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是誰趕走臉書害谷歌?
◆ 我們與「家庭價值」的距離
◆ 聯合筆記/黨內初選與壯陽藥
◆ 漫畫/還有得跑
◆ 健保又將破產 希望在AI
◆ 給社區小旅行一條生路
◆ 黃背心省思:民主淪投票工具
◆ 教改 缺的是解決問題的能力
聯合筆記/黨內初選與壯陽藥
2019-05-01 23:52 聯合報 林河名
民進黨總統初選,英德競爭激烈,初選時程一延再延。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民進黨總統初選,英德競爭激烈,但在蔡英文總統說出「民調下去,黨就分裂了」後,立刻被質疑失去民主高度。初選時程已延過一次,行政院前院長賴清德昨雖表示接受中常會決議,但「會堅定地一步一步走下去」,也可見其無奈。
國民黨也有總統初選問題待解決。高雄市長韓國瑜昨在世新大學演講,一番「壯陽藥」妙答,或許可給兩黨啟發。
對於韓國瑜曾說「政治零分、經濟一百分」,有學生提問,他到中國等地所簽的訂單,是否有政治因素影響?韓國瑜知道不少人把他賣農產品與「賣台」作連結,他先強調,政治與經濟要截然畫分真的不容易,但主事者可盡量降低;話鋒一轉,他說訪美時,有位美國學者也提出類似質疑,但他反問該教授:「你廿歲時會想買壯陽藥嗎?不會,因為這時身強體健。」
韓國瑜認為,台灣最大價值在民主,「我們的生活、呼吸、選舉,全是民主」,「如果對這個有信心,何怕之有?」因為沒信心,反而處處害怕。他還開玩笑說:「我對自己腎臟很有信心!」壯陽藥比喻,或許難登大雅之堂,但重點在於:如果有信心,何怕之有?
蔡英文對於黨內初選的反應,讓人錯亂。因為她既表示「民調蔡英文不會輸」,卻又說「民調下去,黨就分裂了」。如果有信心,何怕之有?黨內初選如此,面對大小國政、兩岸關係,何嘗不是如此?
黨內初選原本希望讓選民作出選擇,卻逼得賴清德高分貝反彈:「每次協調,都是要我退」,還直言讓人認為「權力分贓」,甚至是公然「搓圓仔湯」。事實上,黨內初選已被納入選罷法規範,操作「某某配」過頭,也可訴請法辦。
民進黨立委初選陸續揭曉,包括尋求七連霸的資深立委葉宜津在內,有多位現任立委出局。民進黨沒有「現任優先」制度,想要代表政黨參選,就該先過初選這一關,否則,豈有葉宜津可以初選失利,獨獨蔡英文只能勝出的道理?
「我可以不選,民進黨不能墮落!」葉宜津輸掉立委初選,仍強調一定要捍衛民主機制的價值。黨內總統初選,還要怕東怕西、一延再延?
