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期透視/堅持開放 免於恐懼
◆ 大屋頂下/北京兩岸政策應思調整
◆ 畫中有話/人才去哪了?
◆ 漫畫/險勝一線
◆ 立委補選/春暖花開 韓流先暫停?
◆ 立委補選/保住票倉 丟了鐵票
◆ 立委補選/敗選不代表失敗
◆ 立委補選/找對民心 方能得天下
◆ 立委補選/韓流退了嗎?
◆ 立委補選/民進黨這口氣 能撐到大選嗎
◆ 想一想「大屋頂中國兩制」
名家縱論/從自由經濟示範區到自貿協議
2019-03-16 23:21 聯合報 林祖嘉(作者為政大經濟系教授)
高雄市長韓國瑜(右)提議重啟自由經濟示範區,遭民進黨齊聲反對,張善政表示,「當年帶頭封殺提案的就是陳其邁(左)」。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高雄市長韓國瑜為拚經濟,日前提出高雄要推動自由經濟示範區,吸引更多人和資金進來,貨更容易出去,創造更多就業機會,讓高雄人賺到更多錢。此觀點和他在選舉前所謂的:「貨出去、人進來、高雄發大財!」是一貫的。沒想到,立即引起中央政府撻伐,財政部長說,區內外稅率不同會造成不公平;農委會主委說,會對台灣農業造成影響。行政院長蘇貞昌更直接說四個不可行,完全推翻韓的想法。
對行政院的反應,感到相當遺憾。當年馬英九政府推動自由經濟示範區的目的,是希望透過更自由與開放,來吸引外資、增加生產、擴大出口與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在開放過程中,當然會遇到問題,這些問題應該是利用立法過程及有效管理來解決,而不是因為可能會遇到問題,就將之束之高閣。成功的政治家或是企業家,想的是如何創造機會,失敗主義者才會因擔心有問題,而不採取作為。請問,如果韓市長擔心這些問題,那他如何拚經濟呢?
當年國發會在推動自由經濟示範區時,涵蓋範圍很大,包括農業加值、國際健康、智慧物流、金融服務和教育創新等,範圍比現在的自由貿易港區開放幅度大很多。而示範區開放理念有兩個,一個是法規鬆綁,另外一個是制度創新,因此重點在於在區內提供更自由的經貿環境,即輕稅簡政。比方說,有些國外農產品進入台灣本來是要課稅,現在如果進入示範區,主要是農產加工再外銷出口,不會進入台灣,那麼這些原物料就可免稅。重點在於,這些農產原料進到示範區加工生產再出口,一方面可擴大產值與出口,另一方面可創造工作機會,達到帶動經濟目的。
示範區另一重點,是提供更有利於投資和生產的創新制度。比方說,原本外國大學在台設校時,需符合許多規定,例如校地大小等。在示範區內,可以放鬆規定,讓外國大學更容易設立分校,達到教育創新目的。
另外,當時已有六個海港、一個空港和屏東農業園區加入示範區,依當時示範區條例規定,任何縣市政府只要有意願提出規畫,就可以畫入示範區內,享受開放優惠。也就是說,稱為示範區的目的是有些地方先試行,然後各縣市可跟進,長期達到整個台灣成為「自由島」目的。
國人應該都知道,台灣是小型開放經濟體,高度依賴國際貿易,尤其是現在國際經濟快速整合,台灣應積極加入其中,包括已正式成立的CPTPP和即將成形的RCEP。還有許多人建議應和日本及美國洽簽雙邊自由貿易協議(FTA)等等,相信這也是現政府努力的目標。然而,想加入雙邊和多邊自由貿易協議,得到外國市場,同時也需開放國內市場來交換。也就是說,如果台灣想要加入這些自由經貿組織,勢必要做更多開放才行。
而自由經濟示範區正是推動開放的試金石,因為有些政策如果立即全面開放,可能造成國內太大衝擊,在示範區內先試行,等國人適應後再擴大全面開放,這才是當年推動自由經濟示範區最主要目的。大家想想,如果連自由經濟示範區開放都做不到,未來又如何去做到更大的開放?不幸的是,現在台灣面對國際經濟整合的環境,比當年更嚴重,而政府卻依然無動於衷,不但不願與地方政府合作,反而處處扯後腿。請問這樣的政府如何拚經濟呢?又該如何面對全球經濟整合挑戰呢?
