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28364/web/
.聯合報社論/民進黨只剩下「台灣空話」了嗎?
.聯合報黑白集/李登輝為誰作見證?
.經濟日報社論/抑制油價 三巨頭定調
經濟日報社論/抑制油價 三巨頭定調
2018-06-26 01:29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油國組織與夥伴國(OPEC+)部長會議上周末在一團混亂中結束,會後公報內容語焉不詳,增產多少會員國各說各話,打的根本是一場迷糊仗,國際油價也先漲後回。但深入觀察,不難發現美、俄、沙三大石油強權目前都不願見到油價大漲,預料今年內油價將是「上有鍋蓋、下有鐵板」的區間走勢。
OPEC在會後公報中,唯一提到產量的內容是「2018年5月減產遵守率達到152%,因此會議決定從7月1日起將全力使OPEC的遵守率降到100%」。雖未提到「增產」二字,但這項主張卻成為「增加產量」的依據;雖也未提到數字,但每天100萬桶已是「名義上」的共識。
問題在於這100萬桶是否照比率分配給各國?有能力增產的國家可否彌補其他國家產量缺口?相關細節都隻字未提,任由各國自行解釋。國際協議通常是「魔鬼存在細節中」,但沒有細節的協議更是群魔亂舞。
既然公報內容空洞,各國便自行解釋。伊朗、委內瑞拉等無力增產的國家,主張任何會員國不能代替其他國家增產的市占率,於是市場估計每天供給量只會增加70萬桶,低於預估,因而使22日國際油價因為「增產量不及預期」而大漲。
沙烏地阿拉伯見到油價不跌反漲,能源部長法利赫立即強調增產量「總共是100萬桶」,有閒置產能的國家可以多增產,單單是沙國就將增產25-40萬桶;俄羅斯能源部長洛瓦克也表示,「實際增產量將非常接近100萬桶」,大公國、奈及利亞也提出類似保證,強調市場需要多少就供給多少。沙、俄等
國這一表態,25日油價又告回跌。
國這一表態,25日油價又告回跌。
其實OPEC+這次能夠增產抑價,深受俄羅斯總統普亭、沙烏地阿拉伯王儲賓沙爾曼及美國總統川普這三位政治強人的影響。由於美國即將在11月舉行國會期中選舉,川普在政治上絕不願看到國內汽油每加侖衝到3美元,因此他4月時就推文表示油價被「人為地大幅拉高」,這只是初步警告。現在OPEC+雖同意增產,但如果油價走勢不能讓川普滿意,他還可以威脅美國將動用戰略庫存,這也不是川普首創的先例。
沙國王儲賓沙爾曼必須顧到川普的意向。美國退出與伊朗簽訂的「核子協定」,使沙國大受鼓舞,自當對川普投桃報李,而且對中國、印度等亞洲大客戶的意向也不能置之不理,因此必須設法將短期油價封頂。從沙國對油價變動的反應,顯然不希望未來幾個月內油價超過每桶75美元;摩根大通估計,沙國最理想的油價目標是略低於每桶70美元。
俄羅斯比沙國更傾向增產,因為俄羅斯各大石油公司之前已經為提高石油產量投入鉅資;普亭之前也曾表示,每桶60美元是公平的價格,因為他與川普一樣關切國內汽油價格上漲引起的民怨。
沙、俄兩國一天的總產量達到2,100萬桶,接近OPEC+的半數,而且都還有增產能力。沙國得到俄羅斯背書,能輕易壓倒伊朗與委內瑞拉反對增產的聲音。
俄羅斯也希望透過與沙國的石油合作,對中東事務擁有更大影響力。已經有報導指出沙、俄正考慮組成「超級OPEC」,邀請24個夥伴國一齊加入;不僅現在聯手增產,長期間更將使俄羅斯成為掌控全球原油供給的要角。
既然川普、普亭與賓沙爾曼「三巨頭」都反對油價過高,主張擴大增產,預料短期內油價已不易再衝高。但油價大跌也很難,因為全球經濟成長仍使石油需求穩健增加,石油投資與閒置產能不足也使供給難以激增;夏天既是需求旺季,也是墨西哥灣的颶風季節,都對短期油價提供支撐。中東地緣衝突,委內瑞拉政經瀕臨崩潰,利比亞政局動盪,奈及利亞產油區種族衝突,及巴西與墨西哥的總統選舉,都是影響石油供給的「外卡」。因此展望今年內國際油價,80美元雖是明顯的壓力區,但70美元的支撐力道也絕不容輕忽。
聯合報黑白集/牴觸「個人道德」的政府
2018-06-27 00:00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美國白宮發言人桑德斯22日被維吉尼亞州雷辛頓市的紅母雞餐廳(Red Hen)趕出來,理由是她效勞的人是美國總統川普。 (美聯社)
美國白宮發言人、高級顧問、國土安全部長……,這些人看似位高權重,最近卻連續遭遇難堪的經驗:出外用餐受到辱罵、排斥,甚至吃了閉門羹。川普多項政策打壓美國自由平等風氣,又在國際間到處煽風點火;屬下官員被人民指責「為不人道的政府效力」,連區區餐廳老闆都表示基於「道德原則」不願接待。
民主國家理應尊重選舉規則,老百姓對民選總統也只能「自己造業自己擔」。像川普這樣頻頻引起公憤,實在是因做法太超過,致使官員都成為眾矢之的。再如最近連任成功的土耳其總統厄多安,保住權位卻引起國際輿論負評;緬甸的翁山蘇姬因縱容軍方屠殺,昔日是民主象徵,今則淪為「被連署」應撤銷諾貝爾和平獎項對象。可見,在普世人權價值下,執政者若倒行逆施,終將受到公評,甚至不見容於自家百姓。
台灣民主發展,以表象論,連番政黨輪替,打倒百年威權老店,廿一世紀誕生了三級貧戶總統和女性總統,堪稱成績斐然。但結果如何,百姓冷暖自知。經濟層面,小英自稱現正處於「二十年來最好狀態」,聞者瞠目結舌,無言以對;外交損失多少,法治倒退多少,人民出走多少,程序正義沉淪多少,在在有數據、有證據為憑……。
台灣人仍以位居「民主燈塔」為榮嗎?或越來越對政治現況反感?看現行種種施政,越來越多選民感受到「個人道德原則」被牴觸,寧非國家危機?
