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8日 星期六

經濟日報社論/G20峰會後,世界改變了什麼?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


◆  聯合報社論/錯誤的能源政策,不趁此調整更待何時
◆  聯合報黑白集/你以為校長是黨派的?
◆  經濟日報社論/G20峰會後,世界改變了什麼?








經濟日報社論/G20峰會後,世界改變了什麼?


2018-12-08 02:02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民國97年(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促使G20決定舉行第一次領袖峰會,上周末的阿根廷峰會正好滿十年。十年來世界度過了幾次經濟危機,G20至少在穩定全球金融秩序上扮演了一定的角色但面對川普領導的美國及美中經貿對抗,G20能發揮的功能就跟其領袖宣言一樣,有空洞化的危機場邊喧賓奪主的川習會更讓峰會黯然失色。簡言之, G20過後,世界似乎沒有太大改變。
G20是由美、英、德、法、日等所謂工業七國(G7)為核心,再加上中、俄、印、、巴西、阿根廷及印尼等11個新興重要經濟體以及歐盟所組成除20個成員外,每年峰會都會加邀非成員國參與,特別是如東協、非洲聯盟等大型區域性組織20國就已經代表了全球85%的GDP以及75%的貿易量,若再加上受邀國家及組織,雖然國家總數不多,但絕對稱得上是全球事務的「關鍵多數」峰會。
相對於成員的重要性,G20今年的領袖宣言就顯得空洞而無力。今年宣言內容,除全球金融治理後續工作相對明確具體外,其餘段落基本都環繞在長期性議題,例如未來工作創造及就業問題、數位科技之利益,鮮少觸及當前重大議題,更不用說對美中各自都搞單邊主義對全球秩序衝擊的譴責。其中有關氣候變遷巴黎協定的議題,更突兀地出現一段美國獨白的文字,重申美國退出巴黎協定的態度不變,只會在確保經濟成長及獲取能源安全與科技之餘,保護環境。
姑且不論氣候變遷的對錯,傳統上G20宣言鮮少提到個別國家,以彰顯宣言為集體共識;這次出現表明美國立場的內容,很可能是美國以抵制宣言的方式各方角力及妥協後的結果,至少可以避免上月初APEC峰會領袖交不出宣言的窘況,更加凸顯出面對新的世界秩序下G20的無力。
相較之下,今年宣言中有關WTO改革一事,反而是最有進展的議題。宣言內容雖然沒有對改革方向有所交代,但指出WTO已經無法達成原始目標,因此有改革的需要,而且G20國家承諾支持WTO進行必要的修正,並在下一次峰會時檢討成果。內容雖然平淡無奇,但相較於先前幾次峰會仍停留在強調WTO重要性的喃喃自語,本次宣言首次承認了WTO的運作出現了問題並需要改革,反映出這個議題已經獲得多數重要國家的支持。即使改革方向上各國仍在南轅北轍的階段,但關鍵多數都認為需要改革後,明年WTO改革很可能會回到主舞台。
回到G20場邊的川習會,在經過一天的慶祝行情後,全球股市都因為川普似乎又犯了誇大戰果的毛病而連續大跌。美國關稅制裁的用意原本就在「先取得上風、再逼中國上桌」,因此雙方展開協商本是理所當然之事但會後雙方對於共識的方向與內容卻出現多處無法對攏的問題。例如汽車關稅,川普宣稱中國大陸將移除汽車關稅,但非但北京沒有承認,美方高官也出面消毒說要繼續談。
又如中方承諾購買農產品,北京的新聞稿也沒有提及,彷彿出現「一個會談、各自表述」的現象,難怪外界對於川習會成效留有很多問號。在本周華為科技副董事長孟晚舟在加拿大被拘留後,使得未來90天的美中談判又增加更多的變數。
各種發展顯示,美中貿易戰可能只是序曲,反映出的是兩國互動的基本態度改變,更重要的是,未來90天內中國大陸提出的妥協與讓步,是基於謀略的思維,還是代表深層改變的開端,才是真正值得觀察的重點。若是前者,則未來衝突仍將持續發生;若陸方果真借外力推動改革,則過渡期的中國經濟不確定性可能一樣高。外媒已經提及中國大陸真正的考驗,不只是如何跟美國相處,更在於如何管理減緩後的經濟發展。一定會被風暴掃到的台灣,也絲毫沒有因為川習會而鬆懈的餘地。









聯合報黑白集/你以為校長是黨派的?


