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23日 星期四

經濟日報社論/正視中國製造2025對台灣的影響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30612/web/

.聯合報社論/監察院自甘淪為拔管集團的附隨組織
.聯合報黑白集/不苟同的權利
.經濟日報社論/正視中國製造2025對台灣的影響






經濟日報社論/正視中國製造2025對台灣的影響


2018-08-23 00:43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大陸工信部在國務院新聞發布會報告2018上半年工業與通訊發展情況,首度對「中國製造2025」計畫隻字未提。(中新社提供) 中央社


「中國製造2025」是中國大陸推動成為製造強國的主軸政策,也是第一個十年行動綱領,目標是在2025年邁入製造強國行列,2035年成為世界中等製造強國,2049年則進入世界製造強國前列。

中國大陸傾全國之力推動「中國製造2025」,將引導外資投向新一代資訊技術、機器人、節能汽車、新材料及生物醫藥等十大重點領域,並鼓勵外商在中國大陸設立全球研發中心,加強促成陸資與外國企業技術合作;涵蓋範圍與政策工具之廣,前所未有。其中「新一代資訊技術產業」中多項與台灣目前發展的半導體、智慧製造及生技醫藥等「5+2創新產業計畫」重疊,對台灣形成很大的競爭壓力。
所以政府必須盤點目前在各領域兩岸競合情況,了解雙方優劣勢,對於我方仍居於領先的項目,必須積極擴大政策力道,以繼續保有優勢;對於中國大陸已經領先的部分,也應評估雙方差距原因,建構如何追趕突破的策略。
中國大陸在今年2月公布「關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即所謂對台31條,將逐步給予台灣企業與台灣人才與大陸企業與人才相同的待遇。其中第1項即是台商參與「中國製造2025」計畫,基本上台灣企業參與「中國製造2025」下的項目,凡是涉及到投資、租稅、設立區域總部及研發中心等,均可與陸資企業享有同樣待遇,另外也可公平參加政府採購。而且除了中央支持政策外,地方也紛紛推出配套措施,顯見中國大陸積極吸引台灣參與「中國製造2025」的企圖心
雖然中國大陸鼓勵台灣參與「中國製造2025」的措施包山包海,但是未來是否能夠落實,仍不無疑問。然而目前幾乎所有中國大陸針對台灣的優惠措施,都必須在中國大陸才能適用,所以未來無論是大陸台商的參與,或是經由台灣投入的資金及人才,都有可能會降低與台灣的聯結。
「中國製造2025」也對其他國家造成競爭壓力,各國一方面針對「中國製造2025」的重點項目,研析彼此落差,以進一步調整其產業政策;台灣必須掌握各國產業政策變化,以做為參考。
另一方面,各國也會利用貿易措施抑制「中國製造2025」的發展,例如美國最近引用301條款,許多對中國加徵關稅的項目,即是衝著「中國製造2025」主要項目而來,未來的發展及影響也必須有效掌握。
隨著美中貿易戰愈演愈烈,美國除了針對「中國製造2025」重點項目,提高中國大陸進口關稅外,限制中國大陸對美投資是另一項重點。中國大陸過去憑藉資金優勢,不斷在海外透過合資及併購方式,擴大其產業版圖,並藉此取得先進技術;各國早已覺得芒刺在背,紛紛加強在此方面的審核。今年5月美國國會通過「外國投資風險評估現代化法案」(FIRRMA),目的在加強對外國投資、併購敏感科技企業的管控,主要也是針對中國大陸
所以隨著中國大陸在海外併購受到嚴格審核,以及在美國反制「中國製造2025」的相關措施下,將促使中國大陸加強海外人才挖角,並加強自主創新。特別是台灣在電子資訊產業仍較中國大陸具有優勢,台灣已成為中國大陸首要挖角的目標。近年來許多台灣企業面臨高階人才流失的問題,此會成為未來台灣產業發展最大的瓶頸。
兩岸官方齟齬不斷,目前處於絕緣體的情形,但「中國製造2025」的影響卻持續擴大。特別是對於大陸台商布局變化、台灣資金與人才外流所衍生的問題、台灣創新產業的發展,以及兩岸產業重新洗牌後的新競爭型態,政府不能再視而不見,均應有長期的規劃及因應。







