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6日 星期六

經濟日報社論/發展知識經濟 突破轉型困局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

◆  聯合報社論/搞壞台灣民主,民進黨最該被轉型正義
◆  聯合報黑白集/當乖乖牌沒用
◆  經濟日報社論/發展知識經濟 突破轉型困局







經濟日報社論/發展知識經濟 突破轉型困局


2019-07-06 01:00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隨著總統大選漸趨白熱化,拚經濟的議題也浮現檯面,有志者開始提出相關政見。只可惜到目前為止,喊口號、開支票,或個案式的「措施」不少,對於經濟體質、結構與國家長期經濟目標的思辯卻頗為缺乏,不免令人擔憂。
就客觀的情勢來看,隨著美中貿易戰的戲劇性起伏,使得向來在其中扮演重要供應鏈角色的台灣也始終忐忑不安。產業界從一開始擔心所依附的中國供應鏈斷鏈而受到傷害,到獲得轉單效應得以鬆口氣,再到積極布局移轉新生產基地,甚至開始嚴肅思考並面對全球產業鏈可能打破重組的局勢,尋找新的契機回台投資以扭轉危機。這些都是在美中貿易戰下還算令人感到樂觀的情勢發展。
儘管台灣尚沒有受到貿易戰的嚴重衝擊,甚至還有一些好的情勢發展,但我們實不能因此自滿而懈怠了改革前進的動力。即使我們的產業界夠聰明而靈活,懂得、也有能力在未來新的全球供應鏈中繼續扮演重要角色,我們還是必須想想這是不是我們長期想要的理想經濟成長模式,是不是真的能帶來更好的經濟成長表現,是不是真的能有效提高所得與改善分配。
這些答案可能是否定的。過去經驗告訴我們,即使台灣在全球供應鏈的地位不可或缺,但畢竟還是依附在最終品牌廠之下,缺乏價值分配的權力,也缺乏足夠的自主性,很難真正掙脫全球景氣波動與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的威脅。面對全球競爭加劇與產業升級緩慢的問題,負責任的政府當然必須提出積極的因應方案。對於台灣而言,舊有的經濟成長模式或能守成,卻也很難開拓新的局面。如何積極接軌國際新知、打造創新群聚的環境,以知識經濟因應全球的需求變化,應該是未來的重要方向。
以客觀條件與台灣最為近似的荷蘭來看,荷蘭也面對德、英、法等經濟強國環繞,卻能突破小國資源限制,經貿表現明顯優於歐元區內其他國家。其人均國民所得遠高於德英法等國,出口高居全球第五,擁有許多重要的跨國企業。
荷蘭突圍成功的祕訣有二,一為優質的企業家精神與創新能力,二為政府全力打造成為領先全球的知識經濟體。在面臨全球及國內經濟社會問題的挑戰下,荷蘭政府不斷找尋創新及創業的新動力,藉此持續推動經濟成長。所謂創新及創業的新動力,來自於全球人口快速成長、高齡化、能源稀缺、氣候變遷、糧食安全、生物多樣性消失等社會問題所帶來的需求商機。
過去幾年,歐洲各國皆面對全球金融風暴及主權債務危機的嚴重衝擊,荷蘭政府在傳統的產業改革與補貼措施外,更積極推動新的企業政策,為好的企業家精神及創新能力添加柴火,以企業需求為導向,政府提出具體目標,以強化領先產業領域的競爭力。
台灣的客觀條件,如企業家精神或創新能力,或許不如荷蘭,但荷蘭也非一日而有如此成就。重要的是國家與政府應有長期的經濟願景與方向,並能透過有效的政策加以落實。荷蘭政府對於產業的支持非常多元,非僅補貼或租稅優惠,但有其篩選領先產業的門檻,即必須是知識密集型的產業或企業,並且要能為解決社會問題做出貢獻。若非如此,則無以打造成為領先全球的知識經濟體。
既然台灣也正面對國際競爭加劇及產業升級轉型、新興產業推動速度遲緩等問題,突圍之道唯有透過打造創新群聚的環境,發展知識經濟。而且,既要突圍,就不能鄉愿地用一視同仁的舊政策。
有了具體經濟目標,就須提出可達成目標的有效政策,更重要的是,檢視、下架那些與目標明顯背道而馳的既有政策,台灣經濟才有脫胎換骨的可能。









