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17日 星期三

名家觀點/挺中產階級 各黨太陽們怎麼做

名家觀點/挺中產階級 各黨太陽們怎麼做


2019-04-17 02:50 經濟日報  紀志毅(作者是中興大學財金系教授)

台灣現在有歷年來最多的總統參選人,但相對於美國民主黨競爭提名者所提出的各種政見,台灣參選人的政見,實在貧瘠的可怕。太陽很多,但一點都不耀眼。
除了親中或仇中或怕中,很少值得我們辯論的想法。誠然,提出好的政見與當選與否,並無太大關係。而民主社會中,選民當然可以依自己的主觀好惡選擇。但就目前看到的參選人與其政見,我可以預測(雖然我希望我的預測不準):不管親中或仇中或怕中的當選,台灣的實質薪資將繼續停滯,所得分配不均的程度持續擴大,而其後果,是台灣的社會流動性將愈來愈差,也就是窮二代要翻身的機會愈來愈渺茫
剛過世的經濟學家克魯格(A. Kreuger)發現,適當的所得分配不均,是經濟成長的必要條件;但如果不均的程度嚴重到讓社會流動性下降,將使經濟弱勢者失去奮鬥的動力,反而不利於經濟。過去大家認為,經濟成長的果實自然會穿透各階層,讓全民受惠。但近二、三十年從高所得國家到中所得國家,普遍出現的實質薪資成長停滯現象,已推翻這樣的樂觀看法。貨出去,人進來,但只有老闆發大財。要扭轉這個趨勢,要有不同的想法與作法。美國民主黨人目前百家爭鳴的建議,可以大略分成兩種。
第一種路線,是繼續維護自由貿易與實施鼓勵創新等「拚經濟」的政策,但由於這些政策雖然會帶來成長,其好處並不會自動擴散出去,因此政府需要比以往更照顧自由貿易的受害者提供更有效的職業訓練及平衡勞資雙方的權力
第二種路線,則是認為現在的制度已經讓經濟弱勢者無法翻身,但經濟強勢者又占盡各種便宜,這樣制度下的經濟成長,毫無正當性可言因此,政府應先實施稅制改革,讓富人承擔該有的稅負,將增加的稅收拿來補助教育與基礎建設
這兩種主張間的競爭,並不像統獨議題那樣令人血脈賁張,也許不適合選舉造勢,但卻是真正攸關我們的未來。更重要的是,這兩種主張之間,可以找到共同點。我們可以用兩個案例,來練習看看。
案例一:最近鴻海、亞馬遜等大公司,都用創造數萬就業機會為籌碼,要求各地方政府提供優惠,再從中挑選最有利的城市或國家。請問我們的總統參選人,你如何接招?要加碼優惠,還是閉門謝客?有沒有第三條路?
案例二:美國麻州參議員華倫的參選總統政見之一,是政府全面提供幼兒園,將義務教育向前延伸到學齡前,原因是很多家庭無法負擔幼兒園的學費,而教育是窮人翻身的重要工具。經費來源呢?她主張,只要向財富超過五千萬美金的人,每年課2%的財富稅就夠了。請問我們的總統參選人,很多人不敢生小孩的原因之一,是養不起。我們要不要將幼兒園當成義務教育?錢從哪來?也課富人稅?可是台灣的富人可以當新加坡人,你怎麼收稅?
有人說,要解決政治上只問立場不問是非的僵局,要靠共同的威脅 (「好想贏韓國」),或共同的目標(重大天災後的捐輸)。如果我們將「均富的中產階級」當成共同的目標,要建立共識就容易多了。這目標很平實,卻能讓人溫暖。親中仇中怕中,都無法自動達到這目標。

紀志毅

為國立中興大學財金系教授,研究領域為產業經濟學、賽局理論、個體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