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施振榮/教改 學校、家庭、社會不可偏廢
◆ 林中斌/經濟復甦將了 川普連任難料
◆ 薛承泰/父親節的震撼
◆ 洪蘭/雙語可活化大腦、延緩失智
◆ 馬凱/生養國之重寶者 重罰!
◆ 王健壯/百分百言論自由是個笑話
◆ 周行一/中美互換?
◆ 楊志良/破窗政治
◆ 王文華/人類踏出一大步,我們原地踏步?
◆ 葉銀華/純網銀是鯰魚?
◆ 劉維公/誰是生態危機的最佳方案?
◆ 趙春山/兩岸走向「丟掉幻想,準備鬥爭」不歸路?
◆ 盛治仁/讓「脊兒」不再孤單
◆ 方祖涵/屬於大家的球場台灣日
◆ 謝哲青/生而為人的條件
◆ 劉憶如/台灣純網銀起步 期待普惠金融
施振榮/教改 學校、家庭、社會不可偏廢
2019-08-16 00:10 聯合報 施振榮(作者為宏碁集團創辦人、智榮基金會董事長)
圖為示意。教育部首創「台灣學生成就長期追蹤計畫」,抽樣記錄新舊課綱學生的核心素養學習表現。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台灣的教育改革,長期受到各界關注與重視,尤其家長更是對「學校教育」有高度期許。
教育對一個人來說,除學校教育外,家庭教育、社會教育(企業/機構)同樣重要。雖然大家花最多時間討論學校教育,但它只占學習成長三分之一,反倒是離開學校後,在企業/機構中的學習及能力養成的社會教育,扮演較學校更為重要角色,有更長的時間在工作中學習成長。
而家庭教育在每個人成長過程,甚至成年後,都扮演著一定角色,持續潛移默化並影響一生。所以,我認為這三者不可偏廢。
尤其社會教育對人的成長十分關鍵,當離開學校投入就業,進到組織中,就開始「做中學」,有長達三、四十年時間,在工作上學習並累積經驗,這階段也是個人心智最為成熟時候,所學也是活的知識及應用的知識,重點在達成工作上要求。
因此,對於台灣未來教育,我也期許家長要能以身作則,不能把教育所有責任都推給學校及政府,由於每個學生及家庭環境都不相同,學校教育無法滿足每個人,需要家長扮演重要角色,以家庭教育來補學校教育的不足,要多了解及支持學校教育,而不是只「要求」學校的角色。
所以我們談教育,要「教」也要「育」,而教是無所不在,一路從家庭教育到學校教育,再到社會教育,可謂終身都在學習,並在學習的舞台中培育人才。
培育人才,不僅是學校責任,包括家庭與組織機構都有培育人才的責任;家長與組織機構都要有此認知,組織機構也不能只用人,而沒有培育。
談教改,除了檢討學校教育外,家長及組織機構也要先有認知,如此才能解決教育問題,教育觀念也要能與時俱進,才能符合未來需求。
而家長對學校教育的期待,也不應過度要求,以免對教師造成困擾;許多教師都是十分盡責,我們應多給予鼓勵,而對不能勝任或不盡責的教師,也應有淘汰機制。
我建議,家長應盡量配合學校教育機制,而不是一味只要求學校,因為要求學校也無法滿足所有家長需求,家長不如轉而要求自己來配合學校機制,反而較不浪費時間,且能有效達成教育的目標。
(作者為宏碁集團創辦人、智榮基金會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