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論壇報:
◆ 聯合報社論/從日韓貿易戰,嗅東亞情勢變化端倪
◆ 聯合報黑白集/馬洩密案中的「誤導」
◆ 經濟日報社論/非陸自貿區啟動 投資良機到
經濟日報社論/非陸自貿區啟動 投資良機到
2019-07-13 23:32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非洲多國領袖日前在尼日舉行「非洲聯盟」高峰會,宣布啟動「非洲大陸自由貿易區」(下稱「非陸自貿區」),將創造一個13億人口、54個國家、3.4兆美元市場的自由貿易區。順利的話,明年7月將讓參與國家相互減免九成關稅;以參加國家和人口而言,這將是全球最大的自由貿易區。
非洲聯盟的成員國早在民國102年(2013年)開始有此構想,民國104年(2015年)6月展開自貿區諮商,民國105年(2016年)2月開始第一回合談判;歷經八回合談判,終於在民國107年(2018年)3月獲得成功,44國在非盟高峰會的特別會議中簽署協定。今年4月底,22個國家批准協定,達到生效門檻,於是協定在5月底生效,並在本次會議後開始運作。目前簽署國增加到54國,生效國增加到25國;在本次非盟特別會議中加入的是奈及利亞和貝寧,由於奈及利亞是非洲人口最多的國家,原先對加入可能對產業產生負面影響而有所疑慮,因此在奈國簽署加入後,非盟立即宣布此項重大訊息。剩下未簽署的厄利垂亞,是因和鄰國衣索比亞關係緊張;但去年和衣國展開高峰會後,非盟預期不久將會簽署,讓所有非洲大陸55個國家全部參加。
雖然「非陸自貿區」的內涵仍待後續的議定書補充,祕書處所在地也仍待商定,但成員國貿易部長之間已有共識,將在民國109年(2020年)7月起正式運作,好讓各國有充裕時間因應。
據聯合國非洲經濟委員會推估,到民國111年(2022年),這個自由貿易協定將使非洲內部貿易成長52%,「貿易創造」效果顯著,令人對其帶動非洲成長有樂觀期待。
事實上,這並不是非洲國家以自由貿易帶動經濟成長的初步嘗試,在民國49年(1960年)代非洲國家大量脫離殖民獲得獨立之後,就想藉自由貿易協定或進一步的關稅同盟來加速經濟發展,如民國56年(1967年)成立的「東非共同體」,由前英國殖民地肯亞、烏干達和坦尚尼亞組成;民國55年(1966年)的「中非關稅及經濟共同體」,由中非五國組成,擴展到14國,並使用共同貨幣,目前更有共同護照、共同體航空公司,集體和歐盟簽署自貿協定;民國58年(1969年)的「南非關稅同盟」,涵蓋南部非洲五國。若加上後來15國成員的「西非國家經濟共同體」、十國成員的「中部非洲國家經濟共同體」、19個東非和南非國家成員的「東南非洲優惠貿易區」等各種區域貿易組織,可看出非洲由於發展落後,對於透過貿易自由化來提高成長的努力,其實高於其他任何區域。
只是,非洲諸多前殖民地國家的經濟連結,主要是和前宗主國;即使相互消除關稅和非關稅障礙之後,衍生而來的「貿易創造」效果經常不大;加上利益分配常傾向原來發展較高的成員,以及政治和意識形態上的分歧,遂使貿易自由化的路徑充滿著挑戰,「東非共同體」在實施十年之後崩解,就是著名的案例。
因此,此次全非洲的自由貿易努力能否就此邁向坦途,仍然有待觀察,而這當然也是奈及利亞迄今才簽署加入的原因。
然而,今日非洲已非昔日可比,在戰爭日益減少、和平逐漸實現下,撒哈拉沙漠以南的「次撒哈拉非洲」,民國90~99年(2001~2010年)的平均經濟成長率達到5.9%,民國100~107年(2011~2018)也達到3.9%,今年也有3.5%,在全球各地區僅次於「開發中的亞洲」,領先所有先進國家和其他開發中區域。雖然非洲仍有各種開發中國家的劣勢和問題,但先進國家幾乎都對它提供優惠或免關稅待遇;加上礦產豐富、勞動充裕,在相互消除貿易障礙之下,應可列為台商投資和貿易的考量地點。我國目前在阿爾及利亞、埃及、肯亞、奈及利亞、南非、史瓦帝尼等國都有據點,可以優先考慮。
當然,高風險會伴隨高利潤;在充分考量、謹慎應對之下,大膽前進非洲的時機已到。
聯合報黑白集/馬洩密案中的「誤導」
2019-07-14 00:19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前總統馬英九昨天出席「2019兩岸合唱音樂饗宴」開幕儀式。 記者葉信菉/攝影
高院更審判馬英九洩密案無罪確定。最值得玩味的是,高院認定,馬英九是被動接收相關資訊,不能「誤導」為他假藉總統身分違法取得機密。高院說得含蓄,換成白話,就是說檢方先射箭再畫靶,羅織入罪。
立法院長、在野黨黨鞭同涉司法關說,當然會造成國家社會極大紛亂。檢察總長黃世銘為此向總統報告,總統再找來行政院長等協商因應方案,卻被反咬並無限上綱成違法監聽打擊政敵,形成「辦司法關說的有罪、行司法關說的卻逍遙法外」的荒謬景象。
一審從大處著眼,以事涉憲法總統「院際調解權」,判馬無罪。二審則以違反《通保法》等罪,判馬四月徒刑,卻被最高法院以「調查不備」發回。如今更審再度判決無罪確定,總算扭轉了司法偏誤。
高院更審雖未正面論述總統權責範圍,但直指「誤導」,緊扣最高院的發回理由,也點出要入馬英九於罪的最大盲點。這套「馬王不和、馬下指導棋監聽政敵、取得司法關說不利事證、洩密給馬整肅政敵」的劇本,指控煞有介事,卻無人在乎有無證據。
北檢聲稱,這次無罪判決,無異宣告總統可任意使用通訊監察或偵查祕密資訊;這套說詞,更是自證檢方「誤導」的證明。檢察官又不是名嘴,既提不出馬英九親下指導棋的事證,怎能亂扣他有罪?
