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33319/web/
◆ 聯合報社論/南韓人均破三萬美元,台灣因何又老又窮
◆ 聯合報黑白集/他買票,你埋單
◆ 經濟日報社論/兩岸高科技合作的警訊
經濟日報社論/兩岸高科技合作的警訊
2018-11-05 02:55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社論
美中貿易戰再起烽火,美國商務部10月29日以國家安全理由將大陸國有半導體廠商福建晉華列入限制美國產品、軟體與技術出口的管制清單。11月1日美國司法部宣布,以經濟間諜罪起訴福建晉華、台灣聯電及三名台灣人,控告其共謀竊取美國記憶體大廠美光公司商業機密,並已提起民事訴訟及申請禁制令,禁止聯電或晉華以剽竊美光技術所生產的產品銷往美國。美國司法部長塞辛斯並在記者會上強烈表態,指中國針對美國的經濟間諜行動正快速增加,美國已忍無可忍,絕不再坐視;司法部將推出「中國行動方案」(China Initiative),更強力打擊中國不擇手段剽竊技術對美國國家安全所造成的威脅。
美國總統川普甫於11月1日與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通話,雙方同意11月底在出席阿根廷舉行的20國集團(G20)峰會期間進行會談,讓各方期待美中貿易戰出現緩解曙光,然而,近日美國指控及打擊大陸剽竊美國技術的系列行動,尤其是在川習通話幾個小時後,美國司法部即控告包括台陸廠商及台灣人的「中國間諜活動案」,並宣布啟動「中國專案」執法行動計畫,全面加強查處大陸對美國的經濟間諜活動,這充分顯示川普雖釋出願意和中國談判解決問題的訊息,但美國政府強硬立場毫無鬆動,甚至在行動上步步進逼,軟硬兼施手法能否逼使北京作出根本性讓步,令人存疑。而美國這次司法行動更涉及到台灣第二大晶圓廠聯電公司,無疑對兩岸高科技合作發出嚴厲警告,也勢必波及以兩岸產業合作為基礎的美中台三角貿易關係。
從個案來看,美光、聯電、晉華互控侵權行為,原本是商業競爭所引發的利益衝突和糾葛。福建晉華是「中國製造2025」計畫的一環,是大陸要自建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DRAM)供應鏈,由大陸官方提供資金、在民國105年(2016年)成立的晶片製造商;因為晉華本身未擁有DRAM製造業技術,遂和台灣聯電公司合作,由曾經任職美光公司的聯電高階主管協助開發DRAM相關製程技術,並成為大陸半導體產業未來希望之一。
正因為這種複雜關連因素,美光民國106年(2017年)在台灣控訴聯電與合作夥伴晉華挖角該公司員工,並將美光技術帶到聯電與晉華,有竊取技術嫌疑;該案經台中地檢署調查後,在同年8月依妨害《營業秘密法》等罪嫌起訴美光離職員工與聯電;美光在12月亦於美國加州提起訴訟。但嗣後聯電與晉華卻在大陸福州反控美光侵權,當地法院在今年7月判決禁止美光在大陸銷售26款DRAM相關產品,也讓大陸半導體市場面臨洗牌。
現在美國政府出手,這起美光、聯電、晉華互控侵權的個案,立刻升級美中貿易戰的指標案件,也成為美國以國安為理由抑制大陸半導體產業發展的「政治」行動;幾乎可以斷定美國司法部早已未審先判。而川普政府從行政及司法雙管齊下,一方面仿照中興通訊案禁止美國公司出售設備、軟體與技術給晉華,另一方面又起訴聯電及美光離職員工,斷絕晉華從台灣公司或技術人員取得相關製造技術,這對須完全依賴外來技術的晉華公司,形同宣判其死刑,也讓北京迅速建立DRAM供應鏈的美夢近乎破滅。
美國政府行動對台灣科技業和大陸業者及政府間的廣泛合作,無疑是強烈警告。站在我國政府立場,因為美國及大陸市場對台灣業者同樣重要,所以並無選邊站的條件和必要性,但政府仍須大力強化智財權保護法制,和國際充分接軌,並在司法上毋枉毋縱,才能抵擋來自美中兩強的可能壓力。至於科技業者則須以聯電案例為戒,在和大陸進行產業合作時,須充分考量美國政策和法律,唯有不踩美國紅線,台商在大陸才有生存發展空間,這也是自保的護身符。
聯合報黑白集/他買票,你埋單
2018-11-05 00:20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交通部觀光局推出「前進宜花東 高屏暖冬遊」旅遊補助措施,振興高屏花東觀光。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觀光局推出「前進宜花東,高屏暖冬遊」的冬季大補帖,凡六十歲以上的樂齡族出遊上述五縣市,交通加住宿可獲二千五百元的補助。從實施日期看,從十一月初實施到十二月底,擺明了就是一個短期買票政策。而且,是政府買票,人民埋單。
許多人也許會問:為何挑這五縣市補助,而南投、苗栗等山地縣市卻未納入?道理很淺白,誰讓他們不是民進黨執政縣市,當然得不到關愛的眼神。不像宜蘭,原本也不在補助之列,但地方立委吵一吵,觀光局也就鬆手了。更有趣的是,觀光局本來還堅持排除宜蘭市、礁溪、頭城三地,但幾個小時後就出現髮夾彎,變成全縣納入。想必,只要「朝中有人」,就能萬事通。
受兩岸關係變調衝擊,加上退休軍公教降低休閒支出,花、東兩縣是觀光重災區,政府鼓勵樂齡族利用平日前往東部旅遊,當然有其深意。問題是,為何高雄和屏東要搶搭這次列車,分食暖冬大補帖?屏東也就罷了,但堂堂南都高雄被納入旅遊補助名單,則比宜蘭更令人感到莫名其妙。民進黨不是正全力反駁韓國瑜的「高雄又老又窮」之說,宣稱高雄市容是如何光鮮明豔;請問,此刻蔡政府卻要用補助來拉抬高雄選情,豈非欲蓋彌彰?這樣的資源,如果分給雲林、嘉義,才更合理吧!
