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22日 星期一

經濟日報社論/給我們一個護台興利的總統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39191/web/

◆  聯合報社論/圈地與鎖國:省思台灣的經濟發展策略
◆  聯合報黑白集/「民主與飯」的辯證
◆  經濟日報社論/給我們一個護台興利的總統






經濟日報社論/給我們一個護台興利的總統


2019-04-22 01:05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民國109年(2020)總統大選,藍營呼聲高漲的郭台銘與韓國瑜,打的都是經濟牌,也強調改善兩岸關係的重要;反觀綠營,各界都預料主軸會在護台抗中。但民國109年(2020年)時經濟牌過於強調兩岸元素,可能變得禍福難料;而抗中牌外若欠缺經濟元素,也可能很不接地氣。我們希望本次總統大選,能擺脫總是在「兩害相權取其輕」下做出困難抉擇的宿命。
台灣經濟發展不能不考量兩岸關係,是不爭的事實,也因此改善兩岸關係,一向是經濟牌奏效的基本條件。過去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加入世貿組織後,全世界都擁抱中國,在此一大格局下台商西進、政治上尋求兩岸關係改善,是很自然的發展。但自川普政府上任以來情勢驟變,美國對中國的態度,就算還未正式進入冷戰圍堵,至少已經不再是合作夥伴,已經極其明顯,而且不只是川普,美國朝野及學界也有高度共識,幾乎成為另一個不爭的事實。
當然,川普政府高喊美國優先,加上各種單邊主義的狂妄作為,美中關係逆轉,不等於中國與全球為敵。事實上,過去兩年中國大陸與歐盟主要國家互動頻繁,頗有聯手抗美的態勢。確實從民國92年(2003年)開始,歐盟就將其與中國大陸的關係,明確定義為「全面性戰略夥伴關係」(Comprehensive Strategic Partnership),展開多方向的合作與對話,並優先以對話方式處理與中國大陸的政經紛爭。然而就在上個月歐盟執委會所提出的「歐中關係展望戰略報告」中,出現了令人玩味的變化。
在該報告中,歐盟執委會指出中國大陸雖然仍為合作夥伴,但在過去20年的發展下,已經成為有意追求科技領導權競爭者,以及有系統地在推廣不同治理模式對抗者。因此歐盟需要調整對策,在不同議題面向上,以不同的方式及策略來面對中國,以捍衛歐盟的利益與價值。簡言之,在歐盟的修正定義下,中國不再只是戰略合作夥伴,更具有戰略競爭者strategic competitor以及戰略對抗者strategic rival)二種身分。
特別是在戰略對抗國家下,反應出歐洲國家對中國大陸透過一帶一路等方式,積極推廣所謂「中國發展模式」的不安及威脅感,跟近年美國許多反思美中關係的論調如出一轍。歐盟這樣的轉變,基本上宣示了中-歐聯手抗美的結合只是幻影,美-歐聯手抗中才是未來的長期格局
回到台灣的未來。在美歐從「擁抱中國」走向「對抗中國」迥然不同的態勢下,兩岸關係依然重要,但美歐態度的變化也同樣關鍵。尤其是在美國抗中大網下,不配合者會付出代價的情況下,現階段兩岸政策固然有修正的必要,但若未與時俱進,將民國97年(2008年)的兩岸互動框架在民國109年(2020年)繼續套用,對台灣的經濟發展可能還沒發財就先破財,情勢已經不能單憑經驗及直覺斷定,需要發揮智慧好好想想。
至於綠營最大的挑戰,則是在護台抗中之際,有無辦法讓經濟持續發展。護台抗中政策在美、歐加持下,空間可能越發寬廣,外部助力持續增加,看起來要成功挑戰不大。但問題在美歐抗中之餘,並未停止與中國大陸進行經貿往來;相反的,美國貿易戰的重要目的,正是要移除不公平貿易及競爭障礙,讓美商有更多的公平機會進入大陸市場。目前執政黨政策在興利方面的不足,社會其實已經反映在去年的選舉及現在的低迷民調上,不是唱衰而已。如何在抗中護台之際,又創造民眾發大財的機會,是綠營最大的試煉
未來國際情勢極為艱難,就如同日韓一樣,斷然的選邊站從來就不是選項。如何展現智慧,說服民眾能夠既護台又發財,才是社會多數人的期待,也是新時代領導人最需要證明的特質。








聯合報黑白集/「民主與飯」的辯證


2019-04-21 23:57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郭台銘臉書發文,表示這次參加國民黨總統初選,就是要把大家從民進黨的假民主中帶出來,「讓政治為經濟服務」。(美聯社)

