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25日 星期一

經濟日報社論/壽險業海外投資龐大 誰之過?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38217/web/

◆  聯合報社論/台獨變「台主」,賴清德的務實或投機?
◆  聯合報黑白集/民進黨的玻璃心
◆  經濟日報社論/壽險業海外投資龐大 誰之過?







經濟日報社論/壽險業海外投資龐大 誰之過?


2019-03-24 23:59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台灣壽險業的國外投資金額龐大,民國104年(2015年)底為10.1兆元,三年後增加至16.3兆元,占可運用資金的68.5%,堪稱全球之冠;一般國家這項比率普遍介於10%至20%。以此推算,今年2月底壽險業國外投資金額就已經接近17兆元,若加上實質投資國外債券、以新台幣計價之債券ETF的投資額5,007億元,壽險業所曝露的價格與匯率風險,實在令人擔心。
壽險業為何會有如此龐大的國外投資?日前金管會顧立雄主委在立法院財委會專題報告時,指出我國長期處在低利率環境,是導致壽險業資金出走的主因之一。然而,列席備詢的中央銀行副總裁嚴宗大回應,問題的關鍵是壽險業國外投資比率為全球最高;雖然去年美國公債殖利率上升之後,造成台灣與美國間的利差擴大,但有些國家的10年期公債殖利率更低,例如法國為0.4%、德國0.09%、荷蘭0.18%、瑞士負0.36%等,隱含我國的10年期公債殖利率約為0.8%並不算低之意。
去年底央行總裁楊金龍也對外表示,我國壽險業資金持續增加國外投資,反映了國人理財多元化和資產配置全球化的需求,再加上壽險公司資產負債期限錯配問題所致。以民國106年(2017年)為例,壽險業負債面的保險負債平均存續期間約20至25年,資產面的投資平均存續期間約八至十年。由於壽險業對長期投資需求大,但國內公債發行規模小且平均剩餘年限不及十年,無法因應其投資所需,造成壽險業大幅增加國外投資。
金管會、央行的說詞各有著眼點,很難直接論斷孰是孰非,需要有更全面的論述。首先是壽險業普遍以高於銀行存款利率,透過銀行理專與保險業務員大推儲蓄型保單,取代存款,使得資金源源不斷地湧入壽險業。另外,主管機關也不想讓壽險業資金投資太多在不動產上,以免民眾無法承擔因而升高的房價,因此設下一些限制,導致國內投資管道受限。
由於預定利率高於國內利率水準,且國內債券的額度與到期日皆無法滿足壽險業的需求,壽險業就得到國外尋求較高報酬率且能減少資產負債期限錯配問題的合格有價證券。近幾年來,此類儲蓄型保單每年持續大幅增加,終於使得壽險業國外曝險問題浮上檯面,成為大家關注的議題。
如果認定台灣與美國利率差距是形成我國壽險業巨額國外投資的主因,只是看到問題的表象。至於提出台灣利率仍比部分已開發國家利率高,藉以反駁金管會的歸因,亦有錯誤對比之嫌;而且,要歸因於資產負債期限錯配,顯然未盡瞭解我國壽險業發展的結構性問題
其實,真正造成壽險業龐大國外投資的主要原因,是相對於台灣目前的投資需求,資金供給實在太多,因而資金不願存在銀行,以免被物價上漲侵蝕購買力。但在同時,資金又缺乏其他適合、足夠的投資標的,以致壽險業很容易籌集資金。
因此,只要國內投資需求升高,即會有相對較高的利率水準,資金就未必會流向壽險業,或者是即使資金流向壽險業,也會比較傾向留在國內投資。
提振台灣投資需求,需要產業順利轉型與不斷提升競爭力,眼前這些都不是容易的事;若是放寬壽險公司投資不動產,副作用與社會反彈更大。因此,目前主管機關能做的是強化壽險公司的風險管理,並且要求壽險公司審慎從事匯率避險,不要一直想靠沒有真正避險效果的外匯價格變動準備金來調整。同時,在國外投資擴大之際,可要求壽險公司以普通股增資,藉以強化吸納非系統風險的能力。這些措施,可有助於緩和或減少資金投向壽險公司,若還有過多資金,則央行應該要適度調整貨幣政策,避免讓台灣長期處於低利率時代







