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39957/web/
◆ 聯合報社論/賴清德的日本「取暖之旅」,能加分嗎?
◆ 聯合報黑白集/升陳吉仲當經濟部長吧
◆ 經濟日報社論/發展經濟 不能少了軟性投資
經濟日報社論/發展經濟 不能少了軟性投資
2019-05-13 00:02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台灣近年來的實體投資普遍處於低迷狀態,成為經濟成長趨緩的元兇。儘管前兩年前行政院長賴清德將「加速投資台灣」、「解決五缺問題」列為最重要的施政項目,成效依然有限,無怪乎當台商因中國大陸經濟下行及美中貿易戰等因素大舉回台時,政府會為之雀躍並積極宣傳。的確,台商回台及若干外商近來青睞台灣所進行的投資,可望成為穩定台灣經濟成長的因素,值得慶幸,但我們也必須指出,只注重或過度強調實體投資對長期經濟發展並不足夠。
台灣過去談經濟發展時,重視的多是經濟成長。在成長主義掛帥下,任何有助短期經濟成長數字的做法,便是最重要的政策,於是我們長期依賴代工製造的出口、刺激投資。但回頭檢視,台灣近年來的經濟成長率普遍低於全球平均,成長的果實不夠甜美;低薪苦勞問題難解,顯示果實的分配也不盡如人意。「發大財」因而成為人民的渴望,但發大財不僅僅是成長問題,更是分配問題。
人民對於低薪問題普遍不滿,說明了台灣社會並非不重視分配問題,卻總不熱中於尋找達到較合理分配的方法與政策,甚至仍然認為透過成長便能解決分配問題,以至於可以將「人進來、貨出去」與「發大財」劃上等號。
眾所周知,台灣經濟問題的主因在於產業創新不足、品牌能力不足,以致產業轉型升級速度緩慢,也無能耐有效地帶動薪資成長。政府並不是沒有意識到問題所在,也曾洋洋灑灑地提出一堆計畫,從傳產維新、三業四化、生產力4.0、產創條例、產業創新計畫等,不勝枚舉,卻仍難以撼動舊有產業結構與成長驅動力。
事實上,產業轉型升級必須有大量的創新活動,維繫創新活動、形塑創新氛圍最重要的關鍵,既非資金、也非法規,而是人。唯有當年輕世代視創新為日常、甚至視創新為職志時,創新的氛圍才得以形塑,創新活動才得以蓬勃發展。也唯有如此,產業的創新轉型以及年輕世代的脫貧就富才有可能真正達成。
台灣對於未來的經濟發展,必須先談願景,再談策略。綜觀過去政府的產業政策與對產業的協助,儘管已由產業別的思維慢慢進步到功能別的思維,但還未能意識到大量的創新人才才是未來產業發展關鍵的思維。一直以來,政府投注在協助產業發展的資源不少,但多是資本設備、研發活動或人員聘僱的補貼,少有以人為本的思考。
既然「人」是未來經濟發展最重要的關鍵,政府的資源配置與政策思考就必須改弦更張,應該致力於打造一個讓年輕世代得以較無後顧之憂的發展環境,減少他們面對現實生活與未來生活的無助感。此外,政府也應更積極投注資源與心力在提升年輕世代的各項軟實力上,讓年輕世代成為未來創新活動的中堅分子。
舉例而言,現行高等教育提供階級流動的功能已較以往弱化許多,適當的學費與減輕學貸政策,極有必要;高房價導致年輕世代難以安身立命,已困擾台灣社會多年,也應有更積極的解決對策。
政府的前瞻基礎建設曾被批評為過於重視硬體,即便打造數位環境也是重要一環,都還缺乏了打造人才培育環境的基礎建設。
就產業政策而言,政府對於企業的各種協助,未來應該建立在企業是否願意培養、提供年輕世代發展的機會上。即使政府的資源有限,也應創造誘因機制,以引導豐沛資金投注於人才培育與創新活動上。
年金改革是蔡政府的政績也是包袱,最可惜的便是有破無立,即製造了許多年長者的被剝奪感,卻沒有配套措施提供年輕世代建立對未來的期待。如今時猶未晚,我們期待政府欣喜於實體投資漸有改善之餘,能更重視攸關長期經濟發展的軟性投資。須知改革高等教育、打造更完善的社會安全網等社會投資,重要性絕對不小於實體投資。
聯合報黑白集/升陳吉仲當經濟部長吧
2019-05-13 00:51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農委會主委陳吉仲。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最近吵得沸沸揚揚的「自經區」論戰,人們沒聽到經濟部長沈榮津說出什麼高明見解;倒是陳吉仲一馬當先痛批自經區「百分之百傷害台灣農業」,絕對無法接受。這麼拚命的閣員,蔡英文應該升他出任經濟部長才對,以免埋沒他的才華。
陳吉仲這麼紅,主要是他眼光精準,政治表演到位,總能在關鍵時刻站上政治正確的位置,因此深得蔡英文歡心。問題是,對於引發民怨的「農地違章工廠」問題,民進黨立委提案修法要讓三萬八千家非法工廠「就地合法」,陳吉仲卻似乎不以為意,保持「不語」沒發表反對意見。台灣有一萬四千公頃的農地將因此永久消失,陳吉仲是忘記了心痛的感覺?還是認為「顧大局」更重要?