郭台銘曾說過「民主不能當飯吃」,蔡英文最近嗆他說,沒有民主,只能「要飯」吃,諷刺對方藐視民主。依照辯論規則,接下來輪到蔡英文向大家證明:民主如何當飯吃」。
明明是一個假議題,許多人卻辯論得好起勁,彷彿這兩件事真的可以拿到天平上來分個高下。沒錯!大家膜拜了幾十年的民主,神聖固然神聖,但落到政治生活的日常,當然得接受實踐的檢驗。而「飯」是人們三餐所需,雖稱不上神聖,卻是不可一日或缺。把民主和飯拿來秤斤論兩,究竟是侮辱了民主,還是糟蹋了飯
郭台銘的原意,是認為台灣的民主未能產出良好的經濟果實」,這是在質疑民主過程不當,而非否定民主蔡英文身為總統,若具有真正的民主素養,即應傾聽不同意見,檢討施政是否兼顧經濟發展。現在蔡英文一則濫權侵害民主,一則又以民主維護者的姿態,想要把扭曲的話語塞到別人嘴裡。
在這種情況下,討論「民主能不能當飯吃」,顯然是百分之百的假議題,毫無意義。作為企業家,郭台銘的民主論述也許不夠精確,但他憂心經濟發展,至少具有民生關懷。相形之下,蔡英文則像是叫賣民主的政客,但她的貨架上充斥著抽象的意識形態物品,沒有哪樣能當飯吃
如果有人能做出民主炒飯民主燉飯」,主食必然是飯,民主則用來調味民主當然不能當飯吃,至於沒有飯的民主,要叫人民吃什麼









聯合報社論/圈地與鎖國:省思台灣的經濟發展策略


2019-04-22 00:09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財長蘇建榮表示,自經區涉及洗錢、租稅公平、國際規範的議題,須全盤考量。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國民黨立委最近推動《自由貿易經濟特區特別條例》草案,卻遭蔡政府財經部會一致反對,認為這給予大陸製品來台「洗產地」的機會。藍軍立委則反駁,認為行政院甫通過的《境外資金匯回管理運用及課稅條例》,才會造成更大流弊。這兩項法案的辯論,真切反映了台灣近年經濟撞上政治冰山而難以動彈的困境,我們如今只能談論枝節的修整,已無力布局國家經濟發展的大策略。
從經濟戰略看,《自經區條例》的思維猶如「圈地」,《資金匯回條例》則近似「鎖國」,兩者皆未觸及台灣經濟發展與轉型的要害,遑論未來的發展。這場朝野辯論有趣之處是,雙方的辯駁都有點道理,但都做不到,或刻意不做。
圈地」就是經濟上的套利行為。圈外人為了競租,打破頭也要擠進去;打不進去的,就利用政治勢力為自己鄉里也圈出一區。馬政府時代國發會主委管中閔推動自經區,即為此吃盡苦頭,因為各地都要爭搶加入;但一下子要成立六、七個區,國內就先打起來了,如何轉型?在數位時代,著重的是跨國通匯與國際布局,搞特區是「錯易行難」。
說《資金匯回條例》猶如「鎖國」,或有些言重,但問題的確不輕。台灣目前的困境不是缺錢,而是找不到有意義、有利潤的長期投資機會。中國大陸經濟崛起後,台灣在既要「國際化」、又要「去中化」的矛盾思維下,弄得自己神經錯亂。台式的自由化」,是政府說了算在制度上,則經常莫名地破壞金融、財經法規乃至稅制國外金融名諺說:「資金是最敏感的少女,易受驚嚇。」在缺乏明確的政經與法治保障下,資金往往裹足不前,否則就是來者不善的炒作基金。
台灣這種不知如何轉型的問題,以及政策工具老舊的現象,存在已久。民國74年(一九八五年)的「經革會」,曾以產官學大拜拜的方式會診,結果無疾而終。民國84年(一九九五年)的「亞太營運中心計畫」曾企圖起而行,但也只在電信自由化的部分略有成績。各界多認同「亞太營運中心」的構想和理念,但執行績效不彰是其致命傷。諷刺的是,在政黨輪替後,藍綠輪流執政,動輒搬出「區域XX中心」的口號,大搞口號堂皇的「兩兆雙星」、「鑽石計畫」,樂此不疲地追求務虛相形之下,反而是大陸務實地偷歐抄美,趁勢崛起
亞太營運中心計畫其實沒什麼了不起,其白皮書六大營運中心的敘述也十分八股;但其精髓卻是台灣必須痛下決心的事:為了自己的利益與發展,做單方面、大幅度的自我鬆綁,並善用大陸做為商貿腹地。道理很簡單台灣開放外匯管制後,產業已有不斷外移現象,而歐美日大型企業早就利用在台分支機構的菁英去大陸開拓
簡言之,別人都在境外套利,善用台灣的籌碼,反而是台灣自己做不了莊,只能乾瞪眼,因為我們不夠開放這已是廿多年前的策略警覺,迄今局勢更是艱險,因為習於以硬體零組件代工外銷的台灣,錯失了以軟體、品牌、服務業外銷,甚至發展互聯網的機會如今各國皆透過更開放、低度管制的生態系來吸引投資,而台灣則在加入世貿組織後,失去了繼續開放的動力在雙邊或區域性經貿談判方面,則因政治與國內保守利益的因素,顯得一籌莫展
亞太營運中心計畫揭櫫全區開放物流、金流、人流、資訊流的理念,這與中華民國憲法的基本國策中「人盡其才、地盡其利、物盡其用、貨暢其流」的規定完全相通。韓國瑜主張「貨賣得出去,人進得來」,也若合符節;但蔡政府卻為選舉拉高「抗中」主軸,反向操作管制。
這場「圈地」與「鎖國」的辯論提醒我們:台灣經濟發展空轉已久,若沒有大戰略、高格局,是走不出這個困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