聯合報黑白集/民進黨的玻璃心


2019-03-24 23:55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高雄市長韓國瑜(中)訪問港澳,兩天簽下34億元農產品訂單,成果豐碩。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韓國瑜訪問港澳,兩天簽下卅四億元的農漁產品訂單,成果豐碩。亮眼的成績,讓民進黨很不是滋味,不斷對他挑毛病,口誅筆伐。尤其他拜會港澳中聯辦,不僅被民進黨民代譏為「中共在台參選代理人」,連遠在南太平洋訪問的蔡總統都說他在製造「一國兩制」氛圍,酸氣沖天。
民進黨的玻璃心,真是碎了一地。論推銷台灣蔬果,民進黨顯然沒有韓國瑜的賣菜郎本事;論兩岸三地的交流,綠營也比不上他熱情交友的暢行無阻。於是,綠營就只剩下抹黑、恐嚇和詛咒這幾招了。民進黨秘書長羅文嘉還喊出:「票投國民黨,台灣變香港」,押韻是很押韻,就是時光倒流了廿年,太老套了!
好笑的是,綠營打韓國瑜還不夠,也把承諾每年購買高雄一千萬公斤蔬果的郭台銘一起打進來。綠委余宛如質問郭董是在「幫農民還是害農民」,批他「配合地方首長弱智演出,有失格局」,還詰問這樣能解決「產銷結構」問題嗎?這種問政邏輯,暴露的正是民進黨的弱智和格局。試想,郭台銘購買本土農產品,單純是出於愛鄉土的心思;立委若要問「產銷結構」的問題,不該去問在那裡納涼的農委會嗎?
蔡政府自己不做事,卻不斷牽拖別人,也不准別人做事,這正是民進黨令民眾反感的主要原因。賣農產品原非縣市長的首務,但韓國瑜藉此激勵農漁民的信心,牽起兩岸貿易交往的善意;而民進黨就只會眼紅嗎?







聯合報社論/台獨變「台主」,賴清德的務實或投機?


2019-03-24 23:49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行政院前院長賴清德(左)向蔡英文拋出總統選舉戰書後,勸退聲浪傳聞甚囂塵上。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賴清德蔡英文拋出總統選舉戰書後,民進黨隨即組成「五人協調小組」,研商初選機制及時程細節。儘管「勸退」傳聞甚囂塵上,但這應非五人小組的最佳盤算,至少對賴清德恐難得逞。反觀賴清德,則宣稱自己是在追逐良性競爭,激發謙卑的反省,希望創造一場「典範的初選」。話說得冠冕堂皇,卻難掩他突襲參選引發的「破壞團結」之憂。
若說賴清德未考慮到他參選可能破壞黨內團結,恐難取信於人。第一,他挑戰自己黨內的現任元首,這是我國憲政史上從未發生過的事,他等於直接否定蔡英文續任總統正當性。第二,他登記前的部署,都在提防黨內同志知情,卻與獨派互通聲氣,甚至獲得獨派的民調「響應」,這都給人「聯外制內」的印象。第三,他曾公開表態民國109年(二○二○)「支持蔡英文」,也在黨內徵詢時表示無意角逐,卻在最後一刻跳出來宣示「勇於承擔」;這顯示了他言行不一,行事難測。
更令人意外的是,就在人們期待賴清德對其「務實的台獨工作者」作出更明確詮釋、以與蔡英文區隔時,他卻突然轉身倒退,提出一套塗鴉式的說詞。賴清德以一篇連同標點符號在內共二八八字的臉書貼文,把「台獨」簡化為「台主」,即是台灣自己當家作主,及捍衛台灣民主之意。他也為自己的「務實」作出三段解釋:一、台灣已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名字叫中華民國,不必另行宣布獨立;二、台灣前途由二千三百萬人決定,任何人都不能干預;三,台灣當前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發展經濟、建設國家、造福人民、壯大台灣
這些的說法,荒唐及簡化到令人難以置信。首先,賴清德把「台獨」等同於「台主」,完全是和稀泥,其中只有口號和文字的拼貼,沒有任何思想成分在內,遑論理想。其次,根據他的「務實」三段論,他的政治定位不僅和蔡英文毫無兩樣,就連跟一般台灣民眾的想法也沒有太多差別,令人想不透他到底要追求什麼?最後,根據他一路談下來的論述,賴清德自詡的「台獨工作者」,就變成「既不必台獨」所以「也毋需工作」了;這豈非在打臉自己?
從賴清德最近的種種作為,在他努力塑造認真、執著的君子形象外,我們看到了他性格的另一面投機。既然挾著獨派勢力的支持站出來挑戰蔡英文,賴清德更應著墨的是他的台獨工作理念,呈現他和蔡英文的反差。但在緊要關頭,他卻退縮了,不僅刻意淡化自己的台獨追求,還扯出一套幼稚園程度的「台主」理論。其中原因不難想像:民進黨的初選機制,是採取「全民調」決定制;賴清德若要勝過蔡英文,必須先爭取中間選民的支持。也因此,他原本自我標榜的「台獨工作者」,必須先擦脂抹粉遮掩然而,如果連嚴肅的政治信仰都可以如此虛與委蛇,如同變色龍般變來變去,民眾如何相信賴清德具有真誠而堅定的政治信仰
儘管賴清德目前的民調支持度勝過蔡英文,這是因為蔡英文必須承擔民進黨所有的施政挫敗責任,吸附更多民怨,並不表示民眾對賴清德的能力有太多信任。事實上,賴清德不接受按部就班的安排,直接從台南市長躍升閣揆大位,最後只能因敗選而悵然求去,這也暴露了他「意圖強過能力」的眼高手低。包括他在閣揆任內的表現,在內政經濟上都缺乏具體成績,國際和外交恐怕更是他脆弱的罩門。他突襲挑戰大位,固足以重傷蔡英文,卻未必能為民進黨穩固根基。
賴清德在最令人好奇的「台獨工作者」角色上,他選擇了曖昧其詞的方式遮掩,不惜將自己的招牌旗幟塗掉,讓人遺憾。當「台獨」變成「台主」,除顯示賴清德的投機,也說明他只是一個「沒有理念的台獨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