聯合報黑白集/當乖乖牌沒用


2019-07-05 23:52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行政院長蘇貞昌(左二)視察台中市旱溪整治,大談核定補助事宜。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台中市盧秀燕覺得中央補助口惠而實不至,當乖乖牌沒用,刻意不出席行政院會;蘇貞昌院長則「恰好」視察台中旱溪整治,宣示善意;一場地方中央的角力,讓人看得目不暇給。
這場好戲以台中市議員黃健豪的建議開場,指二月蘇貞昌及交通部長林佳龍到台中視察,蘇分享小故事說過去擔任台北縣長時,前任縣長林豐正剛好當交通部長,於是他提著水果籃去向林爭取預算,果然成功爭取到經費。
盧秀燕學起來,上周就提著在地水果到蘇貞昌辦公室表達誠意,卻換來失望;蘇貞昌雖稱讚她院會出席率最高,但托育準公共化及主辦台灣燈會的補助還是落空,所以盧秀燕不想再當乖乖牌。
時光倒轉十九年,蘇貞昌提水果籃去見林豐正,林豐正當場同意補助近五十一億元,是台北縣停車場全部經費的三分之二,賓主盡歡。
蘇縣長運氣比盧市長好,蘇提水果籃就爭取到經費;台中市也算朝中有人,前市長林佳龍位居要津,蘇貞昌還開示盧秀燕提水果來見,但水果都送到了,蘇的待客之道卻不如林豐正。
韓國瑜未出席院會被罵,一出席就掉陷阱;盧秀燕出席院會最勤被誇,但乖乖牌更哀嘆。蘇貞昌自知有虧,馬上南下台中視察,大談核定旱溪整治經費;只是資本門經常門本就不同,何況這項整治歷經胡志強、林佳龍及藍綠立委爭取,更是林佳龍引以為傲的政績,蘇貞昌拿這個來搪塞盧秀燕,恐連最後一點善意也沒了。









聯合報社論/搞壞台灣民主,民進黨最該被轉型正義


2019-07-05 23:42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蔡英文總統強調,民進黨是民主的政黨,執政價值不變;但「轉型正義」系列立法卻引發外界不同解讀。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蔡英文總統在台東跑行程時說,民進黨是民主的政黨,執政價值不變,台灣民主品質會愈來愈好。賴清德對此應有不同感受;他才在總統初選中,見證了蔡英文如何「修改民主」、傷害民進黨的核心價值。
民進黨雖以民主為號召,卻在黨內外都與民主越走越遠。如果只把韓國瑜所說民進黨把台灣民主搞壞了、郭台銘所言蔡政府朝獨裁之路靠近,或朱立倫所指民進黨口口聲聲捍衛民主,實際上做的都是反民主,都視為黨派之見,那麼至少賴清德的椎心之痛,不會是無病呻吟。
事實上,蔡政府假藉轉型正義」和「國安疑慮之名,三年來的反民主作為,已到罄竹難書的地步
民主國家的政黨,彼此間具競爭關係,但蔡政府卻透過各種修法,對政黨採取高密度管理。黨產條例就是顯例,蔡政府可據以任意處置國民黨的財產,將其組織、財產都納入管控,甚至只要過去與該黨有瓜葛,如今仍被認為偏藍的民間團體或公司亦不放過,可說把政黨的管制推到極致。「轉型正義」系列立法,亦莫不具有針對性。
而政黨法的立法,賦予政黨一定時間內提名候選人、繳交財務報告的義務,違反者撤銷登記。政黨是憲法層次的人民結社權,其解散與否應由大法官會議決定,政黨法卻賦予內政部「太上大法官」的權力,以「撤銷登記」達到「實質解散」的效果。
蔡政府以國家安全為由對政黨的管控,更是無所不用其極。蔡英文昨天宣告,繼「國安五法」完成最後拼圖,接著還要完成「中共代理人」修法,嚴格規範人民、法人、團體或機構為中共代理人。但試問,何謂代理人?標準為何?
這種拿「國家安全」作幌子,違反民主原則的修法,更已擴及人民的言論自由等基本人權範疇。前述修法,把為大陸政治宣傳、發表聲明、參加會議都納入管控;這如同國安法修法大幅增加為港澳或敵對勢力發展組織的違法認定範圍,只要參與和對岸有關的活動,就可能觸法。而這一切濫權舉措的正當性,都建立在抽象的「國安疑慮」上。
民進黨對國安疑慮琅琅上口,可是蔡英文被問及國安疑慮是什麼時,竟也答不出所以然來。人民卻很容易聯想到,這和過去的刑法一百條、動員戡亂懲治叛亂條例有異曲同工之妙,只是把「叛亂」、「匪諜」換成「國家安全」罷了。
還有些違背民主的修法,是連國安、正義這種抽象理由都沒有的,例如公投法修惡,把公投與大選脫勾,並改成兩年一次,等於判決公投死刑。理由竟只因選務繁雜」,就走民主回頭路,民進黨如何自圓其說,都說不過去。
偵查不公開作業辦法上月修正上路,大幅限縮媒體採訪自由,卻同時把「國家安全」偷偷納入可以公布案情、不需遵守司法不公開原則的類別中。這也意味除了立法和行政手段,選擇性公布司法案件,將成為政治操作的工具。而甫通過的政治檔案條例,也被質疑可能打著「轉型正義」旗幟,選擇性公布政治檔案,進行政治操作。畢竟這樣的例子,過去在「三中案」或其他政治性案件上屢見不鮮。
這些民主的倒退,還是透過立法為之,遑論藉由行政裁量人事手段的擴權、毀憲、反民主至於所謂捍衛民主、國家安全,都充滿抽象,不僅民進黨執政時可拿來迫害異己,更給了未來統治者重回威權統治的法源
民進黨的轉型正義」,以德國為師。但德國早在二十世紀初就已經民主化,歷經納粹和東德統治,產生了民主逆流,所以用「防衛式民主」和「轉型正義」導正、鞏固民主。如今台灣同樣面臨民主鞏固,蔡政府卻以「國家安全」、「轉型正義」為由,為延續政權而製造民主逆流民進黨已讓自己成為唯一該被轉型正義的政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