2018-12-08 00:02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不滿卡管案,台大學生在校園椰林大道綁上黃絲帶聲援管中閔。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林右昌才代理了幾天民進黨主席,馬上就顯得志得意滿,居然也開始指點江山了。對於「台大沒校長」的問題,他點名張忠謀很適合,認為是各方都可以認同的人選
外界都對張忠謀很信任,這點林右昌說得沒錯。但林右昌大錯特錯的是,他竟以為形象好、聲望高的人就可以當大學校長,而且還可以「政黨提名」、「政黨指派」;這點,讓人不可思議。大學校長都是經由校內民主程序遴選出來的,林右昌不知道嗎?
林右昌前幾天才說,民進黨「不要再提過去的民主貢獻」、「人民已經不欠民進黨」,展現了中生代的革新氣息。誰料,事隔兩天,他馬上開始大剌剌地為台大校長開起名單,彷彿台灣大學是民進黨開的一樣,真令人錯愕。民進黨人的民主素養,都是同樣的水準嗎?
台大如今沒校長,並不是該校選不出才德兼具之士,而是台大遴選出來的校長被蔡政府以非法手段侵吞這個問題,人們從未聽到民進黨內部有過什麼反省,如今林右昌竟張口就掉出一個名單,顯然他不僅認同蔡政府的阻撓,心裡還想好替代方案。權力使人頭暈,果然不假
蔡政府「卡管」卡到三名教育部長灰頭土臉,踐踏民進黨標榜的大學自主精神,弄到台大校長從缺經年這顯示,民進黨內「」的力量遠遠大過它對教育的關注,更大過它對民主的追求蔡英文如果需要再換教長,請考慮林右昌,讓他試試手氣









聯合報社論/錯誤的能源政策,不趁此調整更待何時


2018-12-07 23:48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3年前時任民進黨主席的蔡英文總統(前排右一)參與全國廢核大遊行,高喊2025非核家園口號。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以核養綠公投過關,經濟部五日據此公告廢除《電業法》第九十五條第一項,蔡政府設定的所有核能設施在民國114年(二○二五)停止運轉的期程自此失效。儘管台電和行政部門還在抗拒,但這項公投產生的「複決」效力,是民意對蔡政府的能源政策投下最堅決的否決票。蔡總統應該把這項民意視為解套的一個出口,及時修正破漏處處的能源政策,勿再固執硬拗。
事實上,伴隨《以核養綠》公投過關的,還有《反空汙》及《反深澳》兩項公投這三項公投,全是針對蔡政府錯誤的能源政策而來:有的凸顯了目標設定的不當,有的凸顯了施政手段的錯誤,有的凸顯了政策顧此失彼的嚴重。簡言之,蔡總統能源政策最可怕的錯誤是:僅設定一個「非核」時程的簡單目標,卻完全不考慮台電及經濟部門政策執行的能力、代價及對社會的衝擊,更忽略台灣民生及經濟發展所需要的電力供需平衡,即貿然立法並大肆推動。而今看來,能源政策已貼滿補丁,難以為繼,多數民眾皆了然於心。
最荒唐的案例,就是深澳電廠的忽建忽廢,讓民眾徹底看破手腳。稍早喊建時,政府不惜讓環保署副署長詹順貴犧牲聲譽強行闖關;後來喊廢時,只為挽救蘇貞昌的新北選情,便宣告「觀塘換深澳」。如此厚顏的出賣手法,誰相信這個政府還有理性?正因為人民已經識破民進黨的狡猾,因此即使深澳電廠已經喊卡,仍有七五九萬選民投票支持《反深澳》公投,目的就是要阻絕民進黨再出爾反爾的機會
再看,以七九五萬票過關的《反空汙》公投,和《以核養綠》其實是互為呼應的民意,卻更強烈地表達了民眾對躁進廢核導致空汙嚴重的憤怒。盧秀燕在台中市大勝林佳龍廿一萬票,與其說是對手太弱,不如說是台中火力電廠的空汙已到了令市民忍無可忍的地步,人們拒絕再「用肺發電」,因而民怨大爆發。就這點而言,蔡英文的能源政策要負極大的責任
我們呼籲,蔡政府與其百般抗拒上述三項公投的結果,不如將之視為政策調整的契機與解決不可能任務的出口,順應民意務實修正。原因是,如果蔡政府堅決不改,原有政策不僅隨時可能撞壁或墜崖,短期將因空汙無解而加深民怨,長期更將危及經濟發展及國家安全。而如果蔡政府懂得尊重民意,藉機修正非核家園期程,以換取能源結構調整的更大空間,許多轉型的壓力即不必立即轉嫁到民眾的現實生活上。政治家的仁心與智慧,不正該表現在這種關鍵之處?
必須注意的是,《反空汙》公投與《以核養綠》公投雖有互為呼應的作用,但落實在執行上,卻也會對藍綠政黨產生不同的拉扯關係。例如,盧秀燕已經宣稱未來「中電不北送」,表面上看這是在挑戰民進黨中央的政策,但實際上則將衝擊北部地區的供電。亦即,在深澳電廠停建後,北部地區不足的電力要如何解決,必須有跨藍綠的思考。尤其,若要回應《以核養綠》公投民意,未來核二三廠是否延役、核四是否重啟,未來新北市長侯友宜恐怕也不能再一味以「否定」作答。畢竟,國家是一體的,人民是共同生活體;因為政黨會輪替,政治人物的思考與責任不能沒有大局觀點。
以核養綠、反空汙與反深澳三項公投過關,是國人對蔡政府能源轉型列車出軌前的嚴重示警與反制。蔡政府必須正視民意,審慎修正能源轉型計畫,把自己過去兩年半的思維漏洞填補起來。蔡英文的首要任務,是放下自己的偏見與執著,聽取更多元的專家意見,從國家安全、人民健康、經濟發展、環境保護等各方面著眼,追求一個行政上可行的平衡政策「平衡」二字說來平淡無奇,卻是蔡政府現行能源政策裡最缺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