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16日 星期六

經濟日報社論/解讀金融業海外投資 別只看表象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

◆  聯合報社論/蔡政府對日本的真心換絕情
◆  聯合報黑白集/農委會的敵人
◆  經濟日報社論/解讀金融業海外投資 別只看表象






經濟日報社論/解讀金融業海外投資 別只看表象


2019-03-16 01:06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上周媒體報導,國內16家金控集團去年第4季海外市場投資呈現大幅虧損, 未實現損失高達1,471億元。其中,以在中國大陸的未實現投資損失最慘,高達404億元,較前一季暴增35%;在美國的未實現投資損失也高達234億元,創下新高。相關報導再次提醒我們,投資有賺有賠,而海外市場雖有極大的潛在獲益,也有極大的風險。
乍看之下,金控集團的海外投資虧慘了,但必須進一步分析國銀海外投資的實況及全貌,才不致盲人摸象,並避免誤導投資人及政府決策。首先要釐清的,就是金控集團的海外投資未實現損失,是指投資有價證券的部分,這並不等於金融機構的全部淨獲利。我們可以銀行業為例,說明這兩個定義的差別。
去年美中掀起貿易大戰,中國大陸的金融市場可說是股債雙殺。在股票市場方面,狀況慘烈,民國107年(2018年)約有604家公司的董事長,因為高質押,不堪股市熊市的追繳而落跑;債市同樣是愁雲滿布,中國大陸的信用債,如公司債與企業債,違約的接近70家,過去的剛性兌付制度一去不返。所以,去年所有投資大陸股債的投資人,能全身而退的少之又少,台灣的銀行踩到地雷,並不令人意外,反映在第4季財報,就是嚴重的未實現投資損失。
但另一方面,同時看看金管會公布的民國107年(2018年)本國金融機構損益簡表,去年國銀在大陸地區分行的稅前盈餘卻為正數37.12億元,意思是在中國大陸的台灣銀行業或有盈虧,但總計起來還是賺錢的。這項統計結果,似與前述金控集團去年在大陸地區出現大幅未實現投資損失的現象相左。
這兩項統計資料並陳,如果只看到在大陸地區的未實現投資損失出現巨大虧損,卻忽略最後營運結果的稅前盈餘仍為正數,一般投資人不免會被誤導,以為國銀投資中國大陸、美國或其他地方巨大失利,乃至引起民代等錯誤認知,進而要求金管會再限縮銀行的海外投資上限。
如此擔心是有原因的。自民國81年(1992年)開放新銀行設立後,台灣的銀行業開始有過度競爭的現象,最常聽到的一個因應策略,就是促請銀行向海外擴展,所以過去不管藍綠執政,都鼓勵銀行要做大、做強。在藍營執政時,金管會積極提倡國銀打亞洲盃,期盼催生一到二家指標性的亞洲區域銀行;民進黨政府上台後也推出了新南向政策,鼓勵台商與金融業往東南亞各國發展。
藍綠政府都鼓勵銀行往亞洲發展,但每次投資海外一有損失,國銀在大陸的曝險金額與比率往往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若是金管會未充分瞭解真相甚或因而受制立委要求,就以降低風險為名來限縮曝險金額比率,必將大幅阻礙銀行的發展空間。
最後,我們冀盼政府能提供南向的台商與銀行更多資訊上的協助。以新加坡為例,當東協+3成立時,東協決定要有區域的總體經濟研究機構,所以在民國100年(2011年)4月,新加坡表達意願並在之後成立了「東協+3總體經濟研究辦公室AMRO)」,與香港的金融貨幣管理局香港央行及國際清算銀行的香港分行人員交換,專門研究東協+3。我國限於政治大環境,未能加入,但政府既然決定推動新南向政策或繼續向亞洲發展,應以總體視角立即成立對等單位,如此不僅可以交換資訊為名,融入東協+3,其間,更應專門對+3之一的中國大陸的經濟深入研究。
換言之,政府有必要綜合思考國家資源的運用,深入研究各國的政治、社會、經濟、金融,以降低海外種種事件對台商與銀行的衝擊。尤其,不論是把中國大陸看做是最大威脅或最大經貿夥伴,我們都應更加強對其經濟的瞭解,而非如現在像鴕鳥般地視若無睹,輕忽對台灣的影響,也唯有如此才可協助台商與銀行獲得更多有利的情報,避免投資錯誤。







