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6日 星期六

馬凱/50年 從輝煌到迷航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馬凱/50年 從輝煌到迷航
◆  林中斌/在野群英 華倫竄起 志剋川普
◆  林祖嘉/G20之後的美中經貿關係
◆  方祖涵/雙主場的家庭噩夢
◆  劉維公/國家地理雜誌vs.冰與火之歌
◆  趙春山/川習會 一場競合到零和的遊戲








馬凱/50年 從輝煌到迷航


2019-07-05 23:31 聯合報  馬凱(作者為經濟評論者)
因為明年總統大選,台灣是否要設置自經區(港),成為藍綠參選人間熱烈討論議題。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親身經歷台灣跌宕起伏的五十年,不禁感慨萬千。前面一半,台灣猛然異軍突起,從飽受戰火摧殘的落後國家,一飛沖天。將近卅年之間,平均成長率直逼九%,迥出群倫。而在經濟猛進之際,所得分配更趨平均,名列各國前茅,打破了經濟學界的定論,因而被目為經濟奇蹟。
在那一段奇蹟的日子裏,人人眼裏閃耀著光芒,面頰透出興奮與期待,整個國家瀰漫著積極樂觀的氣氛。
但在後面的廿五年,年輕人眼中的光芒熄滅了,個個面容嚴肅、若有所失,對未來,只有惶惑與憂慮。在這一段黯淡的歲月裏,經濟成長率直線下滑,一年不如一年;貧富日益懸殊,平均薪資不進反退,如今已倒退回十六年前。而我們周邊的落後國家,則一個個摩拳擦掌、力爭上游;過去遠遠瞠乎其後的大陸,早飛躍而上,不再把台灣放在眼裏。
究竟發生了什麼事,造成同一國家,同一群人如此天壤之別的差異?一言以蔽之,就是開放,以及其反義詞,鎖國
五十年前,當全球人口近九成的落後國家個個奉行鎖國政策,亟圖自力更生以迎頭趕上先進國家;唯有台灣,勇敢地反其道而行。力排眾議,打開國門,迎來先進國家的夕陽產業利用大量優質的剩餘勞動,進口先進國家的原材料及半製品,簡單加工之後,再回銷先進國家。小小的台灣,竟一躍成為全球的世界工廠,遂帶動經濟高速成長,所得分配顯著改善,技術與管理銷售能力持續進步,創造經濟奇蹟。
廿五年後,成功的台灣經驗,終於啟發全球落後國家揚棄鎖國思維,向台灣看齊,大步走向開放。而志得意滿的台灣,則一面喪失了賴以成功的世界工廠而迷失方向,一面反而重陷各國覆轍強力鎖國,就在雙重迷失中,經濟失去動能,國步日益艱難,薪資倒退,年輕人看不到未來,失去了期待與希望。
今日回頭看這一頁從興奮到辛酸的滄桑史,我們能汲取什麼教訓?
有識者一眼即可看出,關鍵即在開放與鎖國。當台灣開風氣之先,眾人鎖國我獨開放,我們充分發揮了一窮二白的台灣當時最大優勢:一大群因貧窮而低廉的優質勞動力,以簡單的加工品,與一口手提箱,昂然進入無比廣闊且無人爭鋒的全球市場。
但廿五年前,從李登輝總統開始,戒急用忍、阻止西進,讓我們錯失以先進者之姿橫掃廣袤大陸市場的良機。另一方面,除了加工出口業的開放,從教育到外資企業,從商品到人員進出,處處嚴密設防,重重管制台灣除加工出口業及政府青睞的資訊電子業之外,嗅不到一點自由的空氣。因而迷航廿多年,台灣始終找不到發揮經濟優勢的方向與出路。
新的方向,完全寄託在開放上。只有打開桎梏、睜開雙眼,才看得到希望。然而全面開放,是極其冒險的事;久困暗室中的人們已不知如何面對廣闊無邊的大世界。
因而唯有選定一個封閉區域,試點性地在其中全面開放;打開所有人的眼界與思維,迎來全球眼光獨到、身手矯健的高手及形形色色具有高度競爭力的行業,台灣所擁有的優勢與潛力,方可獲得全面開發、大展身手的機會,才能再迎來一個輝煌的廿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