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34730/web/
◆ 聯合報社論/賴清德離開,蔡英文就能大破大立?
◆ 聯合報黑白集/麵包有保持緘默的自由
◆ 經濟日報社論/美中經濟爭霸的五大戰場
經濟日報社論/美中經濟爭霸的五大戰場
2018-12-12 00:55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美中貿易戰的90天談判才剛開始,華為首席財務長、也是華為創辦人兼總裁任正非的長女孟晚舟在加拿大轉機時遭扣押,美國以孟晚舟涉嫌違反美國對伊朗的禁運令要求引渡,此一事件引發全球關注,因為它在相當程度上反映了美中兩強在新世紀全球霸權之爭的態勢。
跨世紀的戰略家季辛吉針對當前的美中關係憂心忡忡地表示,美中關係回不去了,再也回不到川普以前的時候,因為兩國變化都太快了,尤其是中國。季氏此言,一語道破了美中關係演變的關鍵,說到底,就是中國已成了老二,跟老大美國都雙雙掉入了「修昔底德陷阱」,當今形勢就是新世紀的老大老二的矛盾。
美國作為一個既成的老大,當然要力保霸權地位不失,中國作為一個新崛起的老二,虎視眈眈,作為老大的美國豈容老二酣睡於臥榻之旁,已把中國視為對美國安全及霸權地位的最大威脅,必欲遏之去之而後快。
美中本世紀的霸權之爭將在三個領域全面展開:一經濟;二軍事;三國際秩序。在國際秩序方面,美國已將中國定性為「修正主義強權」,修正主義是要修正由美國一手主導旨在確保美國最大利益的國際秩序。在軍事方面,美國已毫不掩飾地宣稱,正在將全球軍力的70%重兵部署於西太平洋,也就是中國的家門口。與此同時,也發動了針對中國的全面經濟鬥爭。
美中之間的經濟霸權之爭,目前形勢,是在五大戰場同時展開:
一、GDP。按PPP(購買力平價指數)指標,中國GDP已在民國103年(2014年)超過美國成為全球之首,如按一般價格指標,估計在民國119年(2030年)前後超過美國;當然,以人均GDP計算,中國與美國差距仍大。
二、貿易。中國已是全球最大貿易國及最大出口國,這也是美國總統自稱「關稅人」用關稅來打擊中國出口的原因;中國進口目前次於美國,但差距(美一年3.2兆美元,中國2.87兆美元)在快速縮小之中,因中國正在形成一個愈來愈大的中產階級規模。
三、工業或製造業。美國空洞化情況嚴重,川普想藉減稅改善,效果有待觀察;中國則類別齊全,體系完整,並且有巨大的科技潛力為後盾,這就要談到這次的孟晚舟事件了。
四、科技。中國從一個山寨王國轉變為一個科技大國,速度之快遠超過一般想像。目前在幾乎所有的關鍵科技領域,如AI(人工智慧)、大數據、生物科技、機器人、量子科技,及關鍵的5G都已處於世界前沿,甚至已趕上美國。
「得5G者得天下」,目前全球電訊商都正在為5G作全力衝刺,百家爭鳴。處於全球第一線的角逐者是諾基亞(芬蘭)、愛立信(瑞典)、高通(美國)及中國的華為。5G關乎未來物聯網、無人車、AI、軍事科技及幾乎所有當代關鍵科技的發展,所以是關鍵中的關鍵,由於中國與各國居於同一起跑線上,且目前態勢已有領先之勢,因為華為已在中國建成35萬座基站,比美國多約11倍,在全球售出逾1萬座基站,獲得23個商用合約,是最快進入商用階段的5G設備供應商之一;同時,華為已在全球66個國家150多家企業推進實證實驗,民國108年(2019年)將推出5G的智慧手機。正因為華為客戶已覆蓋歐洲、中東及亞洲,領先了諾基亞與愛立信,所以招致美國強力反制,遊說脅迫其盟友尤其是加入「五眼情報聯盟」的英澳加紐共同封殺華為。孟晚舟事件,正是美國打蛇打七寸的手段。
五、貨幣。毫無疑問,美元地位是美國成為全球霸權的重要基礎,但進入21世紀之後,先有歐元,現有人民幣也開始逐漸侵蝕或挑戰美元的地位,但此一過程較為漫長。
綜合言之,五大戰場除貨幣這個領域外,美中交鋒均已進入到短兵相接的地步,尤其工業與科技,美方招架已顯吃力,這也導致美國自信心不足,以至於不畏人言,竟然在國際社會大庭廣眾之下不擇手段了。
聯合報黑白集/麵包有保持緘默的自由
2018-12-12 01:03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在大陸開店掀起台獨風波的麵包師傅吳寶春(左),高雄市長當選人韓國瑜昨天出面相挺並緩頰說,過多政治解讀已超過吳理解的世界。 記者劉學聖/攝影
為什麼可憐?因為,麵包也該有保持緘默的自由。
這件事,從頭到尾,就是一個「被迫表態」的問題。吳寶春認真做麵包,他被叫做「台灣之光」,想在大陸賣麵包,這是多少人走過的路。大名鼎鼎如鴻海和法藍瓷在大陸有工廠,星光閃閃如陶晶瑩和小S在大陸開節目,有什麼可爭議的嗎?