健保又將破產 希望在AI
2019-05-02 00:12 聯合報 陳孝平/全民健保安全準備管理小組委員(嘉縣新港)
健保費率若不調漲,健保即將破產。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在維持現行四點六九%費率下,預估一一○年健保安全準備即將接近用罄;此後每年更將以超過一千億的速度擴大赤字,一一三年累積赤字將達到四,三七五億元的天文數字。如要彌補這些赤字,預估健保費率需在一一○年猛然調升到五點五六%(調幅十八點五五%),並在一一二年調升到五點九三%(調幅六點六五%),逼近現行健保法容許的費率上限六%。
國人應在尚有若干餘裕的此時,就正視「健保即將破產」的復活,各界應開始凝聚共識,以面對即將來到的健保財務危機。
這一波健保財務危機將極嚴峻,且其本質有別於過去的健保財務危機。
首先,健保費率是否會突破法定上限六%因而必須修法。根據過去經驗,健保費率的調整總帶來極大爭議,修法提高費率在政治上更是幾近不可能的任務,且各利害不同的群體之間激烈的衝突,引起社會重大不安。
其次,即使修法成功,也要面對「究竟健保要膨脹到多大」的問題。今年健保總額預算已經突破七千億,來到七,一四○億元的新高,是為同期國防預算三,八五五億元的一點八五倍。任由健保規模無限制擴張,健保財務就不是如同之前只是「財務調度」問題,而是整體國家資源的配置問題,將影響到整體經濟競爭力。但因沒有客觀標準來決定最適健保規模,需賴各界意見領袖開啟全民共識的討論。
第三,下次健保危機將不再只是健保本身的問題,而將迫使醫療服務體系根本改革。醫療浪費人人皆知其存在,但因它存在於整個社會的就醫習慣、醫療觀念,以及錯縱複雜的醫療服務輸送體系,所以其解決牽涉到限制民眾就醫自由、醫療體系內部的利害矛盾,以及醫病之間資訊不對稱的問題,不會有簡單無痛的答案。但下一波健保危機將迫使這些問題迫切需要處理,也需要及時展開民眾健康觀念教育與醫界內部的自行調整。
但也並非沒有正面訊息。健保署發展出醫藥資訊雲端系統、健康存摺兩項與大數據時代呼應的方案,前者有效抑制重複醫療、減輕藥物使用重複與錯誤的危險;後者開啟藉由人工智慧為基礎的健康促進平台,可從加強個人健康促進、自主健康管理,降低醫療需求。更重要的是,經由這些資訊體系建構的國民健康大數據及其運用,台灣有希望發展出不以基因體研究為依託的精準醫療,根本改變醫療體系生態,健保才能永續經營。
給社區小旅行一條生路
2019-05-02 00:10 聯合報 賴鵬智/社區生態旅遊輔導工作者(台北市)
今年觀光局定調為小鎮旅遊年,每年4至6月,飛魚隨著黑潮洄游至屏東恆春半島南海岸,滿州鄉公所辦飛魚季,延續捕飛魚文化,也盼開闢觀光活路。 記者潘欣中/攝影
廿多年來,中央及各縣市政府無不卯盡全力在農漁村、部落、社區輔導培力文創、餐飲、旅宿、解說、景觀、社造等能力,而成效幾乎就是以社區或部落小旅行型態呈現,藉此推升在地經濟活力,創造人民幸福感與在地榮譽感。
社區小旅行多由在地民間組織(如社區發展協會或文化、觀光促進協會)擔任整合平台,串連在地從業人員或業者,加上欣賞人文或自然資源的路線,形成一條條小眾、薄利的微型經濟效益遊程。
社區民宿、餐廳容客量少,周邊交通狹窄,絕大多數景點甚至要靠小巴接駁,能操作的團數與人數很有限,是真正的微型經濟,絕非大眾旅遊市場的菜,也難獲旅行業青睞,多靠社區自立及政府機關協助維持。微型經濟小旅行收益不高,卻是當地居民的小確幸。
《發展觀光條例》規定非旅行業者不得經營旅行業務,只特許旅行社可做套裝遊程、行銷招攬,但會出團社區小旅行的旅行社屈指可數,社區怎能靠旅行社帶來生機?社區組織行銷與操作社區小旅行,就因法令不合時宜而背負「違法」罪名,也是不容忽視的民怨。
交通部觀光局曾有意調降乙種旅行社資本額或增加低資本額的丙種旅行社型態,但無論哪種方式,要社區組織湊錢成立股東制的旅行社,姑不論社區財力,光是非營利團體與營利公司本質上的差異,就會是地方矛盾衝突的火種。
觀光局應解套落伍法規,調整資格認定,允許農漁村、社區、部落等非營利組織可自主行銷與操作在地與周邊(特定地區)資源連結的遊程,才符合現狀,也才是農漁村、社區、部落等旅遊服務微型經濟能永續發展的助力政策。至於網紅、工作室、一般公司行號,原本就是營利單位,如要經營旅行業務,就應依法成立旅行社。但為增進返鄉青年就業與新創事業機會,確實可以考慮降低乙種旅行社資本額或增設微型旅行社型態。
現代旅行內容與服務類型多元,政府應與時俱進,除考慮修法增列特定地區小旅行專章,特許社區組織可經營在地旅遊業務,也可降低門檻增納新創微型旅行事業體,讓社區小旅行的發展有一條活路,讓返鄉青年有願景,讓民眾有更多重的旅遊休閒選擇,政府該做的事,現在不做,更待何時?