聯合報黑白集/農委會的敵人


2019-03-16 00:05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農委會主委陳吉仲。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蔡政府目前最紅的機關,首推農委會。主委陳吉仲最近天天有戲,忽而自誇政績,忽而砲打地方首長,忽而又槓上立委。不愧是社運界出身,戰鬥力十足
但教人納悶的是,農委會「養網軍」幹嘛?名為「加強農業訊息因應」,花一千四百多萬元招募外人來打網戰,真的會比農委會內部官員更強嗎?再不然,陳吉仲請農陣的老戰友輿論支援也行;幹嘛花公帑請傭兵去打訊息戰
大家想想:如果連農委會這樣的機構,都要花錢建置快打部隊,那麼整個政府要組織多大的軍團才足以對付網路戰事?再說,農委會的敵人在哪裡?陸委會有對岸十幾億人要對付,國防部有解放軍要防禦,內政部有各種台灣刁民要提防;但農委會的網軍到底要對付誰是農漁民,還是通路商
都說農漁民是最淳樸的一群,現在農委會卻搞得草木皆兵,四面楚歌,其實許多敵人都是它幻想出來的。韓國瑜出國幫農民推銷果菜,陳吉仲卻硬要去跟人家比,還要酸對方,這是自己在製造敵人。農民抱怨果菜價格低賤,陳吉仲趕緊派人去幫忙解決就行,他卻要先在網上向對方宣戰,這也是自己製造敵人。他當初護航吳音寧就是「以戰止戰」,弄到民進黨大敗,自己倒升了官,滋味顯然美好
農委會養網軍,看起來蔡總統會選擇袖手旁觀有趣的是,像經濟部、國發會這樣的部會都靜悄悄的,倒是農委會砲火蔽天,這個政府不覺得自己奇怪嗎?






聯合報社論/蔡政府對日本的真心換絕情


2019-03-15 23:34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對於我國禁止日本核食進口,駐日代表謝長廷說,「反核食公投」等於又給福島一次傷害。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駐日代表謝長廷的適任與否一直受到爭議,最近他又發表了奇怪的言論。對於我國禁止日本核食進口,謝長廷說,台灣的「反核食公投」等於又給福島一次傷害,令人遺憾。這種說法,完全顛倒因果和黑白。傷害福島的是當地的核災,而台灣人民藉由公投維護自身健康,怎能說在傷害誰?謝長廷為了媚日竟胳臂向外彎,放言批評國內的民意,再度證明他顯不適格
尤有甚者,為了彌補福島五縣市核食無法進口之憾,蔡政府最近悄悄作出讓步,將對日本農漁產品及穀類酒以降低關稅的方法,間接彌補核食無法輸台的三千萬美元經濟損失。用減稅方式彌補日方農漁進口,是對日本釋出善意,目的在交換日本政府對我國參加CPTPP的支持。如此迂迴讓步,謝長廷竟然還嘮嘮叨叨批評本國公投的不是,毫無民主素養他出使日本,難道就只有開放核食一項使命,都不必顧及台灣的立場和利益嗎
進一步看,謝長廷對日本的態度如此謙卑恭順,但他又為我國爭取到什麼權益?以台灣漁民的漁業權為例,最近台日舉行了第八次漁業會談,日本便以台日漁船在沖之鳥礁作業時會相互干擾為由,要求我方將每年的作業期限從全年十二個月縮短為四個月,僅四月到七月可以作業。此外,我方原本要求每天有一四○艘台灣漁船可進入開放海域作業,但日方卻要求限縮為每日九艘,雙方的差距極大。最後,蔡政府為了避免台日漁業會談破局,只好大幅退讓,同意減為每日二十艘。漁季及船隻數量的限制,都將對我漁民權益構成嚴重損害
兩國貿易和漁權談判,本來就互有拉鋸。我政府談判代表的責任,是要傾全力爭取對本國有利的事項,也許須適時作出若干讓步,以交換其他利益,但無論如何要計算大局的得失。若就最近的核食及漁權問題觀察,蔡政府一方面調降了關稅以彌補日本核食無法進口的損失,另一方面又收緊我國漁民在沖之鳥礁開放海域的作業權益,都是在退縮。人民看到的是,蔡政府不僅無法為國人爭取權益,卻不斷地讓步,甚至反指人民公投的不智。這樣的政府,到底為何存在,實在令人困惑
不可否認,解禁日本核食輸台及對日漁業談判都不是容易的工作,前者將勾起人民對食安的疑慮,後者則將衝擊漁民生計,不能不審慎而行。核食既然無法開放,蔡政府以降稅的手段繞道彌補日方的可能損失,不失為變通之道。問題在,日本一直把解禁福島食品說成是台灣能否加入CPTPP的通行證,但事實究竟如何,恐怕未必如此簡單。如果蔡政府不能掌握真正的關鍵,不僅降稅無法換得日本歡心,即使未來開放核食,也未必能取得進入CPTPP的門票。那樣的話,蔡政府現在的任何退讓,都只是在打混戰罷了。
事實上,蔡政府的日本情結除了渴望加入CPTPP,還包含了戰略上聯日抗中的想望兩種因素夾纏,都讓它的對日談判充滿了不健康、不對等的心理。包括漁業談判也一樣,只要這兩個心理因素一浮現,就只能步步退讓,被對方吃得死死的。在這種情況下,謝長廷卻把自己的挫折轉化為對台灣民意的怨懟,他不僅失格,而且有失國格。一個駐外使節,卻不時在責怪本國人民的不是,這恐怕是全球僅見的現象
蔡總統接受產經新聞訪問希望台日兩國能進行安保對話,卻遭到日本外務省官員冷淡回應,可見兩國處於極不對等的關係中尤其今年是中日關係緩和的關鍵年,安倍政府急於完成中日關係正常化的最後一哩路,在此氛圍下,我國無論是降關稅或減漁權,都不可能換取加入CPTPP。
蔡政府的當務之急,應該是在台日漁業會議據理力爭,保障漁民的權益,而非一再委曲求全一味退讓,只會真心換絕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