聯合報社論/蔡英文如何用同一隻手打臉又擁抱
2018-06-26 23:45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蔡英文總統說,我們共有的價值如法治、言論自由和人權在全球各地受到挑戰,在世界若干地區,民主正被民粹和恐怖主義所侵蝕。 記者陳柏亨/攝影
蔡英文總統接受法新社訪問,呼籲其他國家和台灣聯手防禦中國的擴張主義,保衛民主價值;但她又說,樂與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會面,和他對話。對於她既抗陸又想會習,藍營諷稱是「精神分裂」,這話未免太重。事實上,這項矛盾反映的是蔡英文的天真與任性,也暴露她缺乏調和目標與手段的能力。
廿一世紀都已經過了十八年,蔡英文還在訴求西方國家聯手「圍堵」中國,足見她還停留在「冷戰時期」的思維,缺乏與時俱進的策略。包括她上任以後力倡的「價值同盟」,是抄自十幾年前的扁政府;而陳水扁所標榜的民主、自由、人權三大價值,早就被其個人貪腐所擊潰,蔡英文卻還拾其牙慧。尤其,蔡政府倡議「價值同盟」,主要是在呼應美國總統川普的「反中」戰略;但別忘了,川普正在美國大肆搞民粹驅離難民,又在全球煽風點火恣意破壞貿易及環境秩序,粗暴對待盟國。在這種情況下,要把「圍堵中國」與「民主同盟」畫上等號,恐怕不是很聰明的想法。
對蔡英文而言,她恐怕從未意識到以「價值同盟」來圍堵中國,其實是過時的「冷戰思維」,是行不通的。這不僅是她個人的盲點,也是其政府團隊的共同盲點;兩年來已證明行不通的戰略,竟沒有人敢建議蔡英文作出調整。更糟的是,願意和習近平舉行「蔡習會」這樣的提議,如果算是蔡英文在僵局中企圖向對岸釋出的一點「善意」;那麼,把這個「求和」的訊息夾在「圍堵中國」的訪談中放出來,她又如何可能達到降低兩岸敵意的效果?
如果能準確衡量自己在這個時代、這個形勢下的國家領導人角色,蔡英文比較理想的選擇,應該不是妄想「以小搏大」圍堵,或者一面倒地去「抱美國大腿」,把自己變成川普的棋子,甚或想要效法陳水扁的「草蜢弄雞公」。她最好的選擇,是利用馬英九政府已建立的兩岸和平基礎,深化兩岸人民的善意,爭取大陸民眾對台灣的認同與好感。與此同時,要利用這個兩岸「和」的形勢,去增加台灣在國際的能見度,並藉此悄悄強化和其他國家及地區的外交和經貿。問題在,蔡英文太不習慣「低調」,更不承認馬政府打下的和平基礎對台灣有利,一定要「翻桌」自己重新來過。於是,好好的局勢毀在她手裡,現在就算想要恢復原狀,都找不到路可以回去。
蔡總統一邊惡言打臉中共,一邊又要用同一隻手擁抱「蔡習會」;這從一般民眾的人情義理而言,都是說不通的事,但她卻講得頭頭是道。由此,即可窺見她的天真和任性。第一,在兩岸過招中,她採取的是「台灣中心主義」,對兩岸對峙的主客觀條件缺乏衡量;第二,在內政上,她採取「自我中心主義」,對國家人民遭受的衝擊和傷害視而不見;第三,在現實上,她對自己政策手段與目標的脫節毫無反省,一意孤行。不論這是能力問題,或是性格問題,都難以原諒。
這種決策「手段」與「目標」背道而馳的現象,在蔡政府的施政中,處處可見。主要原因,在於它把眼光放得太高、太遠,甚至到了好說「大話」的地步,卻忘了估量自己有多少條件可以達到那樣宏遠的目標;最後,當然換來腳步踉蹌和結局狼狽。以「前瞻基礎建設計畫」為例,其實既不前瞻、又非基礎、更缺計畫,其結果,就是撒下大把銀子供各地找項目揮霍,債留子孫。以「一例一休」為例,把勞工說成是「心裡最軟的一塊」,但《勞基法》修來改去,卻只是益發惹毛勞工。至於能源政策的左支右絀,則更毋庸再論。
蔡英文對著外媒夸夸其談,其實已掩不住其兩岸政策顛躓困頓的事實。一邊打臉中共,又稱要和對岸握手,這是狂人金正恩也演不出來的戲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