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戰省思…陸不能只衝「業績」
.酷經濟/善用大數據,發展強經濟
.忽略專業 新文化霸權悄至
.團結台灣人 可惜做不到
.調漲基本工資 經濟更要活絡
.教學模式不變 怎深化歷史教育
.觀念的轉變 從「讓利」到「回饋」
.兩年改革 覺醒青年覺悟了?
.想一想「大屋頂中國兩制」
酷經濟/善用大數據,發展強經濟
2018-08-17 00:49 聯合報 林建甫
土耳其里拉崩跌衝擊新興市場,美股也遭波及,三大指數周一全數收跌;但亞馬遜股價盤中觸及每股1,925美元歷史高點,收漲0.5%。 (路透資料照片)
周一盤中美國亞馬遜(Amazon)股價突破一千九百美元大關。今年以來,亞馬遜的股價已經狂漲超過六十五%。很快亞馬遜會繼蘋果(Apple)後成為市值超過兆元的企業。
但從財務結構來看,亞馬遜核心電商業務只成長十二%,占總營收的一半。與去年第二季六十二%相比,還少了十來個百分點。取而代之的除了雲端運算服務成長五成,另一個焦點是數位廣告業務,成長超過一倍,達一二九%。成為亞馬遜最賺錢的部門。同時在掌握大量銷售數據的巨大優勢之下,專家有志一同預期亞馬遜未來將會與谷歌、臉書並駕齊驅,成為廣告的重地。
不約而同,中國電商龍頭阿里巴巴也強調「數據」的重要性。其首席市場官董本洪近日來台在淘寶大學超級學堂上說明:傳統的零售通路是用占地盤思維,地段(location)好就是賺錢保證,現在不一樣,善用數據才是賺錢王道。
傳統經濟理論強調生產四要素:勞動、土地、資本及企業才能。現在數位經濟時代,必須加入數據。利用數據做分析,做到精準生產,精準行銷,才能創造經濟發展。
過去日本豐田式管理從確實減低浪費的精實生產(Lean Production),到降低倉儲成本的及時制度(Just in Time),已經相當不錯。但現在要更上層樓運用大數據,將成本控制到最低,用最有效率的方式生產,形成精準生產。
面對客戶部分,更要運用大數據,突破過去實體通路存在不容易找到顧客、認識顧客、了解顧客、追蹤顧客等問題。有了大量的資料庫,現在的電商平台可透過每位顧客消費狀況、搜尋的關鍵字,主動推薦可能會喜歡的商品,甚至能進一步為其量身訂做,做到精準行銷。
當然,大數據的分析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面對上萬筆、上百萬筆資料,光是要分類就不容易,更不要說從中找到脈絡。然而好的數據分析師不僅要會看資料,更重要的是要能了解該產業的市場、技術與趨勢,才能讓數據的商業化價值極大化;所以現在美國數據分析師,是最熱門、高薪的職業,但全世界這方面的人才真的少之又少。準此,政府應發展大數據產業,教育應該培育大數據人才,打造數位時代的強經濟。
調漲基本工資 經濟更要活絡
2018-08-17 00:49 聯合報 林勝聰/教育工作者(新北市)
勞方委員及聲援團體一字排開,要求基本工資要調漲至28,862元,時薪要調漲到164元才算合理。 記者杜建重/攝影
近來韓國頻調高時薪,今年最低時薪為七,五三○韓元(約新台幣二○四元),比去年多了十六.四%,明年再漲十.九%,時薪將超過八千韓元(約新台幣二一七元)大關。看起來勞工薪資提高了,然而勞工真的獲得保障嗎?若是企業主吃不消紛紛出走,對勞工真的好嗎?