聯合報黑白集/不苟同的權利


2018-08-22 23:58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薩爾瓦多與我斷交,蔡英文總統(右)嚴正表達立場,並呼籲大家團結,不要被挑撥分化。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薩爾瓦多與我斷交,蔡總統譴責中共所為已超乎各政黨的底線,呼籲大家團結,不要被挑撥分化。蔡英文說得對,台灣不能被「分化」;但人民也有拒絕團結在錯誤政策下的權利,會使台灣「弱化」的政策根本不值得支持
中共的打壓當然令人反感,但蔡政府一意孤行的兩岸政策,也要負極大責任根據美麗島電子報的民調,已有四成六的民眾接受政府在「兩岸同屬一中」原則下與對岸談判,這顯示多數民眾不支持蔡英文目前的兩岸路線但政府卻每天在那裡硬碰硬,揮霍我們的外交資產和經濟前景
團結」是一項神聖的號召,但蔡政府的所做所為,已經漸漸撐不起這支神聖的大旗執政者平時打擊在野黨毫不手軟,剝奪特定族群的權益而沾沾自喜,塗銷多數民眾的歷史記憶和價值觀引以為快,損害善良百姓的經濟生活而不以為意在這種情況下,蔡英文要藉斷交的委屈呼喚全民團結,能得到多少共鳴
事實上,民眾對斷交的「悲憤」仍然是存在的,只是摻雜了許多迷惘。人們迷惘的是:這個不珍惜「中華民國」的政府,真的在乎斷交嗎?這個執政黨的兩岸作為,不就是在等著收割「中共打壓」的果實嗎?那麼,這個政府的悲憤,值得民眾悲憤嗎?更大的問題是,這個政府要把台灣帶向哪裡?
看穿這些政治的真假虛實,民眾就應明白,我們擁有不與民進黨共悲憤的權利,我們更擁有不苟同的權利







聯合報社論/監察院自甘淪為拔管集團的附隨組織


2018-08-22 23:52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新監委高涌誠、張武修調查台大校長遴選案,並糾正教育部和台灣大學遭質疑。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蔡英文總統提名的新監委高涌誠、張武修調查台大校長遴選案,同時糾正了教育部和台灣大學。這個結果,看似各打五十大板,實際上對教育部只是高舉輕放;但對遴選爭議中的兼職和利益迴避問題,則幾乎在附和當初教育部「跨部會小組」的見解。監察院儼然已成了「拔管集團」的附隨組織
檢視監委的約詢名單,即不難發現調查此案的心態偏頗其約詢對象,包括教育部、法務部、證期局官員,和台大相關人員。此外,還訪談了台大校務會議代表一名、遴選委員二名、校長候選人三名。所有校務代表、遴委和校長候選人,全部都是「匿名受訪更大的問題是,約詢對象中,獨缺當事人管中閔
監委高涌誠說,約詢管中閔「沒有意義」,因為他就是「當事人」。這個理由,匪夷所思。若要尋求公正裁斷,當然應聽取當事人的說法,這是程序正義的第一步。若說約詢當事人「沒有意義」,卻「匿名訪問」遴選時的其他競爭對手,還把其證詞作為糾正參考;這就好比候選人遭指控賄選,檢方不傳被指控者,反而要他的競選對手來作證,而且是匿名作證。這種作法是在追求事實真相嗎?公正性又在哪裡?
在先前監委彈劾吳茂昆違法兼職及圖利的案子裡,大力為吳茂昆「有兼職,未必有圖利」辯護的六位新監委,其中一位正是此次糾正案的主查者張武修當初這些監委認為吳茂昆「未必圖利」,所持理由,就是吳茂昆本人的證詞但到了查管中閔,卻不約詢就下定論,這是赤裸裸的雙重標準
比較監察院的糾正理由與教育部對台大校長遴選案件的「法律研析意見」,在是否違法兼職和利益迴避兩大爭點上,監察院和教育部顯得「有志一同」唯一差別是,教育部認定管中閔擔任台灣大獨董、審計委員會和薪酬委員會委員均屬違法兼職而監院則認定管中閔擔任獨董符合規定,僅後兩者為違法兼職
但問題來了。監委既曾約詢證期局官員,即應知管中閔出任台灣大審計及薪酬委員,都是因為獨董身分而來既然獨董身分合法,豈有另兩項委員身分不合法的道理?且放大來看,糾正文聲稱,全台大教授合法兼職比率不到二成;若真的如此,受影響的上市公司將不知凡幾。但面對金管會證期局之失職,監委卻未有隻字片語的糾正,這又是一大矛盾
台大校長遴選案中,無論是違法兼職,或者利益迴避等爭議,過去輿論早就反覆討論但主張管中閔是違法兼職或未利益迴避者,始終無法解釋的問題,皆在「是否依法明定」的質疑。監委在糾正案甚至擴大打擊面,除自行「推斷」管中閔擔任獨董之薪酬,又認定「兼職收入高於本職薪俸」不合理,「核有違失」,根本是藉泛道德論來掩飾其法律面的薄弱。
其實,本案更關鍵的問題是:教育部到底有沒有權力「不聘任」管中閔擔任台大校長?對此,監委在糾正案裡並未明言,但高涌誠卻以個人意見表示,教育部要求台大「重啟遴選程序」的決議並沒有錯,「只是台大和遴選會議拒絕承認重大瑕疵」顯然,這又是一個監察院與教育部巧妙結合的結果
主查監委說,此案只有糾正而無彈劾台大行政人員,是「基於尊重學術自由下的大學自治」,彷彿給了台大天大的恩惠,又多麼尊重大學自治事實上,監委若真尊重大學自治,該查的是政治之手一路從府院和國會都伸進台大校長遴選,該查的是教育部「不聘任」的法源依據,該查的是所謂「跨部會小組」究竟到底依據哪條法律成立,而不是把矛頭指向被迫害的台大和管中閔
在記者會上,張武修痛斥「台大愧對國人」但有這樣為政治黑手護航的監委,監察院才真正是愧對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