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21日 星期四

經濟日報社論/政府擺脫「懷疑循環」的四個解方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37129/web/

◆  聯合報社論/蔡英文不可能光靠打壓贏得連任
◆  聯合報黑白集/攤商查稅,企業卻減稅
◆  經濟日報社論/政府擺脫「懷疑循環」的四個解方






經濟日報社論/政府擺脫「懷疑循環」的四個解方


2019-02-21 00:55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民進黨自九合一選舉吞下敗績後,上至總統,下至許多機關首長紛紛化身網紅,以庶民語言闡述政策或與民眾對話,努力跟上「接地氣」風潮,以期挽回流失的民心。
問題是,化身網紅固然能爭取到民眾關注度,或帶來若干網路好評,卻未必代表施政滿意度會跟著上揚。尤其是蔡政府施政常出現急功近利和病急亂投醫的問題依舊,對政策推動能否順遂、落實,乃至於對社會成本增減等評估總是付之闕如,終令政府與整個社會深陷「懷疑循環」(cycle of doubt),難以自拔。
何謂「懷疑循環」?管理學者布朗(K. Brown)等人指出,「懷疑循環」是領導人常見的盲點之一,亦即過度高估計畫成功及政見兌現的可能,且常因目標設定與執行上的巨大落差而失敗。例如公司在執行計畫的過程中,若組織的優先順序發生改變、計畫領導人更迭或計畫進展訊息不被信任,可能會危及該計畫成功的可能性,加深眾人對計畫可行性的懷疑,並削弱領導人的可信度,甚至造成重要成員的離去,使計畫可行性更受質疑。如此不斷相互影響,日益形成「懷疑循環」,甚至呈現牢不可破的狀態。
仔細回想,蔡政府推出的許多政策都有促成「懷疑循環」的因子。從上任初期的一例一休、年金改革、能源轉型爭議,乃至於九合一敗選後,蔡總統輕率提議500億元經濟紅利回饋弱勢民眾的措施,無一不顯得過於躁進,欠缺完整的研究、規劃與溝通,自然會引發龐大的社會不信任感。值此之際,不僅未見有關部門首長親赴火線,做出清晰且易讓民眾理解的政策說明、虛心傾聽民意並作出必要的調整,反而是「明哲保身」或無感地任由議題討論發散和失焦。
當行政團隊抱持這種心態與作法時,政府政策自然易陷入「懷疑循環」。那麼,政府應如何擺脫當前的「懷疑循環」?從布朗等人的研究結果中,可萃取出四項解方
首先,就管理的角度來看,成效超乎預期的大型計畫,執行前通常有「長期的計畫界定期」(long period of project definition),藉此讓執行者與計畫的利害關係人,先就計畫的主要目標、判斷成功與否的標準、執行限制與風險、推動不順時的備案等進行妥善溝通,亦即執政團隊須以戒躁為要。
第二,執政團隊不只要「誠實」的進行溝通,更要掌握「沒有意外」的溝通、維持定期的溝通節奏等兩大原則。沒有意外是指無論消息好壞,都要在第一時間展開溝通,既要告知改革的好處,也要誠實說明面臨的阻力與風險,而非掩惡揚善,才能取信於民。同時,政策推動觸礁時,若官員投機地選擇沈默,讓溝通出現空窗期,便易成為「假新聞」滋生的溫床。因此,較好的作法是政府應維持一個定期與外界清楚溝通的節奏和管道
第三,大型改革計畫要有專責的統籌單位,且主要執行者不宜以「兼職」方式領軍。
以最近政府準備推出的擴大內需方案和防堵非洲豬瘟措施為例,前者涉及跨部會職掌,應由提出計畫的國發會統籌後者牽涉農委會、內政部、環保署、衛福部、陸委會等多個部會,更需行政院來統籌協調,以免部會間衍生齟齬,助長「懷疑循環」擴大。
第四,好的計畫需要有令人信服的代言人。畢竟,社會大眾未必人人都有完整判斷與分析計畫優劣的能力,難免有人云亦云之虞。所以,要降低民眾對政府政策執行力的懷疑,一個令人信服的代言人是必要的。例如請幾位具社會公信力的企業界大老為經濟政策背書,自然會提高人民對政府提振經濟的預期。
要言之,當前蔡政府推動各項改革或建設進退失據的主要關鍵,即是深陷社會大眾對其不信任的「懷疑循環」。若能充分領悟前述四項解方的奧義,且努力實踐,必能掙脫目前遍地烽火,做什麼、錯什麼的困局。







