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17日 星期日

羅智成/理想的書店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羅智成/理想的書店
◆  洪蘭/言多必失傷元氣?少說1字竟殺生又飛錯國
◆  陳立恆/實業興邦 台灣的新年新氣象
◆  周行一/中國大陸的經濟發展趨勢
◆  林中斌/「債務陷阱」的真相
◆  馬凱/誰讓台灣蹉跎二十多年?
◆  楊志良/奪回政權,然後呢?(反轉民粹篇)

◆  王健壯/蘇貞昌不要像鼓氣的青蛙
◆  盛治仁/目標與關鍵結果
◆  薛承泰/「千里江陵一日還」序曲
◆  方祖涵/過街老鼠的第二人生
◆  黃介正/強軍維和 不戰為勝
◆  劉維公/文化4.0政策時代
◆  李清志/看不見的魅力

◆  范疇/「四個算總帳」的日子何時到來?
◆  葉銀華/該如何治理泛公股企業?
◆  陳亮恭/扶老比與經濟動能的連結








羅智成/理想的書店


2019-03-16 23:43 聯合報  羅智成(作者為詩人)
聯合報系願景工程民調顯示,去年有逾四成民眾一本書也沒看過,六成五的人整年沒買過書。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孤獨是閱讀的鎖鑰…《夢中書房
大學教詩或在相關場合談詩,我常喜歡用近乎口訣,來描述讀詩這特別情境:詩是一種非常害羞的文學形式。如果不是遇到適當對象、適當場合及適當心情,它是很難讓人即時投入,甚至顯得尷尬、冷場、格格不入…
曾幾何時,書籍或文字出版品,在新興媒體金聲玉振或瓦釜雷鳴下,成為一種害羞媒體!如找不到讀書心情,再多時間、書籍,也無法吸引你一讀。最近聯合報願景工程調查顯示,許多人幾年之內,都沒讀過一本書。
這時你會發現,經營、規劃一家理想書店,就像寫一首觸動人心的詩一樣難。
記憶中,書店曾像我年輕時的秘密基地,提供豐盛有趣的知識、美滿的閱讀時光,或隱於鬧市的心靈庇護所。記憶中的書單,跟好幾家書店,甚至畫上永恆等號。但是它們大部分消失得比我記憶快,可見書店經營之不易。
早期書店空間相對侷促、簡略,商品蕪雜,因書價上限讓一切美化或加值作為顯得多餘、浪費,而相關文具、教具或玩具帶來的收入豐,複合化經營一直是華人書店生存本領
如今書店品項與功能更多元,特別是大型連鎖書店,以風格鮮明、匠心獨運的空間設計,包羅萬象、一應俱全的書種,五花八門、挑逗味蕾的餐飲,琳瑯滿目、引人入勝的商品吸引大量消費者,成文化創意產業顯學
書店概念在複合化過程中被無限擴大,猶如文青型消費者對美好生活想像的象徵;相比於傳統生活時尚品牌,被綜合書店匯聚商品似乎更具個性、創意、溫度與態度,有時甚至更細緻、更有量身打造的手感,號召力大過百貨公司。
網路購書成較經濟、方便、有效方式時實體書店也必須尋找它的優勢,複合式書店因此發展為文創賣場;這有多重意涵,可從中觀察到生活與文化消費趨勢,學習新一代消費者「離宅而出」的動機與期待,「空間氛圍」與它所吸引的族群,如何一步步成為消費對象…
受到新型態書店經營啟發,大陸許多開發商或文化人快速延伸「書店」想像,以更揮霍手筆創造更多浪漫、精美、充滿奇想的書店。我造訪過的,有些令人驚艷讚嘆、有些令人眼花繚亂。只是,不管是台灣或大陸,在喧賓奪主硬體夢境中,你不免感覺到,「讀書似乎漸漸不見了
理想的書店有千百種可能,端看對書店不同的期待。走在不同城市街頭巷尾,我還是渴望遇見這樣的書店:
雅緻的小招牌後一個舒適空間,它有許多角落讓我們產生可就近容身的私密感;透過選擇書種、主題,相關的收藏或擺設,可感受經營者的個性,或和你接近興趣與生活態度。書其實不用多,重要的是要選得準,在你走向這間書店時,已預期到會邂逅哪樣的書籍。
我希望書店服務者也是愛書人,不見得對你看的東西要報以嘉許表情,至少有求於他時,他知道你在講甚麼。適切服務讓人有親切感,同質性的其他顧客會強化你對書店認同;我們不需要太嚴肅安靜,但彼此互望眼神,說明我們是這書店期待的人。
閱讀本質上是私密的事,如果書店符合這些理想,我們就有了暫時安身立命的場所去讀一本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