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13日 星期四

經濟日報社論/罷工協商 從公司治理角度出發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31414/web/

.聯合報社論/「落跑市長」與台灣民主的空心化
.聯合報黑白集/促轉會還開得下去嗎?
.經濟日報社論/罷工協商 從公司治理角度出發






經濟日報社論/罷工協商 從公司治理角度出發


2018-09-13 01:15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相較於民國105年(2016年)6月華航空服員罷工事件,上月底政府、勞資雙方處理航空機師罷工提議,在綜合衡量利害關係人權益方面,已有顯著進步,最終能以協商、合意仲裁與團體協約的方式,化解罷工的活動。
二年前,桃園市華航空服員罷工事件,起因於空服員抗議公司片面變更勞動條件,從5月中旬的罷工前協商、6月中旬華航請求桃園市政府依職權交付仲裁被拒,到21日空服員投票通過罷工,並在二天後政治性選擇隔天、也就是甫上任蔡總統首次出國訪問之日,無預警啟動罷工。
華航是政府掌握控制權的上市公司,執政者、董事、經營者幾乎沒有持股,而政黨輪替對原先管理團隊的職位有著嚴重的影響,也因為輕忽未能處理好此次罷工爭議。而蔡總統在出國當日表達「若非忍無可忍,哪有空服員會走向罷工」,以及桃園機場因罷工產生紛亂情況,當晚新任董事長就全盤接受罷工者七點要求但是一年過後,被空服員工會批評有五項沒有依承諾執行,也質疑蔡總統是否還願意站在她們這一邊
當時桃園市長鄭文燦表示,華航不應以追求利潤為目的,飛安、服務品質和員工的照顧才是重點。然而,鄭市長的說法引發華航小股東不滿,小股東認為上述的言論似有背離華航是一家上市公司的立場。
當時華航空服員罷工才二天,不僅讓華航經營成本增加甚多,而且影響超過3萬名旅客的行程安排,也讓華航股價下跌,損及約11萬名投資人的權益。那次事件,參與或涉及之人普遍以政治事件視之,而以政治考量來處理,因而造成「多輸局面」。
反觀今年8月上旬桃園機師職業工會投票通過罷工,但這次政府與華航、長榮公司並沒有任其啟動罷工。桃園市政府、交通部、勞動部、華航、長榮兩家公司董事長與工會代表善意溝通。經過四次的勞資協商,雙方達成共識並簽訂協議,允諾後續待調解事項於一年內進行協商,若有調解事項以外爭議事項,將採合意仲裁方式解決,並朝向團體協約簽訂方式進行,若一年內皆達共識,則三年內不會罷工。
再者,兩家公司董事長也允諾將定期與工會座談,使溝通管道暢通。勞資雙方的協商不能僅考量單邊利益,還要考量對其他、更廣大利害關係人的影響,避免現在維護了自身權益,但傷害公司長期發展,終究會使現在得到的權益逐漸化為烏有。
政府在處理航空公司罷工爭議,應以公司治理的角度出發,而公司治理則是處理所有利害關係人的精細工程。雖然罷工目的是勞工對雇主展現勞工團結及中斷營業的實力,以逼迫雇主進行談判或接受其主張,但航空公司罷工對廣大利害關係人權益有著重大的影響,首先是旅客,無預警罷工,嚴重影響旅客出國、回國權益。對於獨占事業與影響民生、金融穩定的罷工,必須要求須維持公司必要之營運,而航空事業雖非獨占,但無預警罷工,客戶很難轉搭其他航空公司,更無法改搭其他交通工具,因此我們呼籲航空事業的罷工應改成預警式,讓旅客有因應的時間。其次,罷工事件會引起航空公司股價下跌,影響眾多外部股東的權益。
此外,一旦罷工影響眾多旅客、投資人權益,不可能會得到社會的支持。因此,我們建議政府可考量在一定的狀況下,行使依職權交付仲裁,降低罷工的影響範圍。
更積極而言,旅客與投資人如何確保自身權益?旅客可以拒絕搭乘無預警罷工之航空公司的班機,投資人也拒絕購買罷工之航空公司股票,除保障自身權益之外,亦驅使政府、航空公司勞資雙方以所有利害關係人權益為考量,協商勞動條件,解決罷工爭議。






聯合報黑白集/促轉會還開得下去嗎?