不管是「台灣國家特色麵包」,或者「兩岸一家親」,本來屬於言論自由範圍;聽在意識形態強烈者的耳裡,卻都變成政治標籤。中國網友酸言酸語,台灣網友酸言酸語,消費者的各自「愛國有理」,但這是理性行為嗎?
更可怕的,是背後鼓動不理性氣氛的政治人物。蔡英文好像檢討敗選唯恐不夠忙,逮到機會,嚴詞稱「台灣人不會屈服於中國的政治壓迫」。對一個麵包師如此嚴厲指教,好像「皇天后土凡我子民」都必須追隨自己的「不承認九二共識」,這難道不也是種「政治壓迫」嗎?
台商在海外做生意,藝人在大陸從事表演,「人在屋簷下」的壓力各處皆然。夾在兩岸網民之間,還要做「政治正確」的表態,何等為難。
吳寶春沒搞懂的是,他一個麵包師傅不必受壓迫對政治表態。他的功夫,他的信念,應該由麵包的滋味去傳達。今日台灣,拜託讓麵包享有對政治保持緘默的自由吧!
聯合報社論/賴清德離開,蔡英文就能大破大立?
2018-12-12 00:13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民進黨九合一選舉大敗,行政院長賴清德預告將「堅定離開」,不會讓檢討流於空談,蔡總統才能「大破大立」。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行政院長賴清德預告自己將「堅定離開」,不會讓檢討流於空談;如此,蔡總統才能「大破大立」。聽起來悲壯的宣示,其實不是太激勵人心。人們雖看到行政院的檢討報告,卻未聽到蔡總統和民進黨的反省,而後兩者需要承擔的敗選責任絕對更大。賴清德出任閣揆一年,未能幫蔡政府穩住頹勢,反而痛失自己民國109年(二○二○)選總統的機會;這種「一加一小於一」的結果,深堪玩味。
綠營內部原來有一種聲音,認為蔡英文執政失利敗象明顯,民國109年(二○二○年)不可能再保住政權,因此下屆應由聲望尚可的賴清德代表出征。但這樣的聲音,隨著賴清德請辭及蔡英文拚連任意志強烈,迅速消散。前綠委林濁水近日為賴清德叫屈,認為他去年因「一念之仁」以為可以幫蔡英文拉抬聲勢而出任院長,未料卻難逃「閣揆必被總統消耗」的魔咒,最後連自己的聲望也跌入谷底。從這個「魔咒」看,下一步,誰將組閣接受蔡總統的「消耗」?
蔡政府的首任閣揆林全任期為十五個半月,如果賴清德在明年元月去職,任期也約略是同樣的長度。林全之所以去職,主要是政治性格較弱,雖然擁有蔡英文的信任,但決策思維學術氣味太重。在多項爭議決策的震盪中——例如「一例一休」修法,他雖有財經背景,卻明顯不接地氣。林內閣任用了多位所謂「老藍男」,原是比較均衡的布局,卻備受眼紅的綠營人士不滿,最後也終歸被視為「外人」而難以施展。
相對而言,賴清德政治敏感度較佳也更接地氣,因此他一上任,就將窒礙難行的「一例一休」修得比較合理。問題是,他的宏觀瞻矚及思維深度均顯不足,這由其用人的拘謹及論述的生澀即一目了然。更嚴重的是,他一開始即過度標榜自己「台獨工作者」的色彩,以致失去持平帶領政務的角色,也難以受到藍營乃至中間選民的信任。如果當初賴清德能從副閣揆做起,先熟悉府院關係及內閣各部會職能,再適時接掌閣揆,也許更能駕輕就熟。遺憾的是,他閣揆的「直升機」升得太快,實際上對輔佐蔡英文施政助益無多。
林全因為是「外人」,而不受民進黨信任;賴清德雖是綠營「自己人」,但限於視野而難以開展,結果仍不受民眾信任。其間弔詭,說明權力運用之奧妙,絕不在「一把抓」,而在平衡及收放;但這恐怕是「唯權力論」的民進黨人所難以理解的事。更關鍵的,是蔡總統的角色,她的權力之手伸進政府每一個角落:左要插手行政部門的決策,右要控制國會的立法,意志要貫穿到促轉會、中選會等每個獨立機構,連北農總經理她都要管,連文化總會她都要搶,水利會長要自己派。試想,這樣一個遍地插手的總統,敗選後卻以自己不在「第一線」為由推諉,自己辭了黨主席都還想安排繼任者。如此毫無邊際的權力操控手法,怎麼可能建立「權責相符」及「權能分立」的政治?又如何取得民眾信任?
林全和賴清德其實都不是無能之輩,問題是,在權責不明的政治情勢下,他們的施政都受到蔡總統相當的壓抑及掣肘,許多閣員的能力也無法發揮,卻要背負失敗的責任。這樣「一人統領」的權力框架若不改變,即使賴清德下台,換了誰當閣揆其實都一樣,沒有「大破大立」的可能。因為需要「大破」的人,正是蔡英文總統本人。她必須破除自己的濫權,檢討自己「進步價值」的誇大缺陷,然後才有可能務實施政。
蔡英文和賴清德的「蔡賴體制」,為何不能發揮「一加一等於二」的效能,原因就在兩人的關係不是建立在「互補」或「加乘」的基礎上,而是彼此拉扯、壓抑而抵銷。蔡英文除必須找到對的人,她也必須學習放手新揆發揮,才不致再複製「失敗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