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春山/兩岸也有「第三選擇」的空間嗎?
◆ 楊志良/選民易冷
◆ 周行一/美國到底要什麼?要得到嗎?
◆ 嚴震生/實至名歸的諾貝爾和平獎得主
◆ 蘇起/美國會來救嗎?
◆ 王健壯/監委得不到大法官的關愛眼神
◆ 施振榮/財團法人法 衝擊財團法人業務推展
◆ 馬凱/兩岸賽局 誰能勝出?
◆ 盛治仁/別把子女成就 當自己的桂冠
◆ 劉維公/一座生病的城市
◆ 沈呂巡/從諮議引起「滋議」說起
◆ 范疇/台獨與台灣中性化(Neutralization)
趙春山/兩岸也有「第三選擇」的空間嗎?
2018-10-11 23:48 聯合報 趙春山(作者為淡江大學中國大陸所榮譽教授)
北京認為蔡英文雙十談話與美副總統潘斯(圖)唱和。 (美聯社)
中共「環球時報」九日以「中美兩國終將走向第三選擇」為題發表評論。「第三選擇」是美國管理學大師史蒂芬.柯維(Stephen R. Covey)提出的,他認為面對問題,第一個選擇慣常指以「我」為主,照我的意思辦事;第二個選擇是以「你」為主。當你我堅持己見時,柯維指出,這時不妨考慮第三選擇:即超越你的或者我的,設法找到更高明、更好的方法,從衝突中找到一條出路,讓雙方都能獲益。
環球時報提出這概念,反映中共對當前中美關係緊張的憂慮;尤其在美國副總統潘斯發表那篇演講後,北京理解事態嚴重,必須撥亂反正。美國國務卿蓬佩奧亞洲行最後一站訪問大陸,遭到刻意冷落,不但沒見到習近平,和王毅對話也是針鋒相對。但他隨後會見楊潔篪時就有交集之處,楊表示陸美做為兩個大國,合作才會雙贏,蓬也承諾美國會致力於同中國大陸實現合作共贏。
目前看來,中共是想從「可操之在我」部分表達善意,即環球時報所說:「努力爭取穩定住下滑的陸美關係,盡量做到不因陸方主動行為增加兩國關係緊張」。有此認識是因「中國雖然在經濟總量上有望超過美國,但是美國的經濟質量,它對全球科技的引領力,還有它與其他國家結盟抗衡中國的能力,都將是很長時間裡中方所不及的」。此外,也強調,多數美國人不願他們政府「走向一場可能徹底失控的全面對外衝突」。雖然川普對中政策日趨強硬,但美國學者一般認為,中美衝突並非不可避免,原因除中共無力和無意挑戰美國主導的現存國際秩序外,中國大陸也從中獲取巨大利益。
如果「探索第三選擇必將成為中美之間的唯一選擇」,那兩岸關係是否有第三選擇空間?對岸雖強調兩岸中國人有能力解決自己問題,但卻跳開台灣執政當局,而把談判對象轉向外力第三方。王毅和蓬佩奧談及台灣問題時,明確表達中共對台灣問題強硬立場。王敦促美方恪守「一個中國原則」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規定,「停止與台灣官方往來和軍事聯繫,停止向台灣地區出售武器,停止無理干涉那些與大陸已經或希望建交的國家,切實約束和限制『台獨』勢力發展,以實際行動維護兩國關係和台海和平穩定。」王毅提出的這些立場,實際上都可成為兩岸談判議題,但對岸目前似乎不願給台灣任何表達意見的機會。
不可否認,潘斯講話確實讓許多綠營人士存有期待,但執政當局的反應並沒有任何見獵心喜的感覺。蔡政府不願藉題發揮挑釁對岸,但願感謝美方對台灣的重視和支持。蔡總統的國慶講話涉及兩岸部分不多,就是沿著這樣的思路進行,也就是「穩定壓倒一切」。對岸把蔡總統的講話戴上「兩國論」大帽子,讓蔡政府有「欲加之罪,何患無詞」感覺。面對兩岸問題,對岸似乎只容許「第一選擇」,沒有「第二選擇」,更遑論「第三選擇」。
台灣問題確有成為中美衝突來源,因它觸及雙方結構性矛盾和利益衝突。美國不會為台獨而戰,但也不會忽視它和台灣共同享有的價值、制度和安全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