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30日 星期六

經濟日報社論/找出內外需陰影下的商業策略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

.聯合報社論╱假改革真掠奪:看年改和財團法人法
.聯合報黑白集/錯很大,還要硬上路
.經濟日報社論/找出內外需陰影下的商業策略







經濟日報社論/找出內外需陰影下的商業策略


2018-06-30 00:06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今年對台灣企業而言,原是個不錯的年份─全球經濟從前年成長低點3.2%回升到去年3.8%;今年延續去年氣勢,預測會有3.9%的成長。我國出口到今年5月,已連續19個月正成長,累計前五個月年增率達及11.2%;電子零組件在5月也出現15.9%的佳績。這些發展都讓以出口為主的高科技製造業欣欣向榮
但是,國內外最近的經濟情勢發展,卻讓原先的正面發展出現隱憂。在國際方面,美中貿易戰正式開打,且情況可能繼續惡化;各國對美國加徵鋼鋁關稅也紛紛展開報復。在國內,兩岸關係持續惡化,提高兩岸經貿的風險,陷入不確定的未來,陸客也有可能續減;軍公教年改正式生效,旅遊和消費陸續縮手,極可能產生「消費斷崖」。種種事件的負面發展,可能讓早先偏向樂觀的預期落空,特別是以國內商業為主的服務企業,將陷入對未來恐懼與不安的處境,值得各方關注。
台灣發展商業或服務業,面臨一個致命的限制條件,就是市場太小若是製造業,只要是品質或性價比夠好,能突破關稅和非關稅障礙,就可以通行無阻、出口到全球各地。所以,資通訊產品可以透過貿易而無遠弗屆、行銷全球。特別是在1996年簽署了世界貿易組織(WTO)推動的「資訊科技協定」,眾多產品互免關稅後,更無懼於缺乏「自由貿易協定」,照樣可以穿透各國市場行銷。
但是,服務業就非如此了。服務是相對較難進行國際貿易的經濟生產,除非有適當的科技配合,加上銷售目的國允許進入,否則就只能以境內為銷售範圍。即使被允許進入對方市場,除非語言文化或消費習性類似,否則也難以被行銷國的消費者接受。論者每每以歐盟某些中小型國家為例,要求台灣廠商和政府學習其發展經驗,其實歐盟透過「經濟整合」之後,已經是一個「單一市場」,小國可將服務行銷到歐盟28國的任何區域,所以我們才看到百萬人口的愛沙尼亞,可以發展出通話軟體Skype切入各國。
美國及中國的幅員面積都不小於歐盟,因而大量的「獨角獸」企業出現在這些區域,甚至可以在已經整合為一的東南亞國協(ASEAN)快速興起。但這類的企業卻難以在台灣出現,就是因為台灣的市場太小,沒有企業敢進行大額服務投資就算發展出相關技術,也要到更大市場去投資,以降低風險,特別是沒有文化及語言差異的中國大陸
過去馬政府時期和對岸簽署了一系列協議,加上本來要生效的「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就是為了要突破這種市場不足的限制。但在太陽花學運之後,特別是現今蔡政府不承認「九二共識」,將大陸市場納為腹地的策略已如夢幻一場,僅是停辦「台灣名品展」,一年就損失新台幣600億元商機。然而,依照市場研究機構eMarketer統計,去年全球零售商業的成長率為6.3%,且2015~2020年間還是會有5%~6%年均成長率,這和國內前兩年負成長、去年只成長2%比較,可說是大異其趣。因此,如何將國內的餅做得更大,同時發展境外市場,是國內企業必須突破的課題
台灣服務業平均規模太小,難以獨立從事創新或行銷,因此以團體戰方式,快速打出名號來集客並擴大商機,是個有效的突圍模式。這有賴於強化商圈、公協會的力量,結合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各種資源挹注,以及企業本身的正確認知。
同樣地,在境外市場方面,特別是文化與語言差異大的市場,透過政府經貿機構協助,由大企業帶領小企業去打團體戰,還是一種比較容易成功的模式。例如印度,即便經濟被看好且未來將是中國的勁敵,但六十多年來我國對印度投資還不到100件。政府和企業應該更加努力合作、全力推動,以挽救惡化的商機。







聯合報黑白集/錯很大,還要硬上路


2018-06-29 23:47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軍改退休俸處分書與試算表錯誤百出,高市岡山勵志新城女保全員說,她一封封核對通知函,五百多封只有一封是對的。 記者林保光/攝影