黃背心省思:民主淪投票工具
2019-05-02 00:08 聯合報 張列夫/巴黎第三大學博士生(法國)
抗議法國總統馬克宏的黃背心示威群眾繼續上街,是連續第24個周末展開抗議。群眾在史特拉斯堡往歐洲議會大樓挺進,但警方封鎖議會周邊道路,並以催淚瓦斯驅逐示威群眾。 (路透)
之後幾個月,抗議擴大,發生連串衝突,還有黃衫軍破壞古蹟商店。這幾天來到高潮,馬克洪親上電視表示不會妥協黃背心運動的訴求,並出動警察採塑膠子彈及催淚瓦斯攻擊群眾。甚至有個催淚彈掉進民眾家裡,造成老奶奶呼吸困難死亡,也算在黃衫軍身上。
這幾天,巴黎、史特拉斯堡等地的黃背心運動群眾憤怒到了最高點,他們跟前總統候選人第四名的梅朗雄一起走上街頭,要求結束法蘭西第五共和、馬克洪下台坐牢,並建立法蘭西第六共和及「公民倡議公投」(RIC)。
馬克洪上台後,一連串經濟政策,被認為偏袒富人,加重一般百姓負擔,人民已經不能忍耐。黃背心群眾聚集國營電視台前,抗議電視台報導不實,把黃背心運動形容成暴力形象,他們解釋,攻擊商店、破壞古蹟或其他行為並非他們所為,而是有人混入黃衫軍,趁火打劫;真正黃衫軍都是手無寸鐵的老百姓,都是和平遊行,對比警察的暴力行為。
黃背心運動已蔓延至整個法國及周邊國家比利時等地,民主遊行其實是人民訴求,政府應該反思;然而也反映了無論哪個政府,都害怕政權垮台而無所不用其極打壓或冷處理,民主則淪為投票工具罷了。
是誰趕走臉書害谷歌?
2019-05-02 00:06 聯合報 高銘志/清大科法所副教授(新北市)
前總統馬英九指出,美國臉書公司本來要在彰化設立它的亞洲數據中心,但去年決定改設在新加坡,一般認為這與台灣前年「八一五」大停電顯示的電力供應不穩定有關。 記者余承翰/攝影
前總統馬英九日前舉辦經濟論壇,提及臉書公司本來要在彰化設立亞洲數據中心,但去年決定改設在新加坡,一般認為與台灣前年八一五大停電顯示的電力供應不穩定有關。有財經網紅在臉書貼文怒轟馬英九有關「蔡政府阻礙經濟」的談話,指臉書因百分之百再生能源而棄台灣選新加坡,質疑馬拿得出百分之百再生能源嗎?台南縣前縣長蘇煥智也加入評論,認為是環差與賴清德市長及行政院長的問題。
這樣的爭論,到底誰對誰非?在瞭解爭議前,先要瞭解新加坡的資料中心到底需要使用多少綠電?以及綠電如何取得?目前臉書資料中心預計規畫的總用電容量,大約為一五○MW,目前規畫是從民國111年(二○二二年)開始分階段啟用,一開始是卅MW,後續將逐步提升至一五○MW。而新加坡為了幫臉書取得綠電,係由擁有發電廠的能源巨頭勝科負責找到約九百個屋頂裝設太陽光電設施,總計約五十MW,預期於今年末或明年初完成,並該電力銷售以廿年長約賣給臉書。
沒錯,新加坡政府與電力公司就是這麼「有效率地」的共同合作,在民國111年(二○二二年)臉書資料中心興建完成前,在明年初就可以提供其第一階段所需之卅MW,按部就班地,幫忙臉書找到百分之百的綠電。
以目前原本臉書屬意的台南而言,截至民國107年(二○一八年)十二月累積裝置容量排名,為全台灣各縣市第一,達到三九八MW的太陽光電裝置容量。這樣的電,老實說,要供應臉書預期的卅至一五○MW根本就是綽綽有餘。財經網紅似乎對於臉書的需求與台灣的再生能源狀況,甚為陌生。若套用新加坡模式,基本上就是能源巨頭台電將自己系統內的綠電(或未來幾年發展的新綠電),以廿年長期合約與臉書簽約即可。這樣問題不是就迎刃而解?