星期透視/堅持開放 免於恐懼
2019-03-16 23:25 聯合報 邱坤玄/政治大學東亞所名譽教授
蔡英文總統日昨召開國家安全會議,針對北京當局「一國兩制台灣方案」,確立政府的政策方針及相關機制。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一月二日習近平在「告台灣同胞書」四十周年紀念會上,發表對台政策「習五點」講話,最令人矚目的是要「探索『兩制』台灣方案,豐富和平統一實踐」這段話。之後,我政府發表一連串反制言論與措施,在民國109年(二○二○年)總統大選之前,相信會有更多限制性規定出現。
掌握形勢變化是分析政策的起點。民國67年(一九七八年)中國大陸確立改革開放路線,所有政策必須服膺於經濟建設大局,對台政策自不例外。在國際上要創造和平的國際環境以利於經濟發展,對台「一國兩制、和平統一」的政策,也應在此發展大戰略下思考。和平的環境是主軸,軍事手段是最後與不得已的依託。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中國大陸的經濟發展成就有目共睹,但是在推行此政策初期,既要防止西方文化的滲透,又要面對左派的挑戰與掣肘,因此民國69年(一九八○年)代中國大陸的經濟成長並不亮麗。但是鄧小平在面臨重大動亂與挑戰情況下,仍然堅持走開放路線,民國81年(一九九二年)發表南巡講話,中國大陸經濟才開始迅速增長。
反觀我國,民國69年(一九八○年)代致力經濟發展,國民生產毛額與中國大陸比較毫不遜色,根據國際貨幣基金會統計,民國81年(一九九二年)我們的經濟總量高達大陸的百分之四十五。但是在民國79年(九○年)代中期之後,統獨議題、族群對立、民粹政治干預人民最關切的民生議題,經濟建設趨緩。民國89年(二○○○年)兩岸經濟發展差距開始拉大,去年大陸經濟總量是我們的廿二倍,預估到民國109年(二○二○年)我們只有大陸的百分之四。這是一個客觀存在事實,為政者要在此客觀形勢下做出正確判斷與對策。
強大的經濟力量仍需要文化底蘊支持,才能成為真正強國。中華文化從歷史經驗觀察,具有「內化外溢」效果,中國歷史上常有與外族征戰或是被外族統治的經驗,中華文化都能發揮內化作用。而鄰邦在文字與生活習俗上都受到中華文化影響,至今猶存。任何中國統一方案,都必須以中華文化為主體,中華民國在此的角色與作用,至為明顯。
蔡政府的反制,充分顯示缺乏自信與忽視國際政治現實。中共提出「一國兩制」將近四十年,我們皆知促統是其最終目標,在此過程中大陸是發展實力做為促統依據。而民進黨人經常以恐嚇為手段,舉凡「木馬屠城」、「被中共併吞」、甚至「貓熊統戰」一一出爐,除了恐懼、還是恐懼。我們宣稱以民主、自由制度為傲,大可對中共發動統戰,但實際作為卻缺乏信心。將來還可能以國家安全為由,限縮人民言論與行動自由,政府成為自己過去所批評的對象。
在國際上尋求支持,也要認清國際權力格局現狀,中國大陸的影響力是各國外交政策的主要考量因素。美國支持對我至關緊要,但川普總統不可預測性太高,「美國優先」可以理解,但是損及盟邦利益就不得當。例如將美國大使館遷到耶路撒冷,但象徵性大於實質性。而川普最近決定從敘利亞撤軍,卻對以色列安全造成實質的威脅。對待忠實盟邦尚可如此,我們絕不能一廂情願期待國際支持。
中華民國是中華文化與資本主義的有效整合,我們要全心守護。一個有信心政權,應該以開放態度面對開放社會的挑戰。
大屋頂下/北京兩岸政策應思調整
2019-03-16 23:23 聯合報 黃年
