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36329/web/
◆ 聯合報社論/「風電國家隊」別淪為外商啦啦隊
◆ 聯合報黑白集/你昨天譴責暴力了沒?
◆ 經濟日報社論/減稅潮流跟不跟?蘇揆應三思
經濟日報社論/減稅潮流跟不跟?蘇揆應三思
2019-01-24 01:18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新閣揆甫上任,工商界便呼籲台灣應跟上世界減稅潮流,以促進經濟成長。確實,若從民國107年(2018年)美國經濟受惠於川普稅改的角度來看,「下滲經濟學」(trickle-down economics)倡議減稅助經濟的論點有其道理,但它絕非維持景氣繁榮的萬靈丹。在某種情況下,甚至還有「請鬼拿藥單」之虞。
簡單地說,民國69年(1980年)代後蔚為風潮的「下滲經濟學」,係指政府透過降低企業稅、高所得者所得稅,乃至於資本利得或紅利稅,讓富人與大企業保留較多所得並轉為投資,且善盡母雞帶小雞之責,創造就業、提高薪資,使減稅利益可下滲到較不富有的勞動者,達到帶動整體經濟成長的目的。
問題是,這個合乎經濟邏輯的美好想像,到頭來多半只是學者專家的一廂情願罷了。因為真實社會是一個活躍的有機體,隨著經濟活動的複雜度愈高,其偏離學理預期軌道的可能性也愈高。再加上人性自利、企業追求利潤最大化、市場和政府雙雙失靈等現實,讓下滲經濟學非但未能讓社會大眾共享經濟成長果實,反而助長贏者全拿的風氣,釀成貧富差距與技術兩極化與日俱增的苦果。
何以如此?首先,就創造就業而言,當自動化與智能科技時代來臨後,即使大型企業及富人因減稅而增加投資,也會「理性」地優先投資自動化設備,以有效提高生產力,導致其與小型企業及較低所得階層的生產力差距拉大。OECD資料顯示,民國90~102年(2001~2013年)世界前5%製造業、服務業的勞動生產力成長33%、44%,但其餘95%僅增加7%、5%,差距懸殊。遑論如今製造業所需人力原已不多,且因技術創新步調加快而逐漸被取代;服務業則因營運表現始終不敵獲得政府奧援而勢力急速擴張的頂尖企業,在業務需求疲軟下,持續刪減人力以控管成本。此時,被大量釋出的多餘人力,在技能轉換存在障礙下,易流向進入門檻相對低的住宿餐飲、批發零售等低生產力部門,拖累總體經濟的生產力增長,進而陷入低成長窘境。
再就提高薪資來看,同樣受到產業結構變化、技術進步或企業經營策略等影響,勞動要素在生產過程所分配到的份額逐漸降低,各行業薪資成長減慢,損傷消費與經濟擴張力道。以美國為例,民國89年(2000年)以來企業稅後利潤占GDP比從5%升至民國106年(2017年)的9.4%,受僱人員報酬占GDP比卻從47%降至43%,連帶使民間消費、經濟成長率從5.1%、4.1%,走低至民國106年(2017年)的2.5%、2.2%。這種企業利潤增加,卻未能分潤給勞工的情況,台灣也有。民國81年(1992年)台灣企業營業盈餘占GDP比自29%增至民國106年(2017年)的35%,但受僱人員報酬占GDP比卻從51%降至44%,民間消費、經濟成長率則由9.9%、8.3%,大幅滑落至2.5%、3.1%。
由此可知,當政府長期為少數富人與大企業減稅,或破壞市場機制地給予各種優惠補貼,易讓富者愈富,大者恆大。同時,政府稅收減少,遂不得不減少支出或大量舉債。前者將排擠社會福利支出,造成所得在不同階層間重新分配,後者則是債留子孫,將所得在世代間作重分配。更何況,當政府可容忍的赤字到達臨界點,激勵政策必須落幕時,長期仰賴人為力量驅動的經濟,恐因欠缺足夠的自發性成長動能而呈現停滯或衰退。
要言之,「下滲經濟學」倡議的減稅措施,雖可促進短期經濟成長,卻難彌補日日飲鴆止渴所累積出的多重不均問題。因此,即使財政部公布民國107年(2018年)12月的國債數據顯示,每位國人平均負債22.7萬元,為近六年同期最低,且與G20國家相比,台灣政府負債占GDP比相對較低,似有跟上減稅潮流的本錢。但若想想台灣長年低薪、貧富不均等問題,已引發包括世代在內的各種「正義」之爭,以及民國108年(2019年)川普稅改效益將減弱的疑慮,台灣是否要貿然跟風減稅,新閣揆恐需思慮再三。
聯合報黑白集/你昨天譴責暴力了沒?
2019-01-23 23:56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前總統馬英九出席二二八戰士黃金島告別式,在場外遭獨派人士丟鞋,他不發一語離去。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鄭麗君與演藝人員餐敘,卻莫名遭到巴掌突襲,但她有風度地走完全場。發燙的臉頰,燃燒著台灣與中華民國的糾葛,去蔣與擁蔣的拔河。府院黨立刻站出來譴責暴力,動手的鄭惠中隨即承認自己行為不當,並遭警方限制住居。
假設你昨天加入了「譴責暴力」的儀式,那麼再往前一天馬英九參加一場政治犯告別式時遭到民眾「鞋擊」,你譴責了暴力沒?如果沒有,那要請問:為何部長遭民眾打耳光是「傷害民主」的行為,而前總統被丟鞋則是可以忽視甚至公開叫好的事?
