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為良專欄】當年鄧小平訪日本 如今101年的Panasonic向中國取經
2019-04-23 11:55 專欄作家 樂為良
日本電子大廠Panasonic今年進入第二個100年,面對中國業者的急起直追,這家日本大廠選擇向中國企業取經。圖/路透
Panasonic高層已做出三大變革,希望能扭轉在中國市場的頹勢。圖/路透
日本電子大廠Panasonic今年進入第二個100年,這家曾經所向披靡的企業,以高價位、高品質,把家電產品賣給全球,還深受各國消費者的追捧。這層風光在南韓崛起後,便大幅失色,在近幾年大陸家電的急起直追下,更是每況愈下,不得不改弦易轍,請益中國。
Panasonic與中國結緣起於民國65年(1976年)文革結束後,鄧小平於次年復出,隨即拉開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序幕。他於民國67年(1978年)以副總理身份訪問日本。
鄧小平15歲便遠赴法國打工留學(大陸的用語是勤工儉學),心裡有數何謂「先進」。坐上日本高鐵的他,不停的稱讚它的快速和舒適,難以相信一路所見的獨棟式房屋都為農民所有。在大阪,83歲的Panasonic創始人松下幸之助,冒著細雨在工廠門前迎接。
松下幸之助與鄧小平兩人之間的談話,成為中日關係的一段佳話。急迫改革的鄧小平直接邀請Panasonic進入中國,振興當時貧窮落後的大陸工業。這位日本經營之神欣然同意,次年便把黑白映像管等成套技術設備,送到上海燈泡廠與北京大學等單位。民國76年(1987年),Panasonic在北京成立映像管合資公司,成為二戰後首家進入中國的外資企業。
Panasonic引進多項技術到大陸,先從生產雙桶、全自動洗衣機開始。第一年生產10萬台,接著年年翻倍。從建廠之初到整個90年代,Panasonic開創了輝煌業績,一度占有中國家電市場的20%。松下電器(中國)有限公司於民國83年(1994年)成立,十年內在大陸設立了50間家電工廠,民國99年(2010年)增加到117家,達到最高峰。年銷售額一度超過1兆日圓。
民國96年(2007年)前,Panasonic保持兩位數的年銷量增長,但在民國99年(2010年)開始下滑。當時,大陸本土企業帶著成本與快速反應市場需求的競爭優勢逐步崛起。而仍滿足於現狀的Panasonic,則守著那套「把高品質日本產品帶到中國、自主開拓市場」的閉門主義,開始露出緩慢、脫節的敗象。曾經銷量破百萬台的電視機市場,在該年減了六成,市占率跌破10%。整體家電產品的市占率僅存2%。
民國104年(2015年)Panasonic決定在全球退出離子電視機市場,關閉了山東工廠,不再於大陸自主生產電視機,損失慘重。然而,中國市場大到無法割捨,就像執行董事伊東大三說:「不展開合作,擴大在華業務是不可能的。」Panasonic在大陸擁有80多家企業、約10萬員工,事業活動涉及研究開發,製造、銷售、服務、物流、宣傳等。
痛定思痛,Panasonic最高層做出了幾項重大變革,扭轉頹勢。
一、任用中國籍的最高主管
民國106年(2017年)4月1日,Panasonic在浙江成立統括大陸家電業務的「松下AP中國公司」,任用資深業務高手吳亮為總經理,期望他能根據市場的變化實情,加快經營決策的流程。此項任命驚動大陸業界,因為吳亮創了松下中國40年的首例,年薪也被拿來熱議(至今是個謎)。
接著Panasonic向德國西門子(Siemens)挖角,民國107年(2018年)8月重金禮聘趙炳弟出任社長,負責Panasonic與中國官方的溝通。兩人全權負責在中國的所有家電業務,形成從產品策劃到開發、製造、銷售的完整體系。
二、改變營運與銷售模式
淘汰日式管理模式,採取合乎大陸市場的途徑。吳亮首先推出承包責任制,讓業務員講清楚自己的銷售方案,並分享完成任務的紅利。這是仿照海爾家電的得意之作。吳亮整合了散於不同公司的研發人員,減少浪費並提高資源的運用,下一步就是成立研發獨立公司。吳亮不但減少管理層級,還去除一些代理商,成立線上銷售部門,與阿里巴巴、京東合作,例如推出為期一天的「松下家電特賣日」擴大了銷售。他希望最後能攻克線上線下同價的難關。
此外,就松下中國整體,加速往汽車電池、太陽能、照明設備等領域發展,並擴大家電與住宅的配套產品業務,增加高附加價值。
三、把決策機制搬到中國
今年4月Panasonic成立中國東北亞社,由執行董事本間哲朗擔任社長。他強調「將提高在當地的決策速度,開拓最重要的中國市場」。換言之,成立中國東北亞社,就是將整個東北亞的事業在中國做出決策並執行。
Panasonic計劃要在民國110年(2021年)前,將中國及東北亞的家電及住宅設備業務的銷售額提高至1兆日圓,約比民國107年(2018年)的業績高出五成。
目前大陸消費者因收入提高和健康意識抬頭,富有設計感和功能性的家電、浴室和室內裝修廣受歡迎。高品質的居住空間方案成了Panasonic當前與未來的賺錢主力。
產業龍頭向後起之秀學習實屬無奈。大陸的家電就像高鐵、航太、核能,都位居世界尖端。三大品牌海爾、美的、格力不但把電視、冰箱、洗衣機等做的美觀耐用,還加入IT技術、電子化數據,給予用戶全新的體驗。再加上價格因素,Panasonic不得不甘拜下風,就像被年輕力壯的雄獅趕下台的獅王。
所幸企業不同於生物,可以透過再造,重創生機。Panasonic不想步入三洋、東芝、夏普被收購的後塵,以破釜沈舟的決心,祭出革新的必勝戰略,並提出恢宏的願景。雖遇挫敗,卻不可小看日本企業專注而沈穩的力量,Panasonic提出向中國取經的方案,實可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