國防部寄出軍人年改通知書,卻發生種種不可思議的錯誤,有些是姓名地址對不上,有些是軍階職級錯誤,許多人因而拒收。連遞送這些文件的郵差也叫苦連天,說這麼高的錯誤率,讓他們「送到懷疑人生」。
軍人年改近日才完成三讀,國防部短短幾天就要完成幾萬份通知書的試算和寄達,要不出錯也難。重點在,年金不僅關係當事人權益,更關係他們日後的生活,政府竟然能連地址、姓名、軍階全錯,錯到送不到當事人手上。這樣的施政品質,如何讓人心服?
出了這麼大亂子,行政院似乎毫不在意,副發言人丁允恭宣稱軍人年改仍會在七一上路。言下之意,七月一日是民進黨收割年金改革勝利成功的大日子,軍人年改必須和公教同步上路,一天都不得耽誤。這麼大的官威,只顧遂行自己的意志,不顧民眾的權益受侵害,何其冷血!
稍早寄送的公教人員年金處分書,並未發生類似疏誤,因為各單位都戰戰兢兢地執行核對,唯恐影響當事人權益。而軍人年改卻是被民進黨多拖了十個月,直到近日才倉促拍板,國防部作業當然變得很緊迫。
進一步說,年金通知書和法院判決書一樣,具有嚴肅的法律意義,所以才採雙掛號寄送。如果當事人迄今不知自己未來月俸多少,政府卻要採計錯誤的資料,強行上路推動,這樣難道沒有違法掠奪人民財產之嫌?
一場年改,懷疑自己人生的,何止郵差。






聯合報社論╱假改革真掠奪:看年改和財團法人法


2018-06-29 23:46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財團法人法三讀通過,宗教團體最後被排除在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立法院在爭議中完成了《財團法人法》的立法。法務部宣稱,這部新法「開創了法人法制化」的新紀元;事實上,這部法也開創了政府「掠奪私產」以及為選票考量而雙重標準立法的新紀元。
民進黨政府為急於讓《財團法人法》盡速過關,提出的理由是:「亞太防制洗錢組織」將在今年十一月對台灣的透明化展開新一輪評鑑,因此有必要將各種有洗錢疑慮的財團法人納管。這個理由如果成立,那麼多年來處於「三不管地帶」的宗教團體,當然也必須納入其中。行政院的草案雖將宗教團體納入該法,但各種壓力隨之而來,民進黨立院黨團最後仍將宗教團體從財團法人法中排除,並宣稱要另立《宗教團體法》來管理
試問,如果防制洗錢是修法的重要理由,民進黨政府能如此輕易排除宗教團體納管嗎?至此,答案即很清楚:所謂防制洗錢,只是一個幌子,真正的目的在於政治的巧取豪奪
扁政府時代,民進黨即覬覦各種財團法人的掌控權,意欲收歸國有,其中包括由政府捐助事後轉為民間的財團法人,以及「接收日產」後成立的財團法人。除了對這些財團的龐大資產感到興趣,更大的誘因,是可擁有更多職位供分配及酬庸。民進黨並認為,這些團體多為國民黨所控制,一旦收回,將可有效削弱國民黨的社會影響力
因此,這次《財團法人法》的立法,除了把一般財團法人納管,更夾帶了「政府捐贈成立的財團法人,官股比率遭稀釋,政府可以現值買回原官股比率」的意圖,以及「接收自日產成立的財團法人,推定為國有」的條文。未來這兩類的財團法人,無論歷經什麼時代變遷和現實環境因素,只要政府想要插手,都可以「收歸國有」。
民進黨高舉改革和正義大旗,宣稱這項立法是為了防止「公產變私產」。看似言之成理,但其實不然。所謂「政府捐贈比率遭稀釋」,其實已涉及私人財產的保護問題;再說,觀察政府列管的財團法人,也有多個「民間捐贈成立,但持股遭政府稀釋」的案例。若民進黨的立法理由成立,民間人士是否也可據此「照價買回」,恢復自己原來的持股?
在接收日產部分,當年抗日勝利後日人離台,攜回日本的財物有嚴格限制,因此確實有不少日產流落民間;有些成立了財團法人,更多則變成私人持有。如果「日產回歸國有」如此正義凜然,執政黨是否應全面清查日產流入私人手中的情況,進一步追回?然而,這些完整的考量均未出現在民進黨主導的《財團法人法》中,更可笑的是,《宗教團體法》幾乎可確定將因選票考量,被民進黨政府束之高閣。這些,均坐實財團法人法的目的是「假改革,真掠奪」,完全為了一己之私。
這樣的例子,在民進黨政府上台後比比皆是,年金改革就是最明顯的例子。蔡英文總統一上台,就宣示推動年改,以便讓各種年金制度「永續經營」。如今軍公教年改已經完成立法,但財務問題更嚴重的勞保、國保改革,卻絲毫不見下文。原因是,軍公教非民進黨基本盤,所以其權益「可割可棄」;勞保、國保可能引發基本盤反彈,所以裹足不前。民進黨選擇性的改革,不過是犧牲軍公教,成就自己虛假的改革美名罷了。
再以《空汙法》為例,法中訂有「抵換機制」,工廠排廢若不符合總量管制標準,可藉由收購老舊汽機車減少的排放量抵換。但環保署竟稱,這項規定僅適用高屏地區。一項法令,竟可針對特定地區設置例外規定,這不是偏見與私心是什麼?
民進黨把公平正義喊得震天價響,其作為卻禁不起檢驗,到頭來,人們卻發現它只是假改革之名、行掠奪之實。從年改到財團法人立法,已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