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17日 星期三

經濟日報社論/善用台商回流契機 擘劃經濟願景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42363/web/

◆  聯合報社論/蘇貞昌的施政言行充滿矛盾與偏見
◆  聯合報黑白集/郭董的抉擇
◆  經濟日報社論/善用台商回流契機 擘劃經濟願景






經濟日報社論/善用台商回流契機 擘劃經濟願景


2019-07-17 00:12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根據經濟部最新公布的數字,台商回台投資金額已達4,441億元,預計可創造4萬個就業機會,這對投資率長期低迷以及備受貿易戰衝擊的台灣而言,當然值得稱慶。只要投資落實得夠快,短期就可挹注經濟成長、降低失業率,長期還能帶動關聯產業發展,甚至拉抬薪資,也難怪政府樂於宣布這些亮眼數字。即便如此,這些可能的效益能否真正達成,仍有賴適當的政策導引,方能取其利避其害。
首先,台灣各項資源有限,五缺問題未解,當然不可能無所篩選地鼓勵各種台商回台。有限資源必須用於高階、高附加價值、高產業關聯度、能創造良好就業機會的企業,這是最基本的認識。幸而經濟部有此認知,在符合「歡迎台商回台投資行動方案」中規範了台商的共同資格與特定資格的篩選標準。儘管如此,這些資格仍有值得討論之處。一來,必須滿足的共同資格中包含「受美中貿易戰衝擊的企業」,這個標準與前述要件毫無關聯,難道未受衝擊的高階企業就不應歡迎嗎?
二來,在必須滿足其一的特定資格中,包含了屬5+2產業創新領域、屬高附加價值產品及關鍵零組件、國際供應鏈居於關鍵地位、自有品牌國際行銷、與國家重點產業政策相關等五項。這些資格標準大致能符合前述要件,但由誰認定是一個問題,認定標準的寬嚴又是另一問題。這五項特定資格的涵蓋面其實不小,又難以明確定義,很容易流於多數有獎的情況。所謂特定資格,較像是一種消極性的標準,仍缺乏對未來全國產業發展願景的想像,即便能顧及質的把關,有限資源還是有可能消耗於亂槍打鳥,不得不慎。因此,這些受到認定、接受政府補貼協助的廠商名單,也應公布以受公評,讓全民檢視是否真正符合台灣經濟發展所需。
其次,美中貿易戰是台商回台投資主要催化劑,由於美中兩國仍有可能達成協議,如何鞏固投資,確保較長期台商不會再離台赴中,政府也應有所對策。至少政府在支持協助回台台商時須附加若干條件,例如若放棄投資必須加倍歸還政府所給予的補貼。
再者,經濟活動中,投資只是手段,能夠提供優質就業、帶動薪資成長才是最重要的目的。政府宣稱台商回台可以創造4萬個就業機會,數字雖然亮麗,但目前台灣的失業率不高,或已接近自然失業水準,而目前的失業者有很大一部分源於對職場的不適應或能力不足,他們是否已具備足夠能力到這些篩選過的高階企業就職,不無疑問。基於對高階人力的需求勢必日益殷切,經濟部必須尋求勞動部的合作,配合時勢及早規劃符合台商所需的各項職前與在職訓練,優質高薪的就業機會才有可能達成,廠商留台意願也才有可能提高。
最後,台商的快速大量回台既源於美中貿易戰,我們就必須從其中體認到一些現實的問題。台灣經濟成長向來依賴對外貿易,近年來的貿易型態主要是以代工模式在全球供應鏈扮演角色,但全球景氣時有起伏,貿易戰所代表的貿易保護主義又方興未艾,台灣其實身處某種險境。回想民國97年(2008年)金融海嘯時,台灣出口近乎腰斬、全球最慘的情形,可說是成也供應鏈、敗也供應鏈。此外,過去資金、人員大幅外移,導致內需投資與消費不振,只能更依賴出口、更處於險境。如今台商大舉回台,資金、人員回流,過去內需低迷情況有機會改善。我們必須確保台商回台投資真能創造大量優質高薪的就業機會,以便打造過去一直做不到的「外需支持內需、內需作為外需屏障緩衝」良性循環,脫離「內需不振只好靠外需,外需必須仰賴薪資成本導致內需更低迷」的惡性循環,使台灣經濟擁有更健全的體質與邁向永續發展的更良好架構。這是台商回台對台灣最重要的契機,值得把握,並自此擘劃全新的經濟願景。