然而二年前號稱五十年來最大改變,幫助綠電先行的電業法阻礙了這樣模式的推動。首先,雖然電業法沒有明文排除台電參與賣綠電,但經濟部立場就是不希望台電與民爭利,台電雖有意願也只能聽話。當然台電怎麼賣,也是問題,賣貴賣便宜,都會被講話。其次,台電須承擔全世界首創「公用電業排碳係數」的要求,造成台電若將這些綠電拿出來賣,就無法滿足該義務,將面臨一百五十萬元以上一千五百萬元以下罰鍰,並可按次處罰。
近期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修法過程,國民黨孔文吉等委員曾提出配套修法:「公用售電業得考量市場需求,提出保證一定比例來自再生能源發電之綠電銷售方案」,卻面臨經濟部與民進黨委員大力反對。
是誰在趕走需要百分之百綠電需求的企業?又是誰讓像谷歌這樣有百分之百綠電需求的企業,一直遲遲無法買到綠電?是什麼政府無能改變這種狀況?經濟部、民進黨立委修惡的電業法,是元兇!
我們與「家庭價值」的距離
2019-05-01 23:58 聯合報 王道維/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竹縣竹北)
電視劇「我們與惡的距離」討論精神疾病等議題。 圖/公視提供
甫播畢的公視「我們與惡的距離」,創下台灣新一代戲劇節目的里程碑。這部戲已有許多不同角度的討論,從精障者權益、媒體責任、醫療與社工難處、司法人權意義乃至於被害者家屬心理等。但很可惜,使之所以感人的更基本的元素,家庭,卻沒有得到應有的關注。
這齣劇其實是由五個不同的家庭所組成,包括思覺失調症患者應思聰與其姊應思悅並其父母的家庭、李曉明父母與其妹李大芝的家庭、劉昭國與宋喬安的媒體人又是受害者家庭、人權律師王赦與妻子的家庭,還有精神科醫師林一駿與社工妻子宋喬平的頂客族。可以說,整齣劇的主配角,除News哥外,都包含在家庭關係中。
事實上,如果不是因為這些人都希望努力維護家庭的完整,整齣劇就不可能有後來的發展:如果不是為了所愛的女兒,劉昭國早可與宋喬安離婚而不需忍受兩年來的窩囊;如果不是為了照顧自小失去母愛的弟弟,應思悅也不會放棄與富有男友的婚約;如果不是因為家庭的支持,律師王赦也無法繼續為打不贏的官司而努力。
這些家庭組成一個看似脆弱實則堅韌的網絡,拯救了幾乎被李曉明與應思聰兩位邊緣人所拆散的社會信任。即便所有成員都曾直接間接地互相傷害控訴,但沒有人是真正的局外人,因而共同分擔了這份屬於他們的命運,才能在淚流傷痛後仍可以望向遠方白雲。
如果這不是「家庭價值」,什麼是「家庭價值」?那不是電視廣告中樣板的團圓笑臉,而是在我們每個人互相傷害或被這社會嫌棄的時候,仍然能夠讓受傷的心靈都有機會等候醫治與纏裹。事實上,筆者擔任本校諮商中心主任,的確發現那些最難協助挽救的往往也是無法從家庭中得到安慰接納的學子,其數目逐年增加。
這反映出我們社會的家庭正在破碎。一方面家庭價值常被所謂的進步人士貼上「父權主義」標籤,成為個人主義與功利主義想要引誘拆散或以其他方式取代的對象。但另一方面,它也被若干團體限縮定義,彷彿只能靠血緣關係來排斥異己而非接納包容來建立。
最近立院又要討論與同性婚姻有關的專法版本,恐怕又有一陣攻防。或許這齣戲提醒我們的是,單靠名稱或口號無法鞏固或拆毀家庭價值,唯當我們更注重與家庭成員(不管如何組成)平日的良性互動與在困境中的包容修復,才能在社會劇烈變動的現今環境,幫我們稍微拉開與那更大之惡間的距離,豐富家庭價值的內涵。
教改 缺的是解決問題的能力
2019-05-01 23:56 聯合報 劉重佐/高中教師(雲縣北港)
台灣過去教改過度注重升學改革、課綱調整、以及分數導向的學習方式等,累積成教育系統的危機。圖為去年底課審大會現場。 圖/教育部提供
高中時,網路風潮初啟,有一回與好友閒聊之際提及時下流行電玩與飲料店結合的想法。若當時跟好友一起開店,現在會不會不一樣?