台灣也在檢討基本工資,台塑總裁王文淵直言,基本工資應回歸市場機制。的確價格應由市場決定,政府不應干涉太多,政府干涉太多,常造成市場價格遭扭曲。以基本工資言,政府主導調高基本工資,原是美意,卻可能造成企業吃不消,乾脆倒閉,勞工失業,企業主與勞工雙輸;訂定基本工資絕非萬靈丹,更可能造成經濟發展的扭曲。
再看看美國。「帶回製造業和創造就業機會」是川普競選時的口號與行動綱領,他誇口要為美國十年創造二千五百萬個工作機會;他喊出美國優先,希望製造業根留美國,並努力說服外國企業到美國投資。川普當選美國總統後,跨國企業紛紛向他送上承諾大禮。
以鴻海為例,郭台銘到美國威斯康辛州投資百億美元,就是期待能為當地提供更多工作機會。郭董說,如果不是川普,他不會選擇投資威州,而之前與川普會面,川普也對郭台銘提出三件事:「Jobs、Jobs、Jobs」。川普雖然個人色彩濃厚,但他創造就業市場、活絡經濟,也讓美國經濟欣欣向榮,應是大多數國家稱羨的。
要經濟好,應該是鼓勵投資、創造就業;尤其是引進外資、鼓勵本國企業根留台灣,才是長久之計。政府在修基本工資救經濟之前,切莫引發更多企業主離開台灣,反加劇國內勞工失業。
教學模式不變 怎深化歷史教育
2018-08-17 00:49 聯合報 溫順德/高中校長(台中市)
高中歷史課綱確定不再以朝代編年史,改採主題教學,中國分域將在東亞架構下呈現。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新課綱的最大爭議,在打破編年的論述,改為主題式單元。九五暫綱教科書編撰,國中採編年式,高中卻為類主題式;根據教學經驗,高一下中國史,學生時序觀念薄弱,必須額外補充,已造成困擾。
新課綱主題式教學,教科書恐南轅北轍,老師照本宣科,如何翻轉教學、提升學生思辨能力?在考試至上,如何訂定評量辦法,走出標準答案,恐怕是一大挑戰。
驟然翻轉課綱架構,卻無周延配套措施,教與學的模式不變,主題式教學上路,將是教育災難的開始。
配合主題式的教學,新課綱納入實作教學元素,設定歷史考察主題,挑選課題深入探究,執行歷史踏查展演,有助學生批判思考,立意固值得稱許,但也考驗師生能耐。課綱架構大幅調整,教材內容不斷疊加,授課時間卻驟減,老師趕課之餘,究竟還有多少空間引領學生探究反思?在升學主義牢籠下,學生習慣標準答案,難以應付主題討論,如何深化歷史教育?
教學環境如不改變,專家說的核心素養或批判思考戲碼,只怕淪為紙上談兵;歷史課綱變革,是否會是另一次失敗教改?
不論哪個黨派執政,歷史課綱都是戰場,永無休兵之日。別再重蹈覆轍,教材填滿課堂,任令老師拚命趕課,學生無由消化。留些空隙給師生,經由不斷討論對話,建構多元價值,才是歷史教育真諦。
兩年改革 覺醒青年覺悟了?
2018-08-17 00:49 聯合報 黃映溓/自由作家(屏東市)
近日教育部課審大會通過,中國史改在東亞架構下討論,引發外界熱議。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蔡政府選前打著「維持現狀」的旗幟,刻意營造兩岸模糊空間,訴求中間選民認同。上任以來,堅持兩岸只有「九二會談」的歷史,不承認有「九二共識」的事實,加上民進黨長期以來「逢中必反」,蔡政府極力「去中國化」,儘管捨棄對岸中國市場,另行規畫「新南向」,兩年多來,成效不彰,更遏阻不了青年學子紛紛前往對岸求學、就業,為人生築夢踏實的浪潮。
近日教育部課審大會通過,高中歷史新課綱分成台灣、東亞及世界三個分域,中國史改在東亞架構下討論,引發外界熱議。蔡政府試圖透過切割式的歷史解讀,以文化台獨,逐步朝向經濟台獨、法理台獨道路邁進;弔詭的是,在三一八太陽花崛起的所謂「天然獨」,歷經民進黨兩年來執政,蔡政府的民調支持率持續低空震盪,其中尤以年輕人支持出現最明顯消長,昔日的「覺醒獨青」,如今已然大夢初醒?
