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13日 星期四

名家觀點/企業投資...看EPS也要看ESG

名家觀點/企業投資...看EPS也要看ESG


2018-09-13 01:16 經濟日報  黃正忠(作者是KPMG氣候變遷與企業永續服務亞太區負責人)


氣候變遷愈來愈嚴重,歷史上最冷、最熱的一天,已經有可能在一年內同時發生,而根據國際統計,民國106年(2017年)因天災造成的全球財務損失高達3,200億美元,先進國家不得不面對極端氣候問題,天災領域對於產業供應鏈及發展,已帶來相當程度的風險。
在這樣的前提下,企業應具備高度風險意識,面對天外飛來一筆橫禍所產生的衝擊,要隨時做好應變準備。
面對全球暖化所帶來的碳排放管制壓力,如企業未能妥善因應,勢必造成外部成本內部化,因此在不遠的未來,「低碳」將會成為產業競爭力的重要關鍵。
全世界已經有四分之一的碳排放量,納入在地碳排放管制,超過限定排放量的企業,必須付出一定成本解決問題。在能源使用上,能否朝向低碳能源供應,現今國際各大領先企業皆高度關注,「逐低碳而居」勢必成為趨勢,高碳產業競爭力大為衰退。
因此,政府應積極提供低碳基礎建設,才能留住企業,否則不僅企業出走、出口衰退,甚至吸引不了投資,國家競爭力也會受到嚴重影響。
以全世界為維度來看,因氣候變遷議題朝向低碳投資的相關布局,成長速度相當快,從綠色債券的發行可窺一二。全世界的綠色債券自民國96年(2007年)推出,民國103年(2014年)大爆發,直到民國107年(2018年),每年是以倍數成長
儘管如此,綠色債券目前占全球債券市場僅3%,發展潛力可說是相當雄厚。而國內目前雖有投入,綠色債券總金額已超過500億台幣,但力道還不夠,獲得國際認可的吸引力還不足。
最擔心的隱憂在於:國內企業大多仍只看熱鬧,不看門道。市場已經變化,但企業是否有看到世界轉型的風向?在氣候變遷的「不確定性」中,仍要看到能夠發展優勢競爭力的「確定」,並堅持往前邁進。
改變的過程必定痛苦,從教育、經濟模式、投資行為、消費行為等,都需要逐漸一磚一瓦,透過政策連貫性才能讓改變發生。進一步思考企業社會責任(CSR),賺了錢後做公益已經是舊思維,落實企業社會責任必須跟本業息息相關,在整個價值鏈中,不能奴役勞工、不能汙染環境、不能左右政治、不能毀損在地文化,從過去的CSR轉變至重視環境、社會、公司治理的ESG(環境、社會、公司治理),未來企業投資不只看財務的EPS,也看非財務的永續績效ESG。
舉例來說,銀行借貸「乾淨」的資金給企業,該企業卻在生產過程中汙染環境,即使最後銀行順利連本帶利回收借款,在企業社會責任上,卻未善盡事前把關,對於環境、社會造成衝擊。
21世紀的企業社會責任,是要改善價值鏈中的社會正義,消費者支持產品,就是支持整個價值鏈的轉型,企業從事公益也不過是錦上添花,早已不是企業社會責任的重點。


黃正忠

現任KPMG安侯永續發展顧問公司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