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19日 星期六

經濟日報社論/英脫陷泥沼 自貿協議難題待解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

◆  聯合報社論/虐童頻傳,迴映社會人倫的崩
◆  聯合報黑白集/聽,小英在對誰說話?
◆  經濟日報社論/英脫陷泥沼 自貿協議難題待解







經濟日報社論/英脫陷泥沼 自貿協議難題待解


2019-01-19 01:39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去年11月中旬,英國首相梅伊與歐盟達成脫歐協議,主要內容是,英國支付分手費390億英鎊;南北愛爾蘭邊界之間維持人員自由往來;在完成全部脫歐協議之前,英國暫時與歐盟維持自由貿易協議的關係。梅伊把協議送交國會同意,但是大部分的國會議員並不滿意,第一,如果南北愛蘭之間維持人員自由往來,英國就會變成一國兩制,因為其他地區並沒有開放歐盟人員自由往來。第二,如果英國仍然維持在歐洲的自由貿易協定當中,依照歐盟規定,英國就無法自由地與美國、日本和CPTPP等國家或地區協商自由貿易協議,因此不出意料協議遭到否決。
現在英國只有兩個選項,就是梅伊首相再回去與歐盟重新協商內容,修改到英國國會滿意為止;但是因為歐盟的立場非常堅定,想要修改內容並不容易。另外一個可能,就是英國以沒有協議的方式離開歐盟。然而,以歐盟的堅定立場來看,雙方在預訂的3月29日之前很難達成另外一個協議,因此到時很可能出現英國在沒有任何協議的情況下脫歐,這也就是所謂的「硬脫歐」。
在硬脫歐的情況下,英國會出現很多問題,包括與歐盟商品往來必須課稅、英國境內歐盟金融業及其他服務業也要課稅,以及英國境內300多萬歐盟員工是否要離開,和100多萬在歐盟工作的英國人如何安排等問題;最後,再加上南北愛爾蘭的邊界人員自由移動等,可謂治絲益棼。
2017年英國對歐盟的出口總額達2,798億美元,占英國總出口的47.9%;另外,英國自歐盟進口的總額達3,31 1億美元,占英國總進口的51.8%。在硬脫歐的情況下,如果雙方開始對進口產品課稅及服務業增加諸多限制,勢必會讓英國的經濟產生非常大的混亂,從而導致英國經濟的不景氣甚至蕭條,以及失業的增加,這些都會是很大的問題。相反地,歐盟自英國的進口只占歐盟的2.6%,歐盟對英國的出口只占3.8%,所以硬脫歐對歐盟相對衝擊會小很多。這也是為什麼歐盟的立場會這麼強硬的主要原因之一。
而硬脫歐的唯一好處是,英國不再受到歐盟的限制,可以自由地跟美國、日本和CPTPP,甚至和中國大陸,去協商自由貿易協議。但是一般而言,自由貿易的協商曠日廢時,尤其是如果要達成一個具有高度開放性的自由貿易協議,更難。因此英國想要在未來一兩年之內,與上述國家簽署自由貿易協議並不容易,更何況英國的進出口幾乎有一半是集中在歐盟,根本不可能取代歐盟市場。
從務實的角度來看,雙方現在最大的爭議是在英國能否自由的與其他國家簽署自由貿易協議,如果脫歐協議中,允許英國先與其他國家開始協商自由貿易協議,在此同時,英國加速與歐盟完成脫歐的全部協議,然後在完成協議之後,再與其他國家簽署自由貿易協議。這樣的話,也許就能夠解決雙方的爭議。不過,由於歐盟國家對於英國脫歐的舉動仍然忿忿不平,因此他們很難願意如此輕易放過英國。但從務實的角度來看,這種做法可能對雙方都是最好的解決方式。
最後,至於有一些反對黨議員要求對梅伊進行不信任投票,或是要求進行對於脫歐的第二次公投,這些其實都是政治上的動作,實務上對英國的經濟無法產生任何貢獻。理論上來說,政治人物或國會議員都應以國家利益為最高原則,而不應該以政黨或個人的政治利益為首要考量。很不幸的是,英國的反對黨和諸多國會議員卻拚命的想利用這次機會,爭取自己或政黨的最大利益,而對於英國全體人民的利益置之於不顧,令人唏噓。








聯合報黑白集/聽,小英在對誰說話?


2019-01-18 23:50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蔡英文總統(左)談到葉俊榮「放行」管中閔一事,特意強調,「我有大聲反對」!右為行政院前院長賴清德。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民進黨仍在為敗選收拾殘局,努力表現「接地氣」。蔡總統和媒體餐敘,故意放點小消息,彷彿藉機透露心裡話。談到葉俊榮「放行」管中閔一事,蔡英文特意強調,「我有大聲反對」!
正當管中閔才上任就被監委彈劾,小英這句「反對放行」,該從何解讀?檯面上,蔡英文稱管案是教育部職權,但是當民間指責「政治干預」的罵聲排山倒海時,她表示事不干己。如今管中閔坐在台大校長室內,蔡英文的馬後炮也許是為傳達私人心情,其中卻充滿著錯亂的邏輯,和令人不解的政治訊息。
首先,蔡英文似想澄清,雖貴為總統,但很多事(包括口譯哥外派?)並非她說了算。但難道是要證明葉俊榮在內閣中真能「千山我獨行」?且中央施政果真分層負責的話,總統怎麼會連菸捐和機車ABS都有話要說?
第二,蔡總統不會無知於管案造成的社會觀感,民進黨此刻一面力圖修補顏面,另方面用「延長賽」繼續修理管中閔,則她此時的「反對放行說」是在下指導棋嗎?還是在放話給特定對象聽?
政壇傳言,卡管案拖那麼久,是因幾位獨派大老不滿「老藍男」進駐台大地盤。民進黨直到選後才由葉俊榮找到解套時機。但蔡英文似乎仍不能不向那些大老有所「交代」,只好藉媒體餐敘傳話表達「曾大聲反對過」。
堂堂國家元首,對管案無法釐清個人角色,又欲交心於特定對象。施政缺乏中心思想,何其悲哀。








