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17日 星期三

經濟日報社論/搞殘台灣經濟 三任總統該負責?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39046/web/

◆  聯合報社論/蘇貞昌拚霸氣:第三任閣揆比較好當?
◆  聯合報黑白集/台版「冰與火之歌」
◆  經濟日報社論/搞殘台灣經濟 三任總統該負責?






經濟日報社論/搞殘台灣經濟 三任總統該負責?


2019-04-17 02:45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高雄市長韓國瑜在美國訪問期間接受訪問時,憂心台灣經濟,砲火猛烈地批評我國近三任總統,認為這幾位台大法律系畢業出來的菁英,這些年來把台灣經濟競爭力搞殘廢了。話說得很重,各界反應不一,連藍營人士都有人不以為然。
到底韓市長的發言只是總統選舉議題下出現的「假消息」,或是真知灼見,值得深究。若是「假消息」,不知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是否會比照前例開罰?若是真話,那就更值得推敲:這三位總統是如何把台灣經濟競爭力搞殘廢的?另一個問題是,為何沒提到更早之前的前總統李登輝,難道李前總統任內的經濟表現優異就沒有責任?
要探究這個問題,可能要先定義把經濟競爭力搞「殘廢」是什麼意思。「殘廢」並不是經濟學上用的詞彙,所以不妨先比較這些總統們任內的經濟表現,再來看看經濟競爭力是否真被他們搞殘了。
我們先計算出李登輝、陳水扁、馬英九及蔡英文四位總統任期內的平均經濟成長率,蔡總統因任期未滿,今年數據依主計總處預測值計算,結果依序分別為6.04%、4.23%、2.79%、 2.37%。乍看之下,似乎是一蟹不如一蟹。但是,台灣的經濟非常依賴國際貿易成長,因而經濟表現不能只看自己,若能觀察「相對於國際表現」,台灣的表現究竟是「更好」或「更壞」,評量起來才會比較客觀。
因此,再將四位總統任期的平均經濟成長率,減去全球平均值,獲得的數據排序又有一些變化,分別是2.54%、-0.07%、-0.45%、-1.16%;看起來仍然是李前總統任內的經濟表現最好。不過,各國經濟特色和體質差異很大,用全球平均值來比較也有需要斟酌之處。若是再改用和我國體質最接近的韓國來直接比較,也許可以更讓人信服,而在減去韓國的經濟成長率後,獲得數據分別是0.73%、-0.90%、-0.22%、-0.46%;依照這樣的結果顯示,和韓國比較,我國經濟表現以扁政府任期間最差、蔡政府次差、李政府最好、馬政府次之,完全攪亂了前面的排序。
相較之下,最後這套計算方法的數據最為合理,也符合實情。李前總統任內,雖然兩岸關係轉差,個人行事也有爭議,但財經官員任用仍承襲蔣經國總統時期的基礎,並沒帶進太多派系人物,因而經濟表現仍優於韓國。但之後三任總統的財經官員,用人圈愈來愈小,適任性下降,加上大陸經濟快速崛起,兩岸經濟已從互補轉成競爭,表現自然難以突出。2000年後,各國大力簽署「自由貿易協定(FTA)」,東亞各國相互間貿易幾乎都已免除關稅,我國卻難以突破,導致出口競爭力每下愈況,經濟當然就更難有好的表現。
弔詭的是,李前總統任期內的經濟表現最好,這是因為當時對岸羽翼仍未豐滿,台灣可以大量出口到對岸和歐美等國,有利於經濟成長。但當時所堅持的「戒急用忍」政策、拒絕兩岸三通,卻讓引頸盼望兩岸直航後可以來台設立亞太總部的跨國企業大失所望,紛紛從台灣撤資,這也使得後面幾任總統面臨了因此帶來的經濟困局,這項因素卻未相應表現在數據上。
另外,2004年時我國已和新加坡談成自由貿易協定,但時任陳前總統堅持用「台灣」名義,不用世貿模式(台澎金馬關稅區),因而使得新加坡卻步,並導致其他東協國家紛紛止步,造成這些年台灣出口成長停滯,經濟難以成長。馬前總統的財經用人亦少亮點,以致兩岸「服貿協議」因配套不足而未能過關。至於蔡政府的用人,幾乎都受制派系,經濟表現最差並不令人意外。若將「殘廢」定義為經濟成長表現低於全球平均值,則三位總統的確都將台灣經濟搞殘了。
韓國瑜說,台灣經濟鬼混了20年。其實,若從1996年政府採取「戒急用忍」政策算起,絕對不只20年了。要想讓台灣經濟重新站起,除了需要正確的信仰外,可能還需要一點奇蹟。







