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15日 星期一

陳亮恭/商圈沒落等於經濟蕭條?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陳亮恭/商圈沒落等於經濟蕭條?

◆  王健壯/1987年6月12日那天
◆  黃介正/總統大選的三個「天下」
◆  薛承泰/家戶電話民調落伍了嗎
◆  葉銀華/台灣系統性重要銀行 重要嗎?
◆  王正方/認真守法執法,才有真正的民主
◆  洪蘭/感恩與吃苦
◆  劉憶如/由這一波美中貿易戰起落談匯率

◆  周行一/中美貿易戰給我們的啟發
◆  馬凱/50年 從輝煌到迷航
◆  林中斌/在野群英 華倫竄起 志剋川普
◆  林祖嘉/G20之後的美中經貿關係
◆  方祖涵/雙主場的家庭噩夢
◆  劉維公/國家地理雜誌vs.冰與火之歌
◆  趙春山/川習會 一場競合到零和的遊戲







陳亮恭/商圈沒落等於經濟蕭條?


2019-07-15 00:36 聯合報  陳亮恭(台北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任)
北市東區商圈沒落,部分店面變成夾娃娃機店。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投入美國民主黨總統初選的楊安澤認為,科技業繳納的稅金應透過「無條件基本收入」的形式,進行所得重分配。 (路透)

美國國慶前,《今日美國》報導幾個大型零售業的破產,累計今年上半年的實體店面關閉達七千家,推估民國108年(二○一九年)全年將有高達一萬兩千家店面關閉。美國人均所得從民國94年(二○○五年)持續下滑,民國101年(二○一二年)觸底反彈,至今仍維持緩步上升,失業率卻從民國99年(二○一○年)的九.六%下降至今年的三.六%,為五十年新低電子商務在零售業占比若持續上升,更多的實體商店將關閉,從這些數字看來,零售業關閉店面,對整體失業率似未發生特殊影響
對照台灣,近期新聞圍繞著商圈沒落與大量店面租售,看似經濟狀況十分吃緊,但總統指出台灣的經濟成長率重回亞洲四小龍第一,而五月的季調失業率為三.七五%,達廿二月新高,與美國的趨勢不甚一致。
所謂商圈沒落是經濟衰退,還是消費轉型?我想,整個消費模式的快速變化,電子商務、共享經濟與直播經濟蓬勃發展,已然改變零售業的生態。經濟部資料顯示,台灣的電子商務零售金額從民國102年(二○一三年)的一千億,短短三年間成長一倍有餘,達到二千二百億,電商營業額占零售業五.四%,低於美國的八%與中國大陸的十五%,許多直播主帶動的銷售風潮比購物頻道更強烈,直播平台的流量、廣告與「斗內」更是難以想像的數字。世界已經變了,消費模式也變了
黃金店面人流與網路流量的消費力未見得能類比,消費型態的改變是一個回不去的現象,透過網際網路所產生的資訊流與金流影響力已超越實體店面,所以,實體商圈的沒落也就見怪不怪,重點是消費方式的轉變,對於民眾與社會的衝擊。
投入民國109年(二○二○)美國民主黨總統初選的楊安澤,根據他的觀察與分析,這些因電子商務、人工智慧或自動化作業而失業的人,無法重新獲得有競爭力的工作,過去的轉職訓練都不甚成功,那些轉職的工作可能很快又被另一個自動化科技取代,街頭巷尾的雜貨店、書報攤乃至於小吃店可能都被電商取代,他認為這些科技業繳納的稅金應透過無條件基本收入的形式進行所得重分配,傳統稅制已無法平衡社會的貧富差距,科技改變生活的趨勢也無可扭轉,人類只能以智慧去改變社會制度以因應挑戰
走在台北街頭,感覺店面只剩幾種類型,包括診所、超商、咖啡廳、手搖茶飲、餐廳、金融機構,還有政府機關,許多銀行也逐漸搬至二樓所以,錢潮是來自於人潮還是網路流量需要打打算盤,或許品牌不會消失,但店面的需求不再強烈,消費型態的改變需要具有高度的前瞻策略因應,不是以法規限縮科技與商業發展以保護特定職業而是以社會學、經濟學與政治學等人文科學為人民與社會思考新的公平正義
民國105年(二○一六年),瑞士公投反對無條件基本收入的實施,雖然楊安澤激起了一波討論,但高度資本主義的美國社會應該不會普遍認同,但芬蘭、荷蘭等國家卻持續討論中;「無條件基本收入或許傳遞了不勞而獲的訊息,卻回應了科技社會轉型後的社會公平正義訴求無論採用何種策略,商圈沒落背後潛藏的是各式各樣國家社會挑戰,不只是店租與景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