聯合報社論/虐童頻傳,迴映社會人倫的崩壞


2019-01-18 23:45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兒虐事件頻傳,法務部提案修法,希望虐童致死最重可處無期徒刑。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短短一周傳出四五起虐童事件,其中更發生四名大人集體凌虐一歲半女童致死,令人髮指。這些虐童案經揭露後,引發網友肉搜圍毆當事人的「私法正義」,可見社會大眾之義憤。朝野政黨也罕見地採取同一步驟,希望修法提高對虐童者的懲處,排入優先法案。立法及行政雙管齊下的防制手段確屬必要,但從深層看,這些不同樣態的虐童事件也映照了社會及人倫的崩壞,是不容忽略的徵兆。
台灣已進入少子化社會,兒童可謂國家最寶貴的人力資源。但社會上虐童事件竟不減反增,父母家長動輒為小事粗暴打罵子女,讓人難以理解。觀察最近發生的幾起虐童事件,可以發現施暴者除了脾氣暴躁,更重要的因素是失業或收入及生活不穩定,容易引發情緒失控。以台南市凌虐女童致死的四人為例,包括女童的十七歲生母及其表姊夫婦在內的三人均無正常工作,全靠娘家接濟,他們卻到處吃喝玩樂賴債。在這情況下,這幾人連社會自尊都難以維持,怎麼會有耐心教養小孩?
除了工作及收入不足的問題,虐童事件的另一關鍵因素,是兒童所屬家庭的破碎化。以近一周發生的虐童案為例:新北市因肉圓未加辣即痛毆其子的父親,因為多次暴力紀錄面臨婚姻難以為繼;苗栗九歲男童受虐,是遭繼父毒打到雙眼瘀腫;台南死亡的女童,生母十五歲生她,十六歲就離婚;桃園被要求「割肉還親」的受虐男童,母親在他九歲時帶他改嫁。現代社會越來越短暫的婚姻關係,製造出越來越多破碎家庭的孩子;如果大人無法好好管理自己的情緒,就會有更多無辜的兒童受虐。
我國一年通報的虐童案例高達六萬件,相對於去年新生兒總數已降至十八萬人,這兩個數字對比,不能不令人心驚。何況,實際的兒童受虐人數,可能是通報數的數倍之多。若與鄰近國家相比,日本的虐童案件也是逐年增加,前年已達十三萬件;但日本的人口數是台灣的五倍多,虐童案件僅為台灣的兩倍多,可見我國虐童問題之嚴重。
一般人難以想像,在社會的不同角落,有那麼多等著長大的孩子卻得天天面對父母或其他同居大人的棍棒和拳腳。猶記去年九月,新竹一名三歲的男童因父母離異而跟隨父親和其同居人同住,結果卻被發現全身赤裸地被綑綁在陽台,已瘦骨如柴。當時輿論一陣譁然,社會沸騰,但時過境遷,虐童事件依然有增無已。由此可見,虐童問題已是深層的社會問題,單靠修補社會安全網已無法有效防杜,而必須從社會經濟及人倫關係著手。
近日朝野立委都主張修法加重對虐童的懲處,甚至主張將虐童致死者的刑罰提高為死刑。這些,都反映了社會大眾對虐童事件的氣憤。然而,加重為死刑未必是最有效的方式,畢竟這只是事後懲處,而孩子的生命已經失去了。更迫切的作法,是普遍建立虐童是「犯罪行為」的認知,尤其在當下新聞議題的浪尖,是進行社會教育的良好時機,政府提出幾個家長管教孩童絕不可跨越的紅線,讓民眾知所警惕,知道孩子不是自己可以任意對待的附屬資產。若連這樣的觀念都無法建立,台灣社會就不配稱為文明。
新揆蘇貞昌在行政院會討論此事時,說「台灣已進入高度文明」,絕不容許有虐童事件。後面一句當然是正確的,但前一句的「高度文明」,則令人存疑。且看虐童致死案的施暴者,竟以女童「卡到陰」而對其毒打,聲稱要「把鬼打走」。這種怪力亂神之說,不僅出現在這類事件,在電視及新聞節目亦層出不窮。請問,這是什麼文明?那位十七歲的母親,是廿一世紀才誕生的新人類,但我們的國家給了她什麼教育?當國中小開始教導性別平等,卻忘了教導「尊重」,那才是殘缺的公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