檢視蔡英文過境美國洛杉磯衍生的85度C咖啡事件插曲,只能算是「冰山一隅」,「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吧了。
忽略專業 新文化霸權悄至
2018-08-17 00:49 聯合報 王延煌/高中校長(彰化市)
教育部課審大會通過高中歷史新課綱分成台灣、東亞及世界三個分域,中國史改在東亞的架構下討論,引發外界熱議。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教育部去年宣布課綱延後一年實施,目前雖然還有許多爭議的課程待審,仍不放棄加開會議審議,想趕在今年公布、明年實施。這樣的積極態度,身為第一線教育工作者,相當佩服,也從另一視角提供意見,讓決策者參考。
我國中小學課程發展,以民國87年(一九九八年)九月公布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為分水嶺,之前稱為「課程標準」,之後則是「課程綱要」。原課程標準採取由上而下,教科書都是國立編譯館統一訂定,學校或教師幾乎沒有課程發展的權力,遑論選書權。直到四一○教改運動,教育部決定用課程綱要取代課程標準,才逐步將課程與教學的自主權下放給學校教師。
當時為達成政策目標,乃邀請民間團體和相關領域人士參與課程設計和審議,激盪出許多長期被文化霸權主流價值壓制的邊陲聲音,也納入課程實質內涵,如文化認同、性別平等、族群意識等議題。這在當時是一種進步,更是革命性的思維,產生不少爭議。考量課程綱要貿然實施,會影響一世代學子的人力素質,直接衝擊國家競爭力,為求謹慎穩健,先由三百餘所國民中小學程試辦,九十三學年度才全部實施。
這個經驗可給我們一些啟示:多元參與,有助於消弭文化霸權;小規模分階段試辦,以時間爭取空間,可以降低衝擊和對立。
過去兩年課程審議成為社會大眾關注的焦點,多方人馬進行政治角力,教育專業常被忽略。從霸權的概念來看課綱審議(或爭議),我們可窺見某些知識分子正利用這個機會,建立符合自身意識形態的學術霸權,進一步形成新的文化霸權;另一方面,非學術(科)專業人士,則搭上這班列車進入決策核心,假正義之名,挑戰教育專業,形塑另一種更令人擔憂的民粹霸權。
當年好不容易讓傳統的文化霸權逐漸退位,如今新的文化霸權悄然來至,能不讓人毛骨悚然嗎?
觀念的轉變 從「讓利」到「回饋」
2018-08-17 00:49 聯合報 戴瑞明/退休大使(台北市)
大陸公安部將印發「港澳台居民居住證申領發放辦法」,於九月一日實施,便利台灣民眾在大陸學習、創業、就業和生活。 特派記者許依晨/攝影
之前在談話節目中,聽到一位隨國民黨前主席連戰前往北京會見習近平的教授說,習談話中提及,他在福建、浙江及北京工作時認識很多台商,對他們在過去多年為大陸經濟發展的貢獻,心存感激;習強調如今大陸經濟發展旺盛,也應「回饋」給台商台胞共享。
該教授還說,今年二月大陸國務院發布的「卅一項措施」,不像過去用「讓利」、「惠台」的用語,予人「施惠」甚至「統戰」印象。可惜兩岸新聞界沒有敏感覺察,改用平實的「兩岸經文合作措施」之類文字或標題。
事有湊巧,上周我和內子在台大校史館巧遇一對母女和兩對青年情侶。為了請他們幫忙拍照,聊起來才知道,他們都來自深圳。五年前,我因仰慕深圳「奇蹟」,特別自廣州搭乘「動車」前往參觀「深圳歷史紀念館」,深圳在不到四十年時間,從一個三萬人的小漁村發展為一千八百萬人口的國際都市,被英國「經濟學人」雜誌譽為全球四千三百個經濟特區中「最突出的成功典範」,我當時留下深刻印象。
這時碰到深圳遊客感到很親切,讚賞起「深圳奇蹟」比「台灣經濟奇蹟」更令人欽羨!沒想到其中一位年輕人,謙虛地說:「還不是靠台商的投資,感謝他們在開創過程中積極參與。」習近平感恩的心態,竟感染到大陸年輕的一代,真是令我驚奇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