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論壇報:
◆ 聯合報社論/賴清德高倡「制憲」,挑戰蔡英文的現狀
◆ 聯合報黑白集/跨黨合作的下限
◆ 經濟日報社論/新版能源政策 記得接地氣
經濟日報社論/新版能源政策 記得接地氣
2019-01-26 23:37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經濟部預計本月底公布新版能源政策,這是為回應去年底三項有關能源的公投結果,政府將在減少燃煤發電與調整民國114年(2025)非核家園大限的兩項原則下,重新制訂至民國114年(2025)的能源配比。這項調整對我國未來的能源發展至關重要,影響層面涵蓋民生、產業與國安,政府必須謹慎、周全處理。
當前的能源政策建立在蔡英文總統的競選政見上,蔡總統主張民國114年(2025)時我國的綠能占比要達到20%,天然氣與燃煤發電分別占50%與30%,核電占比則在當年度核三廠二號機屆齡除役後歸零。蔡總統的能源政策被外界質疑之處主要有三,一是綠能要在短時間內達到20%,難度甚高;二是天然氣發電占比達五成,除了可能造成電價成本壓力外,也可能影響國安;三是核電過早除役,影響基載電力與供電穩定。
這三項質疑在三項與能源有關的公投中得到了印證,國人雖對核電有疑慮,但更擔心以火力發電取代核能發電造成的空汙問題,因此公投結果同意「以核養綠」,廢除了電業法中的民國114年(2025)非核家園條款,意即現有的核電廠有望延役。這樣的轉變,代表民國114年(2025)能源配比要從過去的「天然氣、燃煤與綠能」,轉變為「天然氣、燃煤、綠能與核能」,雖然看似只增加核能一項,但這樣的調整背後卻有複雜的問題有待解決。
蔡政府民國105年(2016年)上任時風風火火喊出的能源轉型方案,其致命傷在於過於自信,認為可在民國114年(2025)時達成綠能增、核電減至零的目標,經濟部等單位在只看上意的氛圍下,即便知道這樣的能源轉型期程難以達標,卻仍硬著頭往前衝,從去年底到近期風電招標的亂象即可看出,為了兌現蔡政府的能源轉型支票,行政院跨部會不惜動用各種資源讓風電過關。
只看上意、不聽民意的推動能源轉型,被三項公投否決,國人期盼的是政府能制訂兼顧空汙與供電,兼顧電價與綠能的能源轉型方案。目前能源政策目標設定在民國114年(2025)為檢驗的時間點,我們建議經濟部應適度延長至民國119年(2030年)甚至是民國124年(2035年),平穩且可實踐的能源政策,不但有助供電安全與電價穩定,也可讓產業界在擬定企業發展策略時,有明確的參考依據。
此次能源配比調整主要的變數在於「增核減煤」,其中「增核」會以核二與核三的延役為主要選項,但目前核二與核三兩座核電廠所在縣市新北市與屏東縣,對核電廠延役一事並未持正面看法,甚至可能偏向反對,如何說服這兩縣市同意核電廠延役,是新版能源配比的第一個挑戰。
第二個挑戰是如何「減煤」,在綠能占比20%不變的前提下,核電增加的比率就是未來燃煤發電減少的比率,當前包括台中市與高雄市兩個擁有燃煤電廠的城市都主張要大幅減少燃煤發電,怎麼調整才不會順了姑意卻逆了嫂意,經濟部必須盡速和地方政府溝通。
蔡政府上任之初提出的能源轉型方案遭到挫敗,是因為過於躁進與欠缺溝通,如今,我們擔心政府重蹈覆轍,在如此緊迫的時間內提出新版能源轉型方案,在缺乏與各界對話的基礎上推出的方案,又將陷入難以實踐的困境。能源轉型不可能面面俱到,必須在成本、環保與供電穩定三者間找到一個平衡點,意即沒有人人可接受的完美方案,只能追求多數人可接受的適切方案。
世界各國調整能源配比都經歷過長時間的評估與醞釀,除了專業評估外,更重要的是要與社會各界對話以凝聚共識。過去我國面臨幾次重大能源轉型時,是以召開全國能源會議方式廣聽民意,此次經濟部要修正能源政策,卻要在短短兩個月內定案,屆時恐怕爭議難免。我們提醒決策部門,在推出新版能源政策前,除了專業評估,別忘了行政院長蘇貞昌上任時所言,施政必須要「接地氣」。
聯合報黑白集/跨黨合作的下限
2019-01-27 00:06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嘉義市長黃敏惠的副市長人選備受外界關注。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徐文志曾任嘉市小英之友會理事長,現任行政院雲嘉南服務中心副執行長,他或有過人之長被黃敏惠看上。但徐文志先一步跳出來證實黃敏惠邀他,並強調自己挺小英,政治應對並不圓熟,黃敏惠用他會不會自找麻煩?
新縣市長的跨黨派合作並不罕見。例如,韓國瑜就用了陳菊的副市長楊明州出任秘書長,並用嘉縣前副縣長吳芳銘當農業局長。前者,是借重對方對市政的熟悉;後者,則在選前就退出民進黨,現為無黨籍,且吳芳銘對行銷農產品到大陸頗有想法。
而徐文志雖聲明服務公眾不分藍綠,卻高舉挺小英的大旗。若未來他不支持黃敏惠的施政理念,政治責任要算在誰頭上?
