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26日 星期日

經濟日報社論/中國下個40年的關鍵戰略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

.聯合報社論/台灣的外交角色選擇:螳螂、棋子或槓桿
.聯合報黑白集/高雄人為何這麼生氣?
.經濟日報社論/中國下個40年的關鍵戰略







經濟日報社論/中國下個40年的關鍵戰略


2018-08-26 00:47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美國自川普總統執政之後,即針對中國展開了一系列幾乎是全方位的衝擊行動,這種現象,與其說跟川普個人的思維或性格有關,不如說更與中美關係與全球權力格局的階段性變化有關,必須放在一個較長的時間維度中觀察。簡單地說,中國發展的戰略機遇期正在從過去40年的1.0階段邁向下一個40年的2.0階段的過程之中
上一個40年,從民國68年(1979年)改革開放開始到目前民國107年(2018年)為止。在這個1.0階段的40年,中國基本上充分抓住了一個有利於和平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當年,鄧小平在決定改革開放之際,提出「韜光養晦」四個字砥礪國人。一般對「韜光養晦」四個字的理解是儘量放低姿態,絕不當頭成為別人的打擊目標,這樣的解讀基本不錯,但未點到要害。事實是以當時中國的綜合國力遠遠還達不到被別人當作目標的地步,「韜光養晦」真正的精義在一個字:「忍」!鄧小平預見到改革開放之路並非平坦順遂,隨時會有各種衝擊,此時若小不忍,則亂大謀。所以,民國85年(1996年)台海危機,忍了;民國82年(1993年)中美公海銀河號事件,忍了;民國88年(1999年)南斯拉夫炸館事件,也忍了。
除了「韜光養晦」,中國之所以抓住了這個40年的寶貴機遇,更與整個內外大形勢有關:
中國決定改革開放,被西方認為走向了西方的(市場經濟)價值體系,為西方所歡迎;美國要打「中國牌」來對付蘇聯;中國改革開放給了美國在貿易及投資上的巨大利益。
但也就在這個40年中,中國GDP在全球的排名迅速上升,從民國67年(1978年)改革開放開始時的第15位,民國89年(2000)上升到第六位,民國99年(2010年)取代日本上升到全球第二位。這樣的變化就開始讓美國不自在了,且美國的不自在、不安與焦慮還與時俱增。
民國98年(2009年)歐巴馬上台未久,中國GDP上升到第二,美國開始從經濟、政治及軍事三個方面啟動「重返亞太」戰略,全力遏制中國,但效果似不如預期,中國與美國GDP的差距仍在持續縮小之中,美國開始出現了愈來愈焦慮的「老大老二矛盾症候群」現象,這即是當前川普政府在遏華動作上不斷加碼,變本加厲的形勢背景,中國的發展也因此進入到一個與過去40年迥然不同的新階段,也就是下一個40年的2.0階段。
從1.0到2.0,從鄧小平到習近平,從和平發展到崛起復興,這兩個階段明顯地存在著本質上的不同。
民國102年(2013年),習近平甫上台就提出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概念與目標,並說「現在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更接近這個目標,現在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有更大的實力與信心去實現這個目標」。事實上,如無太大意外,中國GDP在民國119年(2030年)前後超過美國、「重返」全球第一應為預料中;伴隨著經濟力的快速增長,中國在科技力、軍事力及國際影響力各方面的綜合國力也極有可能在民國139年(2050年)前後逼近美國、甚至超越美國,全面實現從崛起到復興的過程。正因為如此,美國「老大老二矛盾症候群」的現象也將愈來愈明顯,愈來愈強烈,成為中國在下一個40年2.0階段中最大的考驗與挑戰。
靠了「韜光養晦」,中國通過了1.0階段的考驗,牢牢抓住了40年的和平發展戰略機遇期;即將迎面而來的2.0階段,中國又要靠什麼才能抓住下一個40年的崛起復興的戰略機遇期呢?
「韜光養晦」大概是不夠了。其中的絕不當頭,現實上現在已被別人當作最大對手了,躲也躲不了,倒是「忍」有時還是需要的,只是「有所忍,有所不忍」,並非一味「百般容忍」,不該忍時,就要有所作為了。所以,接下來40年的戰略要領或許是「有所為有所不為,有所忍有所不忍換個方式講,上一個40年的1.0階段,中國是「潛龍勿用下一個40年的2.0階段,中國要「見龍在田」了







聯合報黑白集/高雄人為何這麼生氣?


2018-08-25 23:51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網路瘋傳高雄「水上輕軌」照,網友嘲諷這就是蔡英文的「治水有功 」。 圖/取自羅智強臉書