聯合報黑白集/台版「冰與火之歌」


2019-04-16 23:51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蔡英文總統提醒賴清德「身為一個政治人物,要領導國家、要承擔責任,誠信是最基本的條件」。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中古時代科幻影集「權力遊戲」,原著叫《冰與火之歌》,演出了國王、權臣、大將之間的權位爭奪,邦國之間時敵時友的爾虞我詐,精采絕倫。在現實世界,台灣版的「冰與火之歌」也在逐日上映,逼得老百姓每天要強迫收看。
先說「冰」吧。「英」后與「德」帥的互動,從先前的「相敬如賓」,變成如今的「相競如冰」,已有不惜民進黨分裂之勢。當年籠統被稱為「黨外」的各種反對勢力,在以「民進黨」為名的這個加盟連鎖體系下集結運作,兩度鬥倒國民黨這個「公敵」,並將對手推至「抄家滅族」的情節。而今,民進黨若因「蔡賴不配」而導致分裂,會不會也是時也運也,剛好而已?
再說「火」。只剩半條命的國民黨,竟因去年九合一大選升起的一股韓流,燃起了微弱的希望火苗。這條火苗究竟只是空中的幾縷狼煙,還是足以形成勢如破竹的燎原之火,依舊難料。看官沒轍,劇組沒譜。
權位爭奪這類的戲劇收視率一定高,原因是爾虞我詐。但真正能打動觀眾心坎,甚至能昇華為經典作品的,則是它傳遞的訊息或標誌的信念:忠誠、互助、包容、寬恕、為蒼生而戰,乃至為眾生福祉而「怯戰」等。
台灣版的「冰與火之歌」大戲要怎麼演下去,終究會回到各個角色的訴求。民主只是近世的經驗,但人們對於歷史上的權謀遊戲與情義悲歌,倒是看了幾千年。不要輕忽看官的智慧!






聯合報社論/蘇貞昌拚霸氣:第三任閣揆比較好當?


2019-04-16 23:45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行政院長蘇貞昌(中)談到將曾發表武統論的大陸學者李毅驅逐出境,「剛好而已,快走!」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蔡英文和賴清德最近殺得刀光劍影,讓人看了為民進黨捏把冷汗。相形之下,行政院長蘇貞昌則顯得好整以暇:他既兼任黨內「五人小組」的協調工作,又在國會和立委唇槍舌劍;一隻手指揮各部會的行政運作及修法,另一隻手還能撈過界插手公營行庫人事。看來,蘇貞昌雖然是個「敗選閣揆」,但趁著「前閣揆」突襲的政治亂局,他倒是找到發揮霸氣的大好機會。
第三任閣揆是否一定比較好當,倒不必然。但目前蘇揆之所以能夠恣意伸展發揮,主要原因是蔡英文面對賴清德的挑戰已自顧不暇,對於許多執政策略和細節顯然沒有餘裕過問,這就留給蘇揆更大的行事空間,而他也不客氣地揮灑。
檢視蔡英文任內三任閣揆的作風,除了反映他們的性格,也可看出蔡政府的聲勢起伏變化。首任閣揆林全是蔡英文的「政治夥伴」,職責在力拚開創局面;可惜他的政治性格薄弱,無法符合民進黨的廝殺應對需求。第二任閣揆賴清德是以民進黨「明日之星」的姿態飛上枝頭,卻刻意壓低自己的企圖,自我定位在收拾前任的殘局——尤其一例一休之爭;結果卻無能挽回蔡政府的形象,終須負敗選責任下台。相對而言,第三任閣揆蘇貞昌何其幸運,竟能在民進黨最低潮的時刻以敗選換得院長大位,又適逢蔡英文窮於應付賴清德的挑戰,得以放手而為施展霸氣。
然而,從蘇貞昌近期的霸氣言行,也讓人嗅到幾分不安的氣味。例如,對於因領有中國身分證而遭除籍致無法使用健保的邵子平,他拉長臉說:「門都沒有」;對於大陸武統學者李毅遭驅逐出境,他罵道:「剛好而已,快走!」這些做法若都於法有據,蘇揆只要理性說明即可,似無需使用「罵街」的口氣處理。那樣的話,固然可以塑造某種政治氛圍,卻不符合行政院長的身分,將顯得有失「高度」。
如果只是措詞民粹,雖有失閣揆身分,也就是讓人覺得粗魯而已。但令人擔心的是,蘇揆這樣的霸氣態度,不僅處處表現在行政決策和執行上用來指揮部屬,更在國會殿堂上用來回覆在野立委的質詢,甚至用來面對媒體報導及社會大眾。如此一來,這在政治上便形成一種「不容質疑」的傲慢及粗暴;若進一步發展,就是「獨斷獨行」的霸道作風。那樣的話,蔡政府距離民主就越來越遙遠了。
最近,大家都注意到蔡政府有「威權復辟」的傾向,其中部分原因恐怕要歸咎於蘇貞昌。例如,蘇揆以「自經區」恐觸歐盟紅線,一語否定其可行,其實是違背實情之論。再如,政院通過《公投法》修正草案提高門檻,要求連署人必須繳交身分證影本。諷刺的是,原先公投法即有此規定,是二○○七年扁政府為推動「入聯公投」而修法取消該規定;如今,只因去年通過了幾個民進黨不樂見的公投案,蘇貞昌又要修法把鳥籠加回去。這種為自己「量身修法」的方式,與民進黨為蔡英文「量身打造」初選機制,豈非如出一轍?
不僅如此,蘇內閣最近對於媒體和言論自由的箝制,也是有增無減。蘇揆除了親自公開對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下指導棋,要求NCC對特定電視媒體開罰;又對另一媒體「政府推動全民幫繳罰單手續費」的報導輕率指為「造謠」,實則是他未弄清原委。面對「假新聞」氾濫,政府要做的應該是有效釐清事實,並端出適當可行的法律規範。但蘇揆的作法,卻親自站在第一線向媒體叫罵宣戰,更把政府當成假消息的唯一受害者,這不僅不是健康的執政心態,更將加深民主政治的凶險。
正當蔡賴陷於惡鬥,蘇貞昌得以有更大的霸氣空間。但在這個畸形的政治空窗期,其實很多行政決策及民主程序都在走樣,人們切不能掉以輕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