青年貧窮與少子化 三方向解危機


2019-08-14 23:45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政府近日接續釋出投資青年就業方案托育新制兩項政策,加上這幾年力推的長照與社會住宅政策,顯示政府為解決青年世代及少子化問題,正建構更完善的社會安全網。這樣的作法在面對現實困境確實有必要,但我們也必須指出,面對青年貧窮及所衍生的少子化問題,這些政策只能治標,若政府真要解決問題,勢必要有更多突破既有結構的作為。
青年世代發展的困境在於弱勢的就業環境,這包含了低薪難解的就業機會與不夠友善的職場環境,更重要的是這種弱勢並不會因為時間所累積的職場經歷而得以明顯改善,導致青年在看不到未來展望下,不僅難以改善生活條件,也對婚育卻步,衍生出少子化的國家危機。社會安全網或許能解決部分「安居」的問題,但要讓青年世代能樂觀展望未來,還必須做到「樂業」才行。
相對於同樣有青年工作貧窮及少子化危機的日本,台灣社會對此一危機的認知與重視程度顯然不足。日本的產業政策與就業政策早已針對危機積極處理,反觀台灣,產業與就業政策與這些危機從來對不上頭,似乎認為這是一個二分的問題。
台灣近期的經濟表現不算差,政府不時宣示的經濟成長表現居四小龍之首、台商回台投資金額超過5,000億等,很值得慶賀。但是這些經濟成果如何轉換成青年世代的機會,讓青年世代真正有感於「明天會更好」,才是更為重要的課題。以經濟政策來看,從5+2產業創新計畫、新南向政策到近期的積極協助台商回台,我們都不容易體會青年世代能從中得到什麼樣的發展機會
以台商回台可以創造就業機會為例,幾萬個就業機會是否就等於會帶來薪資的提升與美好的發展前景?答案在於這些回台企業的屬性。如果回台企業仍多屬於追求低成本的獲利模式,恐怕新增的勞動需求也難以帶動薪資成長。同樣的,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緩慢,經濟成長模式仍以要素驅動或效率驅動為主,若不能加速轉變,青年仍然很難「樂業」。
因此,政府若真有心解決青年發展困境與少子化危機,以下幾點應是值得嚴肅思考的方向。首先,政府對於產業的協助政策必須要求企業搭配青年發展計畫,這包含具體的薪資提升與積極的培訓規劃。或許這會增加企業成本而招致怨言,但這正是台灣必須嚴肅面對的課題。如果說理想的經濟目標是希望產業界能夠提供優質的就業機會與青年發展的前景,那麼我們如何期待「提高薪資就活不下去」的企業?對於這些企業,政府應該有明確的態度,也應讓企業開始習於接受合理的經營成本
其次是打造真正友善的職場環境。儘管台灣已經有不少營造友善職場的法規,但徒法不足以自行,青年因為擔心職場發展受阻而不敢結婚生育或充電進修,甚至不敢爭取受保障的權益,是普遍存在的事實。例如,對一個少子化嚴重的國家而言,政府當然應確保就業青年敢於真正享有育嬰假的福利,也無需擔心影響職場發展。
除了業界的配合之外,讓青年得以有效提升就業力也是當務之急。這方面政府可以做的事也很多,而投資青年就業方案中最主要的「職場體驗」,往往只淪為企業降低薪資聘人的管道。例如,大學教育本為青年就業力的主要來源,但當大學已成為人人可念、隨時可換的買方市場時,許多大學為了留住學生已不可能提供高品質的教育,徒然讓青年虛度數年時光而無法提升就業力,浪費龐大教育資源,因此大學的退場機制應該更積極
建立以人為本、讓青年世代有機會築夢、逐夢的環境應是當前最重要的目標。經濟成長表現再好、台商回台投資再多,如果不能讓青年世代有感都還不如發大財口號來得人本一些









聯合報黑白集/代工與抬轎


2019-08-15 00:35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股民巴望郭台銘還巢重掌鴻海,但他對政治似乎更感興趣。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川普對大陸出口資通產品開徵十%的關稅,台灣電子五哥股價隨即變成外資的提款機。郭台銘返國碰上外資連賣鴻海,股民巴望他還巢掌舵但他對政治更感興趣,忙和柯文哲王金平搞第三勢力
郭董素有代工皇帝之稱,併購眼光精準,唯自創品牌之路崎嶇。他是蘋果手機最信任的合作夥伴,但自家手機市場地位無足輕重;他重整成功的夏普,在家電業仍難重振昔日榮光。郭董個人政治品牌出師未捷,眾人好奇他是否再搏一回。
打造品牌和電子代工是兩碼事,前者創造獨一無二,後者則依客戶需求精準複製政治品牌,也追求無可取代。賈伯斯離世後,果粉說蘋果失去了創新靈魂。同樣的,政治人物若隨便掛牌上市,等於代工廠裡供人採購銷售的「貼牌」產品,缺乏品牌的獨特價值。
郭柯王結盟傳聞甚囂塵上,但四至八月,郭董從「車輪牌」換成「阿伯牌」,他如何說服人們「果凍沒走味」?最近,不少人提醒郭董結盟換牌的政治風險,卻難入首富之耳,令人想起鴻海收購東芝半導體的舊事。當時郭董挾最高價及夢幻組合競標,最後卻敗於美日韓團隊。就是因為大軍壓境,讓日本加速整合屬意對象,郭董衝鋒陷陣竟成抬轎手。誰知,這回不是重蹈覆轍?
三名精算師結盟,有人真心問鼎,有人志在阻擋他人當選。光看這起手式,便是機關重重,就算再重演神前起誓為國為民,滿地雞皮疙瘩也難動人。










