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3日 星期日

嚴震生/新年看書架上的幾套古文集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嚴震生/新年看書架上的幾套古文集
◆  方祖涵/城市專屬的回憶資產
◆  謝哲青/適時的休息 也是種重要技能








嚴震生/新年看書架上的幾套古文集


2019-02-02 23:30 聯合報  嚴震生(作者為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研究員)
去年十二年國教高中課綱爭議,國文科文言文將刪成十五篇,廿年前是五十七篇,引起多方論戰。圖為示意。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雖然個人大學時期念的是英國文學,研究所時則是歷史、政治及國際關係,且因長期在美國和台灣使用英語授課,因此中文書寫雖然沒有問題,但總覺應可更上層樓。
家中書架上有幾套古文集,部分是我讀高中時就涉獵的如《昭明文選》和《古文觀止》,但父親過世後留下兩套由民國初年浙江杭縣一位中學教師張說與唐朝文學家暨開元時期名相同名),在任職中華書局時編篡成的古今文綜》及《古今尺牘大觀》,則是我最喜歡參考的兩套文集。
昭明文選》是南朝梁昭明太子蕭統所編,距今近一千五百年,因此不難想像之後隋唐宋明清的文學作品全都付之闕如。《古文觀止》完成於十七世紀末期的清初,蒐集從春秋時代至明朝的文章兩百廿二篇,當然是精華中的精華,但仍不免有遺珠之憾。
中華書局一百年前出版《古今文綜》及《古今尺牘大觀》各六冊,比起《四庫全書》規模當然小,但內容豐富,具高度參考價值。《古今文綜》包括論著、序錄、書牘、贈序、碑文、墓銘、傳狀、志記、詔令、表奏、辭賦、雜文等。對政治學者來說,我特別喜歡一些清朝論述文章,一來是接近現代,政治外交及軍事上的挑戰,較具關聯性;二來則是文體比較白話,容易閱讀。屬於表奏的孫嘉淦《三習一弊疏》,以及王源《戰論》是我特別喜歡的兩篇。前者提到主政者在習於受到擁戴後,可能被小人蒙蔽,而出現政治弊端,後者則是討論善戰者若沒有環境的配合,不應輕易發動戰爭。
這麼豐富的論文集能夠留存,當然是因為許多就是國家檔案(如詔令、表奏),部分則是實體保留(如贈序、碑文、及墓銘)等,但若國家制度沒有一定成熟度,在經歷過如此多朝代變遷及戰爭動亂後,後人怎可能有機會閱讀這些?
至於《古今尺牘大觀》編者,除了張說外,還有一位杭縣同鄉姚漢章。這套叢書主要蒐集漢朝到清朝文人雅士及政府官員間的書信。上編兩冊是由周秦至唐代,中編兩冊則是宋元至明代,下編兩冊則是清代。這些尺牘分成達情、論理及敘事三類,論理部分中的論政及論兵,為士大夫討論政治與軍事的書信,是個人較有興趣的部分。
個人讀到清朝第一位駐外大使郭嵩燾寫給討伐太平天國有功名將彭玉麟書信中,特別提到台灣對中國國防安全的重要性:「然所用以拒敵者,必在第一層關隘也,一曰嚴守瓊州台灣,以防意外之變…」,讀來格外親切。
這些尺牘就是現代版的電子郵件或社交網站上的訊息往來,或許發郵件者會將自己的「尺牘」留在硬碟或隨身碟中,但當年沒有記憶體、影印、複印紙情況下,尺牘撰寫人會另抄一份留下嗎?還是說這些文人會將所謂的尺牘彼此交換閱讀,然後交給一位檔案管理者保存?還是在他們百年後,子孫將這些尺牘公開?個人的揣測乃是他們寫信時,就知道這些會留給後代傳閱,因此或許在當時就彼此抄寫,否則如何會留下如此多尺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