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參加福建代表團審議時指出,要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北京聯合大學台灣研究院副院長李振廣表示,習近平為福建省的對台工作指出了新方向,即儘快對金馬通水電氣橋。 (路透資料照)
自中共十九大引領修憲至中美貿易戰開火,大陸內外情勢丕變。這個變化是結構性的與方向性的,其影響也將是長遠性的。
在此大變局下,北京的兩岸政策也應思調整改變。
丕變表現在中國國際形象上。一、十九大引領修憲取消國家主席任期限制。二、盛大舉行紀念馬克斯二百年誕辰等活動,標榜為「廿一世紀馬克斯主義者」。三、放棄「韜光養晦」戰略,對外宣揚「一帶一路」、「二○二五中國製造」、「中國方案」等,對內表演「厲害了,我的國」。這三方面的演出,本文暫稱為「後十九大的中國形象三元素」,這三個元素使國際對中國的崛起發生高度警惕,遂使中國有成為國際共同標靶的風險。
中美貿易戰不是單純經濟衝突,更是已陷「修昔底德陷阱」的戰略衝突。如果「中國形象三元素」不變,以美國為首的這個尚未完全成形的集體,其發展方向將是以阻滯中國崛起為共同目標。
本文的主要關切,是中共所處內外情勢丕變引發的兩岸情勢變化。國際既有阻擋中國(中共)崛起的警惕,亦即國際對中國(中共)的看法變了,國際對台灣的看法也就併隨改變。為了阻滯中國(中共)崛起,台灣成為國際籌碼或棋子的必然性更形升高,因此台灣的國際角色也變了。
未來的歷史也許會說,民國39年(一九五○)的韓戰曾經改變台灣的地位,如今則是民國107年(二○一八年)「後十九大中國形象三元素」也微妙變化了台灣的角色。
最關鍵影響,就是中共武統思考將更加困難。在大陸輿論時時倡議武統時,習近平屢次重申「和平統一」。這不但是看到武統在道德上的不可欲(違反心靈契合),也看到武統對中共自身安危存有的風險。試想,這場中美貿易戰已是捉襟見肘,如何想像居然發動併吞台灣的戰爭。要武統,北京就要有面對國際介入的準備。若非一萬,也是萬一。
武統若更不可能,所將牽動的兩岸情勢是:一、兩岸分裂的時間會延長,變數會增加。二、北京必須改採「惠台買統」(融合)的路線,但這條路線或許有助「維持現狀」,卻未必有助於實現統一。三、北京顯然也已意識到「和統」及「買統」均不易實現,因而如今主流見解已傾向主張將「兩個一百年」及「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與「祖國統一」脫鉤,因此所謂的「統一時間表」漸已成為假議題。四、為阻擋中國崛起,以美國為首的集體,將更加堅持「反對任何一方片面改變現狀」,因而造成兩岸「和平分裂」的實質。五、美國為首的集體繼續「反對片面改變(中華民國的)現狀」,會使台獨勢力利用為「借殼上市」的機遇,中華民國的內涵漸趨變質。六、此一變化趨勢是「切香腸」式的,北京屢稱已屆底線,但底線卻屢被穿透。
北京若要因應這樣的變化趨勢,應當進入三條軸線思維:
一、武統若更不可能,統一就會成為難計天日的漫長工程。因此,兩岸關係的核心議題,也應當從「統一」,轉移到「未統一」及「統一前」。也就是說,兩岸如果愈難「統一」,那麼「未統一」及「統一前」的關係就愈重要。
這就是中共十八大政治報告所說,必須「探討國家尚未統一特殊情況下的兩岸政治關係,作出合情合理的安排。」
此處所謂「合情合理的安排」應當是指,必須在「統一前」維持中華民國如何不變質為「借殼台獨」。