聯合報黑白集/攤商查稅,企業卻減稅


2019-02-20 23:54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高雄愛河燈會另一亮點「金銀財寶夜市」,人潮擠到寸步難行。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觀光客湧入高雄愛河燈會,許多攤商生意不惡,卻傳出國稅局前去查稅,惹得攤販怨懟是針對「韓流」而來。韓國瑜則為攤商求情,希望國稅局寬容以對。
說到查稅,沒有人能歡欣笑納。但國稅局辯解,這只是沿例辦理,且營業額超過八萬元才繳一%。言下之意,沒什麼大不了,並不是人人中奬。問題在,有稅官在那裡盯著,做生意的人很不自在。有攤商建議,何不在招募時把規費算進去,省得稅務員緊盯惹民怨。拔鵝毛是藝術,要拔得到毛,又要鵝不哀號,這值得國稅局參考。
放大來看,人們更在意的是,稅收得公不公平。攤商做個小生意,小稅官錙銖必較;但政府嗜好減免租稅成癮,《產創條例》優惠即將落日,蔡政府馬上要求財經部會修法延長十年,繼續租稅大放送。左手殺了小鵝,右手便拿去餵虎,這可合乎比例原則?
「攤商查稅、企業減稅」傳達的意象,絕難謂公平正義更遑論,受薪階級所得一分一毫都逃不過國稅局追殺,並得提前扣繳,其不平就更逆天。攤商賺八萬繳八百,還說得過去;但許多企業賺八億而一毛稅都不必繳,這能說公平嗎?
近兩個月,中國大陸對「小微企業」提供了一連串減稅降費措施,包括了「六稅兩費」的減半徵收。其目的,一則是減少小微企業負擔,二則是避免經濟下滑時太多人失業。蔡政府選舉大敗,卻沒學會照顧攤商,這莫非是民主心盲?









聯合報社論/蔡英文不可能光靠打壓贏得連任


2019-02-20 23:48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總統蔡英文針對民調低迷,認為「民調是死的,人心是活的」,強烈意志力終會克服難關。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蔡英文總統接受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專訪時,表態將投入明年總統選舉,並稱「有信心能勝選」,繼續帶領國家「做更多事」。蔡英文的自信,也許有她的根據;但檢視民調數字,敘述的卻是截然不同的故事。根據民調,蔡英文無論是遇上韓國瑜柯文哲,或遇上朱立倫、柯文哲,其支持度都落居第三。這顯示,她的信心和事實存在巨大落差
觀察過去歷屆民選總統,包括李登輝、陳水扁、馬英九,都順利在第二屆贏得連任;蔡英文如果變成例外,當然是極為難堪的事。然而,任何慣性都會有被打破的機會,「現任總統必能連任」的規律亦然。去年底民進黨在九合一選舉崩盤,正是深受蔡政府中央執政不佳之牽累,導致綠營兵敗如山倒,可謂台灣民眾對蔡英文之「揭竿起義」。蔡英文執政不到三年即遭民意唾棄,她主觀上雖想再繼續掌權四年,領導國家,但民眾願繼續忍受她的治理嗎?
這個問題的答案,依然飄蕩在風中。事實是,蔡英文在敗選後並未進行任何誠懇的檢討,省思自己為何在短短時間內失去了民心,為何自己說過那麼多動人的文青呼喚,最後全變成了射向自己的箭矢。尤其,像高雄市這樣民進黨經營了廿年的鐵票區,竟然禁不起一個外省藍軍周邊人物空降數個月的攻伐,即全城叛降,使陳菊的治理神話一夕變成廢墟。台灣的政治氣候發生巨大變遷,蔡英文卻以為自己辭黨主席,並換掉閣揆賴清德,即足以洗刷交代,未免天真。
蔡總統不想知道自己的執政如何摧毀了人民的信任,綠營也無意搞懂「討厭民進黨」因何變成了全台最大黨;原因無他,他們一向有更厲害的法寶能發動人民的仇恨和恐懼,並無所不用其極地濫用行政權打壓對手。一個多月來,人們已經看到這樣的戰略左右開弓,傾巢而出。
在煽動民眾恐中、反中的恐懼方面,蔡英文先是利用對「習五條」的反嗆,如同「路上撿到槍」,迅速贏得「辣台妹」的封號。食髓知味之餘,她展開一連串進擊,除對韓國瑜登陸推銷農漁產品之舉提前畫出紅線,並研擬修改《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將退休高階政務官和將領赴陸的管制期限延長為十五年,旨在限制馬英九、吳敦義等人訪陸,同時針對藍營倡議的《兩岸和平協議》揚言修法採「雙公投」設限。這些,顯示蔡政府已把發動「反中」、「恐中」當成主要選舉策略,為自己營造氣勢。
然而,這些行動反更暴露了蔡政府的矛盾和無能。第一,地方政府首長登陸推銷農漁產品,是在打開本地農漁產通路,增加農漁民的收入;中央政府的打壓,正反證民進黨不以基層百姓生計為念。第二,現行政務官赴陸已有三年的管制,馬、吳的管制都即將屆滿;蔡政府此刻突然研議延長管制,只是出於綠營一己的私心,把法律當成政治工具。第三,去年底的公投,對蔡總統的能源政策投下三項不信任票,蔡政府卻置之不理,將公投棄如敝屣;現在,竟敢揚言對和平協議採取「雙公投」限制,豈不可笑?
再看,蔡政府利用中央執政的權力,四處對地方政府杯葛宣戰,也是令人不可思議的作法。去年民進黨全力砲轟柯文哲,今年蔡政府則將矛頭對準韓國瑜,從總統、閣揆乃至府院發言人均火力全開,說出不堪入耳並有失格調之語。中央政府無法協助地方政府推動政務,卻反而處處杯葛、提防、攻擊,讓人覺得這個政府不僅心胸狹窄,更已失去理性。老實說,蔡政府近期的脫軌表現,還遠不如綠營立委,甚至將使他們明年的連任陷於險境。
蔡英文想要贏得連任,不可能光靠「辣台妹」的一招半式,即想收復台灣的民心。若再加上中央不顧民生打壓地方的奧步,只會更惹民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