Salman Khan於民國95年(二○○六年)創立可汗學院,是免費網路公開課程先河,民國101年(二○一二年)美國線上學習公司成立後,紐約時報稱該年為「MOOK元年」。但學生學習成果差異很大,導致高註冊率但低完成率的現象,很多課程完課率低於五十%,於是隔年出現大量檢討聲音。
但即使如此,磨課師的課程還是造成影響,拉近名校與名師和學習的距離,雖然學習成效不如想像,但開始轉變之後的進程,才是真正可見的預期。而不是當我與好友紙上談兵的時刻,有人將其實現,我卻只能在事後懊悔。
邇來頂尖高中與社區高中考試選才的歧見,或頂大及私大的績效比拚,都是學習中所呈現的面相之一,也是此次教改與民國83年(一九九四年)四一○教改不同之處。面對新世代的教育浪潮,嚴重少子化的搶生現況,廿多年前的四大訴求,對於滑世代的學生已力有未逮,也無法聚焦。
但目前浮現的教學流派中,學思達、MAPS、均一、數學咖啡館等,甚至專攻寫作閱讀的宋怡慧、陳麗雲,斜槓教學的蔡淇華、曾明騰、歐陽立中,大學端的葉丙成、蘇文鈺、李俊儀諸位,教學對象與方式都不同,但異中存同的要件是:他們都是從老師出發,讓教學現場的第一線開第一槍、走第一步。
從學習共同體開始,從各式教法做起,學習的主體要回歸到學生。以往的改動,是一場一場的研習,一回一回的試教,研習完了,也就完了,試教過了,也就過了。立竿卻始終無法見影,最真實卻又無法說出口的現實,教學的第一線失去了改變的動力!這也就是過去口耳相傳教改失敗的有名案例:失敗的建構式數學。
題目問:「一個盒子有三顆蘋果,請問五個盒子有幾顆蘋果?」學生在考卷上寫了3X5=15的算式,結果被某些老師打了一個大大的叉叉,然後寫上3+3+3+3+3=15。老師的理由是:「錯了!不准用背的,因為你用3X5憑空生出15這個答案,違背了建構式數學的原則。」
這裡並非責怪老師,但是老師沒有真正理解什麼是建構式數學,只覺得「教育部要我這樣教學生」,而媒體和家長也一窩蜂加以撻伐。
今日則全然不同,目前教學現場的老師多數是六、七年級生,他們走過填鴨,也路過教改,在各大流派研習中,往往參加的老師是出於自願,固然有追逐各路星芒的心態,可是教學的上與下、主與客,已截然不同,在多所回饋並加以驗證可行的方式下,這樣的教學改變在第一線老師是相當有感的。
可惜這樣從下而上的絲藤,對順藤摸瓜的教育長官是略嫌急速,無法預料,在考試制度上不免有圓方難容的窘境,或許是產前陣痛!但一個個的教室開放,一位位的老師走下祭壇,當問題被逐步點出時,如何縮短解決時程不是更重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