北檢還說,為昭公信,將集結本案文件公諸於世。這種民粹把戲,說它「東廠」,還嫌太輕了!
聯合報社論/從日韓貿易戰,嗅東亞情勢變化端倪
2019-07-14 00:15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左)與南韓總統文在寅(右)。 (美聯社)
美中貿易大戰方喊暫停,關係長期不睦的日韓竟接著另闢戰場,打起新型態的半導體貿易戰。日本政府本月突然宣布將南韓從友好國家經濟的「白名單」中剔除,並自本月四日起,針對生產半導體所需的氟化聚醯亞胺、光阻劑及氟化氫等三種化學原料出口至南韓進行嚴格審查。對於日方的不友善舉動,南韓政府立刻進行反制,發動罷買日貨,嚴管赴日旅遊簽證,並提高日貨進口關稅及中止兩國匯款。兩國外交神經,霎時劍拔弩張。
日本對韓國發動出口禁令,主要理由是,南韓企業過去曾多次將生產生化武器的原料出口至敘利亞、伊朗等北韓友好國家。由於氟化聚醯亞胺、光阻劑及氟化氫等原料可輕易轉為軍事用途,日本政府便以此為由,管制對南韓的出口。然而,聯合國一向未把南韓列入支援恐怖主義國家的名單,美國也從未以違反聯合國禁令對南韓企業進行制裁。日本逕以南韓「疑似」不當出口戰略物資為由對其進行出口管制,未免借題發揮,理由牽強。
氟化聚醯亞胺、光阻劑及氟化氫是生產半導體不可或缺的原料,而日本企業則掌控這三種化學原料七至九成的貨源,禁令一出,南韓企業頓時難以找到替代貨源。此外,這些原料皆擁有劇毒、不易保存的特性,一般國家的存貨通常不會超過一個月。當供貨來源受到嚴重限制,南韓半導體產業勢必受到巨大衝擊。
日本對南韓發動貿易戰,還有更深一層的歷史背景。去年南韓最高法院裁定,日本企業如住友、新日鐵、三菱重工等集團在二戰期間非法徵用南韓工人,隨即面對了南韓政府的鉅額求償。由於住友、新日鐵等集團都是日本經團連的成員,他們集體向日本政府施壓,而安倍政府又面臨本月下旬參議院大選的保衛戰,因而不得不對南韓採取強硬的反制措施。可見,日本是以經濟制裁為手段,企圖藉此向南韓政府談條件。
自從民國54年(一九六五年)日韓關係正常化之後,兩國雖然面臨領土爭議及歷史問題,但日本從未以經濟作為制裁的手段。日韓都是美國在東亞的重要盟國,日韓關係緊張勢必牽動美日韓中四邊關係的質變。檢視這次日韓貿易大戰,可以發現東亞國際關係已出現兩項轉變:
首先,是美國對日韓盟國影響力的弱化。在歐巴馬時期,日韓兩國因慰安婦議題吵得不可開交時,美國還有能力迫使強硬的安倍政府低頭,並讓高舉民族主義大旗的朴槿惠政府妥協,促成日韓簽署美日韓軍事協議。如今,在川普政府的「美國優先」政策下,不但要求日韓兩國負擔軍費,更動輒威脅要對其進行貿易制裁;再加上朝鮮半島局勢的緩和,川普想要再當日韓兩國的和事佬,似已愈來愈沒有著力點了。
其次,是日本走向「自主外交」的象徵。長期以來,日本外交政策大多追隨美國的亞太戰略布局;在經濟制裁議題上,日本也從未跳脫美國主張的範圍。如今,正當川普政府亟欲緩和朝鮮半島局勢以全力應對美中貿易問題,安倍政府逕自對南韓發動經濟制裁,升高兩國的緊張關係;可以看出,安倍企圖利用最後的任期完成日本自主外交路線的最後一哩路。
再把視角轉回台灣。正當美國在亞洲的影響力日漸退化,蔡政府卻仍沉醉在「聯美抗中」的迷思中,不僅缺乏主體思考,也不符國際潮流。再看台日關係,當安倍急欲跳脫美國勢力的框架、走出日本自己的獨立外交路線時,民進黨卻還把日本當成進入印太的跳板,這恐怕是緣木求魚。
面對日韓貿易戰爭,台灣企業雖享有一些訂單移轉之利,但外交上仍應保持哀矜勿喜,並深思台灣的自主之道。否則,以台日的核食進口及漁業爭議,難保台灣不會成為日本制裁的下一個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