2
018-09-12 23:59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促轉會副主委張天欽策動「打侯」,釀政治風暴。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促轉會副主委張天欽連續在內部策動「打侯」,要將侯友宜打成除垢對象;其談話錄音遭內部「吹哨者」曝光後,張天欽迅速請辭。負責促進轉型正義的人,卻在那裡滿口「操作」、「除垢」,自甘充當政黨打手,這樣的促轉會如何可能公正運作?
張天欽原任陸委會副主委,蔡總統為借重其法律專才,請他轉調促轉會。如今,果然印證了總統的「知人之明」。張天欽一上任就對主委大表不滿,對黃煌雄宣稱促轉會是為了「和解」而非「清算」感到「不爽」,並宣稱自己絕對會翻案。試想,如此高姿態又易於情緒失控的人,常背著主委私下召集會議,討論奇怪的政治行動,這像是能持平釐清真相、主持正義的人嗎?
據促轉會人士爆料,張天欽擁有自宅,卻仍強占官舍;僅利用十一天的匆匆環球考察,就宣布要制定《除垢法》。他看到民進黨新北市選情艱困,就說侯友宜的案例「不操作很可惜」;內部研究員還隨之起舞,自創出「投侯友宜就是投汙垢一票」的口號。促轉會內這樣的氛圍,令人難以想像,黃煌雄卻始終被蒙在鼓裡。
黨產會被稱為「東廠」,促轉會被稱為「西廠」,兩個殺手級部門都是蔡英文一手創建。如果黨產會內也有吹哨者,爆起料來,恐怕也不輸促轉會吧!
的確,台灣仍有很多歷史的遺緒需要清理並還原正義;但是,這絕非張天欽等一干人所能承擔。他們只會讓仇上加仇。







聯合報社論/「落跑市長」與台灣民主的空心化


2018-09-12 23:59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民進黨中央執政成績欠佳,民意出現藍綠大翻轉現象。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天下雜誌》近日發布全台縣市長施政滿意度調查,民意出現了藍綠大翻轉現象。在民眾最滿意的前六名,有五名是泛藍縣市長;在吊車尾的最末五名,則有四個是綠營執政縣市。值得注意的是,民進黨過去號稱是「五星治理」的高雄、台南、宜蘭,這次都掉到最後五名;三位縣市長都未做完任期就「落跑」到中央任官,而代理人又顯然欠缺市政治理能力,於是都留下了「爛尾樓」。
這種地方滿意度大逆轉的現象,可從兩方面解讀:其一,從大的政治格局看,是民進黨中央執政成績欠佳,使得地方執政的支持度受到牽累;其二,民進黨吹噓的「五星治理」只是假象,是靠著宣傳創造出來的神話當神話人物被抽離,制度和治理根本難以維持這兩個層面的因素交互影響,中央和地方都擺脫不了責任
由於九合一選舉將近,更值得人們注意的其實是「落跑市長」的問題。民選縣市長一任四年,但民進黨基於權力擴張的需要,往往在連任首長任期滿兩年之際,即將他們調到中央任官。此舉,主要是利用「任期過半即毋須補選」的巧門,一則讓地方首長高升中央,二則安排後繼者適時填補職缺,達到「卡位」的最大效用。然而,這種作法積久成習,甚至到了狼吞虎嚥的地步,便構成了對民主政治的侵蝕。
一名縣市首長能夠成功連任,是因為選民肯定其治理成績,希望由他繼續領導未來四年的建設。但當首長任期過半即琵琶別抱的情事層出不窮,不僅是他們毀棄對選民的承諾,也是中央主政者在踐踏民主政治的基石,並藐視地方的治理。投票是選民神聖的託付,但如果首長一心只想登高升官,執政黨只考慮自己的便利和擴張;這種「落跑市長」現象最終只暴露了台灣民主的「空心化」,政治人物心中不再有人民,而只有權力。
地方首長表現出色,獲拔擢到中央任官以服務更廣大的民眾,誠是美事一樁;但是,這應以不毀棄任期承諾、不犧牲地方治理為前提。此一作法,在陳水扁時代開了先例,到蔡英文更變本加厲,遂演成不可收拾。試想,以蔡總統目前的用人慣例,一些綠營縣市長如果順利連任,再過兩年,如桃園的鄭文燦、台中的林佳龍、屏東的潘孟安等人皆可能相繼棄職赴中央任官。如果選民預知他們不會做完任期,還要不要把這一票投給他們,恐怕就得另作思量了,不是嗎?
令人擔心的是,在這種畸形政治文化沾染下,許多選民對這類安排似乎也習以為常,不以為忤。甚至有些選民會站在政治人物立場,對其「高升」給予祝福;這些,都是缺乏「自主意識」與「民主意識」的扭曲態度。正因如此,台北市長柯文哲目前還在爭取市長連任,許多柯粉的心思已經飛到二○二○總統大選,希望他出征總統;這樣的飛躍想望,豈不錯亂?如果民眾對選舉的關注,只剩下輸贏,而不是如何透過制度推進國家;那麼,台灣的民主如何能不受到政客愚弄?
台灣民主起步甚早,但經過長年的政黨對峙與社會撕裂,政治角力逐漸走向技術取向的爭權奪利,不斷漂離民主的核心信仰。以高雄及台南為例,陳菊和賴清德先前的治理成績堪稱光鮮,但兩人進入府院工作後,後續的地方治理缺乏妥善的安排,甚至遇上一點天災人禍,兩人原來的神話便應聲掉落。可見,兩市施政滿意度跌到吊車尾,與先前的浮誇有關。更嚴重的是,兩人的南二都治理如此不堪,蔡總統卻邀兩人主持中央治國大計,甚至源源不絕引進兩人之幕僚成為政務官員;他們的眼界真能用於治國嗎?他們有限的地方經驗又適於推廣全台嗎?
大選在即,這些「落跑城市」吊榜尾的現象值得警惕,選民不要再當落跑政客的墊腳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