黃敏惠曾久任國民黨副主席,更曾代理黨主席,理應頗有大局觀點。但近年多次傳出她與嘉義藍營女將不合,以致輔選未盡全力而丟掉政權。如今,她要邀綠營挺蔡大將出任副手,難道國民黨真的沒有人才可用?
四年前「柯綠合作」也曾創下政壇佳話,但後來卻齟齬不斷,進而分手。最近柯文哲談未來柯綠再合作可能時,放話要民進黨「先交戰犯」,一語道破跨黨派合作的虛偽及民進黨全盤通吃的惡狠。黃敏惠在秀下限前,請先想清楚!
聯合報社論/賴清德高倡「制憲」,挑戰蔡英文的現狀
2019-01-26 23:59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行政院前院長賴清德23日出席台灣制憲基金會開幕儀式致詞時表示,「現在時機已經到了」,愈來愈多台灣民眾,認為台灣需要一部新憲法。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賴清德接連提到憲政議題。從敗選檢討到卸任閣揆講話,都談到總統與閣揆權責、行政與立法分際等議題;近日突然又迅速拋出制憲主張,並強調「現在時機已到」。現在是不是制憲時機,選民在九合一選舉及東奧正名公投都已給出明確答案,只剩蔡英文還沒清楚回答而已。賴清德從「修憲」跳躍到「制憲」的主張,除了看出他的投機,也有幾個問題必須釐清。
去年選後,賴清德在行政院的檢討報告中,把地方選舉挫敗的原因指向憲政運作扞格。他提到總統及立委民選產生,行政院長卻由總統任命,立法與行政互動溝通不足;他因此主張,憲政制度應有另一番考量。卸任閣揆時,賴清德則直指國會議員應可兼任或擔任內閣部會首長,才能減少立法與行政的落差,讓決策可以「接地氣」。
賴清德的談話,隱隱然對於總統有權無責卻不時下指導棋,但施政成敗卻要由行政院長一肩獨扛的現狀,感到不以為然。證諸事實,從近期蔡英文宣稱要站上第一線,連機車ABS政策都要管,還帶著閣員去找地方首長談市政;被晾在一旁的閣揆,尷尬不難想見。蔡英文對賴清德視若無物,轉身卻又告訴新揆蘇貞昌,「人都你找,事也都你決定」;這話能當真多久,蘇貞昌也未必有把握。
在現行體制下,閣揆幾注定是總統幕僚長,而在民進黨完全執政、且總統兼黨主席的情況下,立法院更淪為行政院立法局。諸多重大爭議法案,無不唯黨意是從,橫柴入灶。如果立委更兼任閣員,行政院立法局恐將墜落到立法科的地步。而行政若兼統立法,國會制衡功能式微,更難想像將變成什麼樣的憲政權力怪獸。
至於立委兼閣員以「接地氣」的問題,即更不知所云。蔡總統是人民直選的,賴清德也出身民選地方首長,民進黨現在更是「完全執政」,卻被民意的狂瀾擊得東倒西歪。問題其實根本不在閣員是否由立委兼任,而是執政者決策傲慢、立法者蠻橫,根本不把民意放在眼裡。最諷刺的是,賴揆談「接地氣」,也是打臉蘇貞昌內閣;根據民意至上原則,這個「敗選者聯盟」的內閣根本沒有正當性。
我國憲法原本傾向內閣制精神,第四次修憲後取消立法院對閣揆的任命同意權,從此總統變得有權無責,行政院長則有責無權。但別忘了,那次修憲種下的亂源,賴清德也參加有份;那次修憲是李登輝與民進黨合作的產物,當時擔任民進黨國大代表的賴清德也是毀憲亂政的共犯。
憲政應走向總統制、內閣制或雙首長制,是應該檢討。然而,當朝野互信不足,藍綠各有政治計算,一旦開啟修憲的潘朵拉盒子,誰也沒把握會修出什麼樣的憲政怪獸,又會把國家帶向何方。例如,賴清德本來還在談「修憲」,突然就跳到「制憲」,認為大中國思想與台灣命運共同體意識矛盾,不利台灣的團結和進步,所以要推翻重來。前後比較,他先前提到總統與閣揆的權責、行政與立法的分際等,恐怕只是為自己卸責的煙幕彈;他真正的目的是在藉制憲切斷憲法與中國僅存的連結,把台灣推向法理獨立之路。
自稱「務實台獨工作者」的賴清德,搖身變成制憲的哨兵,其實一點都不務實。只要制憲工程一啟動,台灣社會勢必為國家認同、民主體制之爭徹底撕裂,屆時將向國際社會釋放什麼訊息?美方第一時間就稱賴清德的制憲倡議「不是好戰略」,將使台灣失去美日的支持。那麼,賴清德到底在急什麼?是他自己民國109年(二○二○)的機會嗎?
蔡英文曾保證要在中華民國憲政體制下維持現狀,現在剛下台的賴清德卻來挑戰她。如此,民國109年(二○二○)賴清德還能以「蔡賴配」出場嗎?如果他要取蔡英文而代之,那麼,請他及早準備好其制憲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