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12日 星期五

酷經濟/「有限執照」助金融科技創新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32466/web/

◆  學不會拚觀光 卻學會短視狠削?
◆  名人紀念館不轉型 只能進「博物館」
◆  酷經濟/「有限執照」助金融科技創新
◆  轉「行」正義 不能夠再等
◆  漫畫/當環保撞上電廠
◆  漂向北方 是現實更是諷刺
◆  國家定位分不清 遲早粉身碎骨
◆  遲來2年多的中華民國
◆  馬英九、蔡英文 誰才自我感覺良好?
◆  台股跌 不只因美股重挫...
◆  想一想「大屋頂中國兩制」







酷經濟/「有限執照」助金融科技創新


2018-10-12 00:58 聯合報  林建甫
金管會主委顧立雄表示,金管會正審慎研議,要不要針對金融創新業者發「有限執照」。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金融科技(FinTech)的浪潮持續在全球發燒,台灣起步雖然較慢,但繼「金融科技發展與創新實驗條例」通過、「純網銀」申請標準陸續上路之後,金管會又拋出「有限執照」想法。如能順利推動,將有助於非金融領域的業者進入金融市場,加速台灣FinTech發展。
金融機構是政府高度管理的特許行業,存款、授信、匯兌等業務不僅與國家金融穩定息息相關,更是攸關民眾身家財產,因此各國政府對於金融產業執照的發放管控都十分嚴格,並特別提高進場門檻。台灣也不例外,設立商業銀行最低實收資本額新台幣一百億元、保險公司最少要廿億元。但嚴格規範,無形中成為台灣新創業者發展FinTech的門檻。不少人已指出台灣申請純網銀執照需要一百億元資本額,比日本、韓國等都要高,且業者短期間難以損益兩平。
政府意識到法規目前的侷限性,提出「有限執照」解決問題。該構想很容易理解。將金融市場各項業務分拆,依據不同的業務內容,區分申請管制條件,並降低實收資本額的要求,讓更多FinTech的創新有機會能實現。這種特殊的專業執照在國際上已行之有年。
目前許多國際間的FinTech商業模式,其實只涉及簡單的匯款、支付,例如「P2P網路借貸」只是資訊媒合平台,「智慧理財機械人」只是提供投資建議,或是P2P的小額跨境匯款服務,這些商業模式本身不吸收存款,且所涉及的金融業務並不複雜,要他們申請銀行、證券執照也不太合理。
金融監理沙盒雖能讓新創業者進行試驗,但並未解決業者出沙盒後法規的合宜問題。「有限執照」能降低科技業者進入FinTech的障礙其實這也就是「分級管理」的精神。準此,FinTech新創公司要進入銀行、保險、證券產業的部分業務,該企業設立的資本額也應相對減少,讓進入門檻降低。
台灣科技業有很好的底子,教育也培養大量的科技人才。過去都是在硬體產業嶄露頭角;隨著經濟的變遷、產業結構的轉型,政府的政策、法規及監理技術,都應與新創與時俱進,讓台灣的科技業、人才都能在廣泛的軟體上發揮所長,這樣台灣才能突破悶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