聯合報黑白集/郭董的抉擇


2019-07-17 00:22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鴻海前董事長郭台銘未能在國民黨總統初選民調勝出,未來動向引人猜測。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國民黨完成總統初選,這是歷來最精采的競技:參選人真槍實彈,支持者熱情出動,選情激昂澎湃,一掃近年藍營的低迷士氣。郭台銘臨時參戰,以大軍壓境之姿激起眾將迎戰;否則,藍軍流於舊習的吃飯拜廟,恐難噴發高昂鬥志。而今,郭董接下來的動向,引人猜測。
外人只看到郭董花大錢參選,殊不知,他的出手替家道中落的國民黨重振氣勢。首富的真金白銀,不只打亮自己,也讓同台拚搏的對手一同沾光。重要的是,他認真投入選戰,證明自身並非密室政治的特權指定。
郭董最後的大哥霸氣,有些令人意外;但他問政的胸襟值得肯定,他獨特言行也為百年老店帶來改變。蔡英文挾幫眾壓迫黨部為她修改規則,利用國家資源打選戰,藉行政機器打壓同志;對比之下,郭董沒用家財收買體制,踐踏民主。
由於郭董這樣迅猛的對手,讓韓國瑜奮力走出低潮拚市政,全台練兵號召韓流。郭董的國政構想也值得韓國瑜參考,他打破框框,靈活運用資源,從兩岸論述、區域安全到社會福利,都有破壞式創新。這是傳統國民黨所欠缺的。
韓國瑜一定要再牽起「郭大哥」的手,共同向前,不能放他缺席。郭董既以「勇者無懼」自勉,就應以大局為念,一本初衷,不必把初選成敗鎖定企業家的恩怨。中華民國存亡關頭,同志還在等你共赴沙場,爭取最後勝利。若讓親痛仇快,那是最壞的抉擇,媽祖也不會同意的。










聯合報社論/蘇貞昌的施政言行充滿矛盾與偏見


2019-07-17 00:16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台灣農產品的外銷成就,政院長蘇貞昌最近連續在臉書及推特發文。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閣揆蘇貞昌最近連續在臉書及推特發文,誇示台灣農產品外銷成就。首先,他炫耀今年上半年水果出口產值達四二.三億元,超越去年全年四十億的出口總值。接著,他又誇稱今年上半年我國農產品出口總值達八五三億元,創廿年新高,成長最快的國家包括沙烏地阿拉伯、菲律賓等。蘇揆刻意強調,好東西要跟好朋友分享,農產品賣出去,還「不用犧牲主權」。蘇貞昌這些言辭,除了浮誇矯飾,也充滿矛盾和偏見。
今年上半年水果產值達四二.三億元,超越去年全年的出口值,這是事實。蘇貞昌標榜這點,無非是要凸顯自己比前任閣揆賴清德厲害,只花了半年的時間即超越對方一年的成就。但蘇貞昌沒告訴大家的事實是:這四二.三億之中,出口到中國大陸的部分占了三五.八七億,比率高到八成五。這個事實,他刻意略而不提。當然,今年二、三月間韓國瑜赴新加坡及港澳深廈推銷高雄果蔬的成績,也統統被蘇揆笑納為自己的功勞了。
可笑的是,蘇貞昌在吹噓我國農產品出口佳績時,故意列舉市場開發較遲國家的「成長率」,說前五名分別為沙烏地阿拉伯、菲律賓、馬來西亞、澳洲、阿聯。蘇貞昌強調,這些出口成績,「不用犧牲主權」,還可以分散風險。事實上,在蘇揆舌粲蓮花底下的真相是:這成長前五名國家的出口值,合計僅占台灣農產品出口總值的七%,比重微乎其微。至於台灣農產品出口國前五大,分別是中國大陸、日本、美國、越南和香港,其中大陸所占比重為兩成四,蘇貞昌卻略而不提,還大聲強調說「不用犧牲主權」。
這些言行,充分反映了蘇貞昌的矛盾與偏見。他的矛盾是:不論水果或農產品出口,中國大陸都是台灣最大的市場,他卻故意遮掩真相,還疾呼「不用犧牲主權」。這種言行倒錯的作法,不是自欺欺人是什麼?他的偏見則是:自古以來,貿易本來即是各地互通有無、各得其便,農產品對大陸出口,明明是嘉惠農民的事,蘇貞昌卻偏偏扯上是否「犧牲主權」的政治色彩。以這樣的邏輯看,把農產品賣向大陸的農民及出口商,在民進黨眼裡,是否有可能是「不顧尊嚴」、「出賣主權」?
如果連農產貿易都可以和「犧牲主權」扯上關係,蘇揆的矛盾與偏見,恐怕就不只是普通的嚴重。不僅如此,在不斷指責別人製造「假消息」之際,蘇內閣變造訊息、斷章取義的手法,也是別出心裁。以這些農產品的相關訊息為例,蘇貞昌巧妙地以「成長率」來掩蓋「絕對值」,裝飾用的小芝麻被放得很大,而主體的燒餅就被其魔手瞬間變不見了。
對農產品出口的浮誇,其實只是冰山一角。蘇揆施政言行的矛盾與偏斜,對台灣民主法制乃至社會環境造成的衝擊與破壞,紀錄斑斑。例如,蘇內閣提出的《公投法》修正案,用限制日期及大選脫鉤法把公投關回鐵籠,都是他的傑作。其中,連署書須附身分證影本的嚴苛規定,連民進黨立委都不想背書。再如行政院送出的《工廠管理輔導法》修正案,一口氣就要讓四萬多家農地違章工廠永遠就地合法;經過環團不斷抗爭,最後立法委員才設定了廿年的「落日條款」。蘇貞昌以敗將之身暴得閣揆大位,卻不知節制地濫用手中行政大權;其行徑之大膽,令人駭然。我們不知道,廿年後蘇揆將在哪裡,屆時他又如何對自己的施政後果負責?
令人憂心的是,在民國109年(二○二○)大選的硝煙下,這些因政黨私心而施行的制度性破壞,或者那些為了騙取選票而任意放送的補貼,還有更多為了愚弄選民而製造的偏見及片面訊息,在在都直搗公民社會的精神堡壘蘇揆愈是舌粲蓮花,愈是在侵害民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