二、如前文所述,以美國為首的「反對片面改變台海現狀」,已經演化為「反對改變中華民國現狀」(亦即,無外交承認的接納中華民國此一民主實體)。國際不會支持台獨,但會反對北京以非和平手段併吞中華民國。也就是說,北京對台灣「國際圍堵」的邊際效用,正在降低。
北京不應將當下的「川普現象」視為歷史的偶然,而應警惕其中寓有文明衝突的必然因素。因此,這未必是一時的突變,而可能是長期的趨勢。川普遲早會退場,但他打開的潘朵拉盒已經關不上。火車會過去,但軌道會留下來。
因此,北京對台灣的著力處,必須由「國際圍堵」,轉移到更加用心地訴求台灣的「民主運作」。也就是說,想用國際外力窒息台灣的手段幾已做到盡頭,因此仍須轉向在台灣的「民主運作」中找尋解方。
三、兩岸若在相當長的期間內不能統一,台灣可能以兩種樣態存在。一、借殼台獨,就是民進黨所主張的「反對一中各表的中華民國台灣」。二、藍營主流所主張的「一中各表的中華民國」。
法理台獨已無可能,但「借殼台獨」已成兩岸更加棘手的難題。因為:對外,它並未觸及「反對改變中華民國現狀」的國際底線;對內,它也未觸及「法理台獨」的台灣民主紅線。
此一變化,使得兩岸的反台獨大戰略,已經由「反對法理台獨」,轉變為要設法「化解借殼台獨」,更轉移到「必須維持原真中華民國的存在」。
北京若不接受「一中各表的中華民國」,將使得「原真中華民國」在台灣的民主體制中無法站立。那麼,也就不可能抑制「中華民國台灣」之「借殼台獨」的生存與發展。
民進黨反對「九二共識」,真正原因是反對「一中各表」。但民進黨從不說「反對一中各表」,而只是不斷地說:「九二共識是要消滅中華民國」、「九二共識沒有一中各表」,「九二共識沒有中華民國的空間」。
因此,北京若要對抗「借殼台獨」,就要在「九二共識」中為「一中各表」留下空間,為「原真中華民國」留下空間。
北京必須對台灣的民主體制說:「一中各表」原本即是「九二共識三元素」的既有內涵,九二共識也沒有說要消滅中華民國。(十二月廿六日及元月十六日,國台辦說過)
也就是說,北京必須走出「中華民國已經滅亡論」,開闢出一條「現在進行式的一個中國」的新路徑。
總結前述。統一若不易實現,就須先穩固「尚未統一特殊情況的兩岸政治關係」,那就是必須穩固「統一前的一個中國」。但是,北京若否定「一中各表」,堅持「中華民國已經滅亡論」,那就是在現實上將中華民國推出在「中國」之外,也就不可能有「現在進行式的一個中國」,那恐將使得統一更難實現。
須知:「一中各表」是兩岸間不可或缺的「存量」。若北京與台獨競相掏空此「存量」,兩岸就難有「增量」可言。
兩岸不能武統,就必須在武統以外找解方。
畫中有話/人才去哪了?
2019-03-16 23:26 聯合報 杜建重
「徵人.月入4到9萬」!路過民眾一定好奇,小小餐飲店,是什麼工作可以讓人拿到九萬的高薪? 圖/杜建重
「徵人.月入4到9萬」!路過民眾一定好奇,小小餐飲店,是什麼工作可以讓人拿到九萬的高薪?
不久前主計總處公布,去年全年平均實質月薪倒退回十七年前的水準;薪資成長幅度追不上物價上漲速度,怎不讓人年輕人感慨生不逢時!
政府缺才,企業缺工,同樣都是低薪問題,薪資不漲,消費緊縮,拚經濟終究淪為口號。「徵人廣告月入9萬」或許是小店吸引人才的不得已手段,但也凸顯,是否是政府近年來的財經政策或促進產業升級誘因不足,無法有效有推動民間產業升級,或資本家願意用更高的薪資徵求人才?
執政者應深思,「人進貨出發大財」口號雖俗但接地氣,更打中為低薪所苦年輕世代的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