這項補貼政策,九月傳出要耗資三十億元,十月卻說僅投入九千五百萬。偌大的差距,更增添大補帖的政治神秘性。
聯合報社論/南韓人均破三萬美元,台灣因何又老又窮
2018-11-05 00:14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南韓人均GDP已超越3萬美元。 (路透)
南韓政府最近宣布,南韓人均國民生產毛額(GDP)已如預期突破三萬美元,將達三萬一千八百六十二美元。南韓並進一步預測,五年之後,其人均可以達到四萬美元。這樣的消息,未免令台灣難堪。根據我主計總處預測,台灣人均GDP今年預估可達二萬五千多美元,亦即落後南韓六千多美元。至於我國人均所得何時能超過三萬美元,就連一向浮誇的民進黨也不敢多言,遑論四萬美元。
正當國內為高雄是否「又老又窮」爭執不休,與南韓對比,整個台灣都變得又老又窮已是不爭的事實。從起飛年代一路走來,台灣經濟曾長期領先南韓;遺憾的是,我國在民主化進程中突然變得自傲自滿,更將無數精力耗費在國家認同之爭,發展經濟的雄心則從施政排行榜上消失。近二十年,南韓銳意改革經濟結構,取得可觀進展;而台灣一覺醒來,發現自己已遙遙落後了。
觀察近二十年的變化,台韓兩國的優劣易位殊堪玩味。一九九八年南韓經濟受亞洲金融風暴重創,人均GDP大幅下滑至八千美元;而當年台灣的人均所得為一萬二千八百美元,足足領先四千多美元。而二十年後的今天,台灣從領先四千多美元變成落後六千美元,來去之間則是整整一萬美元的失落。龜兔賽跑的結局,能不令人痛心?
準確地說,台韓人均所得的「死亡交叉」,出現在民國92年(二○○三年)陳水扁執政時期。從那年起,兩國的所得曲線即越離越遠,台灣再也追不回來。從民國87到92年(一九九八到二○○三年)的五年之間,南韓總統金大中除大力改革政府結合財閥拚經濟的模式,更以跨黨派、跨階級的號召凝聚共識推動社會改革,也推動了產業升級。反觀台灣,當時陳水扁推動的是「一邊一國」和「正名制憲」的政治冒險,在檯面下他則進行其個人的貪腐聚斂。台灣不僅被關入鎖國的意識形態牢籠,在經濟上也轉為故步自封,夜郎自大。
南韓和台灣一樣都面對「分裂國家」的處境,都處於經濟成熟、人口老化的階段,都承受大陸崛起及全球化的競爭壓力,也存在薪資增長緩慢的問題。但在同樣的轉型壓力下,南韓這五十年來累積的績效明顯優於台灣。以薪資為例,台灣在上世紀九○年代薪資平均增長率還有三%,但進入本世紀後平均近乎零,因此近三十年平均僅成長一.四%,而南韓則為三.四%,差距顯著。主要原因是,近年台灣出口集中化趨勢有增無減,而高科技業升級有限,服務業的生產力又相對低落,薪資停滯即屬必然。
對於經濟發展滯後,台灣近年找到一個自我安慰的方式,認為台灣物價比南韓便宜,換算下來,我們的「實質所得」還是比較高。沒錯,若依國際貨幣基金的購買力平減實質所得統計,台灣的購買力高過日韓。但在一片低迷中,這個數字恐怕已難引發榮譽感,而是無奈與質疑。物美價廉或許對個別消費者是好事,但對總體經濟而言,過低的物價反映的是升級困難及成長停滯。台灣如今已陷入低成長、低物價、低薪資的惡性循環,這和台灣早年高成長、中物價、高就業的蒸蒸日上景象相比,誰會留戀今天的景象?
南韓近年的精進,比起台灣的躑躅不前,最關鍵的差異,應在南韓沒有國家認同之爭。南韓的民主化其實驚濤駭浪,政權也不斷更替,但無論政爭多麼激烈,國家認同卻從來不是問題。南韓社會對「國家要富強,產業要升級」有一致的共識,也因此,有能力的經建官僚並未遭到政治攻擊或打壓,重要的新興產業政策不斷推陳出新。相較之下,台灣在九十年代的「亞太營運中心」之後,再也不曾推出國家層級的戰略規畫;追求台獨的民進黨因無法規畫出自外於中國大陸的經濟發展策略,只能陷在自我耗弱中。
又老又窮的台灣,如何思考奮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