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2日 星期一

名家觀點/金融去槓桿 中國企業債信拉警報

名家觀點/金融去槓桿 中國企業債信拉警報


2018-07-02 00:45 經濟日報  丁予嘉(作者是國票金控總經理丁予嘉博士)
報系資料照


經濟日報提供



今年以來中國本地企業債違約頻傳,萬得資訊(Wind)統計今年已出現22起債券違約事件,雖相較國際債券市場的違約事件,其實數量甚少,違約金額不到300億人民幣、違約率僅占整體中國內地債券流通量的0.3%,但自2014年超日債違約打破剛性兌付後,第二季的新增違約數已與去年的違約數相當(如上圖),讓市場不禁擔心中國信用債市場的連鎖反應,更彰顯中國推動去槓桿與打擊影子銀行有相當成效的同時,卻也帶來國內市場資金缺乏與企業融資取得困難的後遺症

觀察目前中國企業債務違約仍集中於國內債務為主,僅相當小部分的境外美元債務出現違約情況,中國境內債信市場的嚴峻性高於境外市場,究其原因在於中國企業對外舉債仍須經國家發改委的備案登記,海外舉債相較國內的繁雜度與國際發債的標準具更高規格限制,因此多數能取得國際融資渠道的企業,在還有辦法、有能力的情況下,盡量選擇不讓海外市場違約造成國際債信受損,因此,如山東山水集團在2015年因股權爭奪,最終選擇境內人民幣債券違約,但境外美元債券則如期支付的差別待遇。
現在中國信用市場既缺錢也缺乏流動性,大量的中國企業這四年來以最快速度借錢救急,使得企業債務總額暴增了25%,國內債市信用風險升高,引發對資金面的抽緊,因此內地債市也出現國債與信用債的利率走勢大不相同的分歧狀況。今年中國本地債市呈現兩樣情,國債表現相對亮眼、成交量更提升至每周平均3,000億人民幣之多,但企業信用債除了成交量降至歷史冰點,淨發行量同時出現萎縮之勢,內地資金顯著的往最安全的國債與國企債方向移動
過去中國企業評級一向都給的非常之高,普遍多數企業拿到AAA級信評並非難事,但3A信評乃是因中國政府信用潛在背書之故,中國信評市場大門仍未對外開放,雖然剛性兌付神話破滅後,內地信評開始分級差異化,但確實度與可信度非短期間可落實,市場對於信評信任度的鬆動,加速讓流動性更嚴峻。
近日中國人行的貨幣政策執行報告首次將「去槓桿」刪除於政策目標內,表明中國官方不容許因去槓桿政策而出現任何系統性風險的可能。國內債市違約效應能否有效控制,對目前調結構的中國經濟更顯格外重要,因此,端午假期間,人行異常發文喊話,消毒債券違約率總體水平不高,試圖安穩金融市場不安情緒,緊接著宣佈7月執行定向降準措施,下調存準率0.5百分點總計釋出7千億人民幣資金,幅度與釋放金額均創下今年單次最大,市場融資渠道困難已讓人行有不得不出手的壓力。
下半年,中國經濟壓力持續升高,內有去槓桿、外有中美貿易衝突兩大挑戰待解中國內地信用債違約加劇,則是中國自相對封閉的新興市場轉化成成熟市場所必經歷練的痛苦過程,川普貿易戰演變複雜度持續升高,中國貨幣政策短期內難以全面性的真寬鬆,緊信用仍會是中國下半年的重頭戲。


丁予嘉

經濟學博士出身,擁有豐富金融實務資歷,難得的是,他能將兩者予以融合,透過理論架構對實務進行分析,輔以國內外的經驗值,提出可能的發展方向與具體建議,頗受政府單位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