聯合報社論/民進黨改包裝中華民國,國民黨竟鴉雀無聲


2019-08-15 00:30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蔡英文總統近來頻頻宣示要團結「台灣派、中華民國派」。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蔡總統近來頻頻宣示要團結「台灣派、中華民國派」;與此同時,民進黨也宣稱要成立「抗中保台大聯盟」,訴求之一是「捍衛中華民國主權」。這些過去屬於泛藍的主張,竟出自獨派的民進黨之口,顯示其統獨戰略有所轉變,意圖轉化「中華民國」的意涵,使之能納入民進黨的政治光譜。
民進黨所謂「捍衛中華民國」,中華民國究竟意欲何指,令人好奇。從法理上看,中華民國建立於民國1年(一九一二年),依據民國34年(一九四五年)制定的憲法,主權及於整個中國;但根據憲法增修條文,目前治權只及於台澎金馬。且增修條文明定「國家統一前」之條件,法理上的現狀,兩岸應是在中華民國的前提下「促進統一」。
民進黨一貫持台獨立場,其長期以來的論述,從民國80年(一九九一年)的《台獨黨綱》,明白揭示要用公民投票建立「台灣共和國」並制定新憲;到民國84年(一九九五年)的《台灣前途決議文》,則將國家主權限於台灣,只是目前國號叫中華民國。再到民國96年(二○○七年)的《正常國家決議文》,進一步提出要正名、制憲,使台灣成為正常國家。蔡總統也曾公開表示「中華民國是流亡政府」,顯見民進黨對「法理上的中華民國」非僅沒有興趣,而且是站在中華民國的對立面;因為中華民國的存在,妨礙了台灣獨立
如今,民進黨反過來要「捍衛中華民國」,主要原因有二:首先,「制憲正名」的主張並不切實際,甚至連民進黨極力拉攏的美國、日本都未必支持,更可能招致國安危機。其次,從台灣民意走向看,無論統獨,支持「中華民國」才是最大公約數,「制憲正名」反而是少數。因此,民進黨的中華民國新論,主要是在大選當前下因應現實政治考量,向主流民意靠攏。
當然,民進黨擁抱「中華民國」,很可能遭到台獨基本教義派的反彈。但民進黨打的算盤,是擺在眼前的現實,台獨基本教義派無力提出可能當選的替代人選,民進黨和蔡英文已經是他們「現有人選」中最好的選擇。民進黨「吃定」台獨基本教義派,所以有恃無恐地打起「中華民國牌」。
但在獨派本質不變的情況下,對民進黨而言,中華民國只是一塊「必要時可用、不要時可棄」的招牌。既要用之,就要轉化「中華民國」的概念。其直接做法,就是將「中華民國」和「台灣」畫上等號,並與「中國」切割,即「中華民國即台灣」,「中華民國非中國」。如此一來,中間選民不察,還以為民進黨放下台獨,轉為「捍衛中華民國主權」,但事實不然。
透過這樣的概念轉換,「中華民國」將逐漸與「中國」脫鉤。長此以往,過去屬於藍營的「捍衛中華民國」、「中華民國派」,將變成綠營的政治資產;民進黨也就達到了「反中」與「護中華民國」交疊的目的,甚至可用護中華民國來掩飾反中。如此一來,不僅將藍營逼到急統、紅統的死角,更可使自己穩居主流民意,推動「實質的台灣獨立」與「去中國化」。
這樣的策略,其實一戳就破。例如,最近新編高中歷史課綱上路,部分教科書直接採用「台灣主權未定論」。若此說成立,中華民國統治台灣的法理基礎便不存在,民進黨所謂「捍衛中華民國主權」將從何而來?教科書這樣的內容,其實是民進黨推波助瀾所致原因在它骨子裡團結中華民國派是假,搶中間選票是真;「捍衛中華民國主權是假把台獨裝在中華民國軀殼裡借殼上市才是真
民進黨意圖用台獨概念來置換中華民國,實屬荒謬。但國民黨對民進黨的企圖卻渾然不覺,或無能回應,更是荒謬。對於民進黨扭曲中華民國的意涵,並藉此吞食藍營光譜,國民黨迄今未能提出任何批判或反擊。難道國民黨已先棄守中華民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