自經區是面向全球開放,目的不為開放大陸貨品進口加工而設,陳吉仲撈過界發表不專業言論,結實搶了沈榮津的鋒頭。而維護農地的完整是農委會職責,陳吉仲對農地遭到占用,卻自甘配合放水。這麼會看風向、重工業的閣員,更適合去當經濟部長,不該來管農業。
兩年前陳吉仲曾宣示,政府一定會拆違章工廠。結果,迄今只拆了十七家,他還升了官。真是吉人天相!
聯合報社論/賴清德的日本「取暖之旅」,能加分嗎?
2019-05-13 00:48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賴清德12日結束訪日行程返抵高雄小港機場,上百名支持者前來接機。 記者劉學聖/攝影
迥異於其他有志大位者紛紛選擇赴美訪問以展示國際視野,正在挑戰蔡英文爭取初選提名的賴清德獨獨選擇赴日訪問,以凸顯其不同風格和人脈。自命「務實台獨工作者」的賴清德,此次是受日本台灣同鄉會之邀,前往爭取旅日獨派同鄉的支持,並會見不少日本政界人士。但觀察他一路的表現,要說此行有助拉抬其初選聲勢,恐怕仍是一個問號。
賴清德此行,主要是靠親日獨派團體的穿針引線,因此能在短短時間內安排出像樣的行程。唯其如此,濃濃的台獨氣味,也映照了賴清德在黨內某種程度的形單影隻。我國駐日代表處對他的出訪,表現出「保持距離」的被動姿態;足見民進黨內對「蔡賴之爭」的森嚴界線,訓令也傳到了日本。相形之下,廿四日將赴日參加「富山觀光論壇」的台北市長柯文哲,則是應駐日代表謝長廷之邀前往。同樣有志於大位,賴清德受到的冷遇,比起柯文哲獲得的熱絡安排,迥然有別;而且,操戈的同志待遇還不如外人。
儘管蔡英文正挾著黨政大權全力封殺賴清德,旅日獨派仍不吝對賴清德大送溫暖。日本台灣同鄉會不僅包辦其所有參訪行程,更全力促成他與日本政界高層會面,並廣邀日本各界出席賴清德在台灣同鄉會主場的演講,主題設定為「當前台日關係的挑戰與未來」,彷彿賴清德才是這次總統大選的「最佳男主角」。正因日本獨派對於這位「台獨之子」的厚愛,也讓原本宣稱不介入賴清德訪日行程的謝長廷,不得不被動陪同賴清德出席各項拜會。
儘管賴清德在國內的民調逐漸出現「開高走低」的趨勢,若干優勢不斷被蔡英文超越;但這次,他在日本卻意外受到高規格的熱情接待。賴清德不但會見了安倍胞弟岸信夫、自民黨幹事代行荻生田光一及小泉純一郎之子小泉進次郎等人,連久不見客的前首相森喜朗、海部俊樹及野田佳彥也都陸續與他會面。這點,讓賴清德深深感受到日本方面的暖意。
從日本的角度看,號稱「最親日」的民進黨政府,在蔡英文執政的三年非但未能解禁日本核食,反而在國民黨運作下於去年底通過「反核食公投」,這讓日本政府相當難堪。而今賴清德訪日,日方自然希望賴清德對核食輸台表態,利用賴清德的「解禁有理」來打臉蔡英文的「嚴禁無理」。換言之,賴清德獲得的高規格待遇並不是「無償贈與」的,日本希望透過賴清德來凸顯蔡英文的「錯誤」,以營造下任總統能解禁核食的氛圍。
在熱絡的氛圍下,賴清德果然如日方期待地說出了:一旦他當選,只要採取國際食品標準,「有信心可以解決核食問題」的話。他似乎忘了,去年底台灣才通過了反核食公投,這樣的民意,豈容他隨意否棄?更糟的是,賴清德還強調,反核食公投並不代表台灣人的真正態度,更把砲火指向推動公投的國民黨。賴清德這樣的媚日表態,隨即讓蔡英文抓到小辮子對他反將一軍,說「至少在兩年內都不能做違反這個公投決議的事」。言下,即劍指賴清德違背了公投民意。
解禁核食究竟是賴清德的「建前」(場面話),或是「本音」(心裡話),其實日本政府也很清楚。在七九一萬強大民意的反對下,就算是兩年期限屆滿,政府也未必敢冒民意的大不韙著手解禁。更何況,在賴清德擔任行政院長期間都沒有解禁,選上總統就能如期解禁嗎?賴清德這番言論雖是為了與日方相互取暖,卻也顯示他對國內民意漫不經心,且有暴衝傾向。若見了外人,就不斷發表示好言論,是不智的。
儘管賴清德這次見到不少日方高層人士,但從人脈上看,過度倚賴旅日獨派的安排,未必有助其選情。尤其,他承諾開放核食的大話,則有減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