更離譜的是,在譴責暴力的行列中,還傳出了以暴制暴的叫囂。郝龍斌認為,鄭麗君挨的一耳光,是去中政策引發「官逼民反」;正參加新北立委補選的余天立刻反嗆,「以後我叫人看到你就打!」簡短一句,就把暴力的火花燒得更旺。這樣,也算民主溝通?
從鄭惠中到余天,影藝圈的不同政治光譜,多少映照了社會的不同政治信仰。進一步看,所謂「暴力」,也有不同的形式:一巴掌是暴力,也是侮辱;丟鞋同樣是暴力,也是羞辱。虐童是暴力,網民肉搜圍毆也是暴力;破壞銅像是暴力,不尊重國旗與國家象徵則是政治暴力。譴責暴力要同等堅決,要有一致的標準,不能昨天跟今天不一樣。
更重要的是,不要嘴巴裡喊著譴責暴力,回過身來又以挑撥仇恨為樂。譴責暴力不能變成儀式,否則,喊話的隊伍排得再長也沒用。
聯合報社論/「風電國家隊」別淪為外商啦啦隊
2019-01-23 23:55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經濟部長沈榮津表示,離岸風電今年度躉購費率預計月底就會議定。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風電開發一波三折。因政府眼高手低,價格及發電目標游移不定,最近傳出外商沃旭能源可能「撤資」的消息。事實上,沃旭宣布暫停開發計畫並非真的要撤出台灣市場,而是要在經濟部本月底召開躉購電價費率審議前對台施壓,希望爭取到更高的費率。亦即,沃旭是想「以戰逼和」,逼迫政府提高風電躉售價格並兌現綠能開發承諾。問題在,剛開張的蘇內閣能否擋得住這股壓力,不要任由外資予取予求。
沃旭是我國離岸風電最大的開發商,它近日宣布暫停執行動工合約的大動作,確實頗受矚目。然而,這也是跨國企業爭取獲利的常見手段:風電投資回收期長達廿年,開發商為求利潤的極大化,當然寸土必爭。但從我國家利益的角度看,身為風電買家的蔡政府更需要精打細算,未來廿年台灣要花費一兩兆經費購買風電,如此龐大的金額若不謹慎以對,那將有失全民託付,使台灣成了冤大頭。
沃旭的停工案,反映的正是蔡政府推動綠能政策的種種荒唐之處。監察院去年底提出糾正,認為政府推動離岸風電操之過急,風電計畫不但規畫不周延,躉購費率也過高。主要癥結在,蔡政府要在短短八年內將綠能比重由不到五%大幅提升到廿%,這樣的規畫進度過於急躁,不但徒增計畫的不確定性,且須付出巨額經費,又可能因此造成供電不穩。蔡政府對外界的忠告充耳不聞,這兩年國內空汙與供電吃緊問題接踵而來,皆肇因於蔡政府的能源政策缺乏可實踐的路徑。經濟部為了兌現蔡總統支票而趕鴨子上架招標風電,在民國114年(二○二五)大限的緊箍咒下,我國與外商在議約談判桌上自始即處於下風。
我國風電開發政策另一個敗筆,是經濟部未認知到國際風電開發成本正逐年走低,因此重「遴選制」而輕「競標制」,導致遴選制的風電躉購費率遠高於競標制;前者每度五.八元,但後者僅二.二元。以荷蘭為例,在風電開發十多年後,風電每度價格僅二.六元。但台灣的遴選制風電,未來廿年卻要適用五.八元的高費率,民眾當然無法苟同。
此外,為趕上民國114年(二○二五)的大限,去年政府跨部會卯足全力協助業者簽約,甚至已到了閉著眼睛護航的程度。例如,漁業署竟跳過正常程序,先發給風電廠商籌設許可,後再讓漁會與廠商協商。這是罔顧漁民權益的作法,與先前蔡政府強推觀塘天然氣接收站及深澳電廠的鴨霸態度如出一轍。
蔡政府不顧程序正義及地方民意強推風電,百般對外商退讓,迄未讓國人享受到無汙染的綠能。但今年經濟部計畫將風電躉購費率從每度五.八元降到五.一元,立刻就引來外資風電業者的撤資威脅。事實上,若業者評估這樣的費率真的難以獲利而撤資,代表風電開發成本並不像蔡總統當初聲稱的那麼便宜;但如果業者接受了五.一元的費率繼續在台投資,則將坐實我國風電收購價格過高的事實。
開發風電綠能,有助降低空汙並提升自產能源比重,原是美事一樁。問題是,如果規畫好高騖遠或脫離現實,則不僅危險,且代價高昂。政府原本寄望開發風電可帶動國內相關的產業鏈發展,但因開發期程過度倉促,更讓人擔心本土廠商只能淪為外商的廉價代工,根本無法掌握風電的核心技術,如何奢談進軍國際市場?
當年蔡政府發豪語許下美好願景,要結合國內外廠商組成「國家隊」,在國內完成風電開發,然後進軍國際。如今看來,這個美好願景正在幻滅,國人要付出一兩兆的高昂風電代價,卻未必能落實「國產化」的美夢,最後只淪為小包商,為國外風電商作嫁。我們呼籲經濟部要想清楚:台灣甘扮外商的啦啦隊,還是要腳踏實地追求「風電國家隊」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