八二三豪雨讓南台灣成為水鄉澤國。其中一張高雄輕軌行駛在淹水市區的畫面,直逼宮崎駿電影《神隱少女》的水上電車景象,更成網民嘲諷治水破功焦點。陳菊口中的「幸福城市」如此不堪一擊,也讓高雄人怨氣暴增,有人甚至要陳菊「下跪高雄市民」。
不可否認,民進黨主政近廿年的高雄市,媒體宣傳確有一套,高雄人一次次被「不會淹水」、「滯洪超強」等話術洗腦。去年七月,主政十二年的高雄市前市長陳菊主持滯洪池完工典禮時,豪氣地宣布:「高雄從此不淹水!」今年六月,民進黨高雄市長參選人陳其邁接著宣示,會「一棒接一棒」延續陳菊治水。七月間,高市府更聲稱治水成效「冠居全國」,高雄人面對水患可高枕無憂。
誰料,八二三豪雨戳破了政客膨風高市舉債三千億、陳菊花三百億治水,砸大錢的結果卻是依舊泡水高市府曾列舉諸多輝煌的治水政績,如斥資六十八億在全市打造十五座滯洪池,滯洪量居全國之冠;高市雨水下水道長度居全國第三,並在下水道系統維護管理評比奪冠如今看來,亮麗的數字並沒有證明什麼事
高雄市是不少城市的縮影:看得見建設的光鮮與活動之繁多,但攸關人民安全的隱形治理卻被忽略水災是城市的照妖鏡,要讓人民免於受災,則攸關執政者的良心從氣爆、凡那比風災到八二三水災映照出高雄煙火式的施政,還不夠讓高雄人驚醒嗎







聯合報社論/台灣的外交角色選擇:螳螂、棋子或槓桿


2018-08-25 23:47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我國與薩爾瓦多斷交,蔡英文總統發表談話。她表示,越是打壓越要團結,台灣不會因為壓力而屈服。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台薩斷交,終於逼著蔡英文總統改變修辭,轉而強調「中華民國」和「團結」她說,「中華民國(台灣)」是現狀,是現階段最大公約數,也是台灣人民團結的基礎。」這段話,據信是蔡總統自己補上但夸夸其言之外,她執政以來究竟為「中華民國」和「團結」做了什麼努力?面對內外無力回天的亂局,她可明白何以致之?
從聖多美普林西比、巴拿馬、多明尼加、布吉納法索到薩爾瓦多,蔡英文任內已有五國與我斷交,邦交數降到歷史新低的十七國許多人心裡有數:蔡政府的兩岸外交政策若是不變,薩爾瓦多之後還會有長串名單而人們心裡沒數的是:這樣崩盤式的骨牌效應,將伊于胡底?
台灣的國際處境特殊,維持一定數目的邦交國是外交上的必要,但多為點綴作用真正有影響力的要角,是無邦交的美國,與可以左右台灣外交處境的中國大陸質言之,台灣的對外關係,主要就是在處理美中台關係,且其中一大部分無法操之在己這點,才是蔡英文必須面對的「現狀」
美國民國68年(一九七九年)與中國大陸建交後,美中台關係一直是連動的三角架構這個架構,隨著三邊關係與台海現狀的張弛不斷變化台灣雖然是最小的一邊,在三角關係中分別扮演過螳螂、棋子或槓桿等角色,但下場殊異,未必完全處於受宰制的地位
第一種角色是螳臂擋車,扮演「螳螂」的台灣是可悲的。面對美中兩強,主政者不認清自己的虛實,卻一意孤行破壞美中台關係穩定,甚至幾把台灣推向戰爭邊緣。早從李登輝時代引發台海危機的康乃爾大學之行與「兩國論」風波,到陳水扁強推被小布希在溫家寶面前斥為「改變台海現狀」的「防衛性公投」,及廢除國統會及國統綱領之舉再如蔡政府無視兩岸關係的現實,一味在文青口號包裝下逆勢而行的外交,皆因自大、輕率與不自量力,引發嚴重後果
第二種是抱美國大腿,扮演「棋子」的台灣是可憐的。兩岸之間時移勢易轉,台灣已失去了二、三十年前的經濟優勢,無法再投入龐大資源和中共進行互挖邦交國的角力戰無計可施的意識形態執政者,只好當起美國的扈從這種困境,在民進黨兩次執政時尤為明顯
抱美國大腿的風險,是隨時可能被美中夾殺民進黨對兩岸關係無計可施,對於當美國棋子,卻樂此不疲美國在台協會前台北辦事處長包道格即認為,美中兩強對峙下,當美中關係惡化時,台灣往往會付出代價而目前美中關係正走向惡化,因此北京對台施壓不會手下留情。誠哉斯言,但蔡政府聽得進去嗎?
第三種是「執兩用中」,扮演槓桿的台灣才是智慧的。面對中國崛起,台灣在外交場域幾無招架之力,硬碰硬只會自傷。因此,應該創造兩岸關係的和諧與和解,並妥善化解美國的疑慮,這需要「以小事大」的勇氣與智慧馬英九時代藉由「九二共識」維持兩岸關係的穩定,外交上減少競逐,也有助拒絕邦交國的投機或需索
小國求存,扮演權衡利害的槓桿,是台灣應該要走的路,但也存在相對的風險對於「九二共識」之「一中各表」,中共始終只談「一中」,卻實質閹割「各表」,導致民進黨政府連九二共識都拒絕接受這點,恐怕也是北京當局應該反思之處如果不容許台灣扮演槓桿角色,一邊打壓台灣的外交,一邊又窄化九二共識,如此就算能打擊蔡政府,也無法把它逼回九二共識的軌道,更無法贏得台灣民心
陳明通稍早在美國重申《中華民國憲法》與《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蔡英文在台薩國斷交後也回到了「中華民國」,這或許是她重回維持現狀的起手式對此,北京當局是否也能展現智慧,給她一個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