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24日 星期四

經濟日報社論/因應大陸崛起 以知中取代仇中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27138/web/

.聯合報社論/民進黨打開公投的鳥籠,卻又把鳥上銬
.聯合報黑白集/「老大哥」又更老大了
.經濟日報社論/因應大陸崛起 以知中取代仇中






經濟日報社論/因應大陸崛起 以知中取代仇中


2018-05-24 00:04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中國大陸今年第1季的經濟成長率6.8%,大致符合原先的預期。中國大陸近年來為了調整產業結構,不再一味追求高成長,提出所謂新常態成長模式,將經濟成長率目標訂在6.5%到7.0%之間。在2010年大陸經濟成長率創下10.6%高峰後,開始逐年放緩,轉而重視在穩定成長下調整產業結構由追求量的增加轉為質的提高,防弊重於興利,制度創新優於政策優惠,並解決過去經濟高成長下所衍生的問題。
在2012年習近平上任後,更將提升產業水準,改善經濟體質列為優先的政策。例如在2015年中國大陸提出製造2025的總體戰略計畫,範圍幾乎包括所有新興以及先進製造項目。中國希望在十年時間,由製造大國銳變為製造強國,並在2035年可以進一步超越日本及德國
特別是中國大陸對於半導體產業的扶持不遺餘力,各項資金挹注,賦稅減免以及其他優惠措施更是排山倒海而來;許多大型企業也紛紛響應投入,發展半導體幾乎已成為中國大陸的全民運動。半導體是中國目前僅次於原油,為中國第二大進口項目;發展半導體產業目的就是發展自主技術,自給自足而不再仰賴進口。另外中國大陸也祭出各項吸引人才優惠措施,產生可觀的磁吸效應。半導體可說是台灣目前最具優勢的產業,正面臨中國強力威脅的挑戰。
面對中國大陸的興起,各國無不積極因應。一方面針對中國製造2025的重點項目,研擬彼此落差,進一步建構本身產業政策;另一方面也會利用貿易措施抑制中國製造2025項目向外擴張。例如美國最近引用301條款,對中國制裁加徵關稅的項目,即是衝著中國製造2025而來。此制裁措施雖然因為日前美中貿易談判達成協議而不會實施,但未來各國將中國視為主要競爭對手的立場並不會改變
反觀目前政府對於中國大陸的興起,似乎並沒有通盤的策略。在政治上採取與中國持續交火的零和對抗;只是一味的防堵中國,並助長社會仇中心態。而在經濟上則是採取疏離中國,以降低中國大陸的影響力外,甚至還追隨美國腳步亦步亦趨,擴大對中國大陸的貿易限制及投資審查措施。對於中國大陸產業發展重點,不但疏於研究,國內所知相對有限;政府對於中國大陸經濟成長及產業轉型發展也幾乎是視而不見,以為把門關起就可以成功發展5+2產業。
另外,由於近年來國內經濟成長遲緩,薪資停滯不前,不及亞太其他國家,造成人才外流,政府在此方面也是束手無策,也是台灣發展新興產業另一道天塹
政府在對外推動新南向政策也面臨同樣的問題,對於中國大陸在新南向國家所推動的一帶一路措施,以及在當地重要產業布局所知有限,以為把眼睛遮起來就可以開疆闢土。特別是近來政府一再宣揚台灣在新南向國家新增加的一些投資案,以凸顯政策成果;但是台灣在新南向國家的投資早已落後中國及日本、韓國等亞洲國家;台灣如果仍然停留在自己和自己比的窠臼中,只是見樹不見林,很難收到成效。
現階段政府應將台灣重點產業在國際競爭的優劣勢,做一全面性的盤點。對於存有關鍵技術及人才缺口的部分,應該由即將成立的「投資台灣事務所」,進行有系統地研究以利於招商引資;而在人才缺口方面,也應統合國內各機構,拿出具體辦法積極攬才。
除了政策調整有其必要性外;更重要的是政府的思維必須改變;由反中、仇中、排中以及防中的糾葛中,轉為知中。台灣的經濟規模大約為中國大陸的5%,在實力相差懸殊的情況下,惟有多瞭解中國,才能夠掌握彼此產業發展趨勢,有效因應未來中國大陸的影響。







聯合報黑白集/「老大哥」又更老大了


2018-05-23 23:35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高中生赴陸求學蔚為風潮,建中最近竟接到官員「關切」的電話。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執政兩周年,蔡政府的法治精神備受批評,濫權侵權日益嚴重。但政府官員似乎無懼輿論,繼續把髒手伸向民間、伸進校園,擺明了自己就是動物農莊的「老大哥」
最近高中生赴陸求學蔚為風潮,若干知名高中因人數眾多,校長竟接獲官員「關切」電話,連調查局人員都登門拜訪。這姿態就是「行政威嚇」,要用權威使那些校長心生恐懼,阻止他們再推薦學生赴陸求學。問題是,如果台灣的高教總是充斥政治干預,不斷改課綱,任意拔校長,我們的大學還有什麼競爭力能吸引學生?
不僅如此,蔡政府的拔管行動,也進入動員司法工具的新境界,台大校長遴選委員最近紛遭台北地檢署約談。讓人發毛的是,這些遴委並不是接到正式的傳喚通知書,而是接到連來電者是誰都無法確認的「約談電話」;約談地點也不是在北檢,而是在與行政院「洗錢防制辦公室」同址的第五辦公室。也難怪,被約談者形容,這簡直「比白色恐怖還恐怖」。
可議的是,北檢若認定遴選程序有造假、違法或其他疑點,就該依法立案正式發文,豈可讓被約詢者為不知名的原因受到調查;如果程序正當,何以竟讓人以為在「洗錢防制辦公室」偵辦,這豈非擅開刑堂?
更何況,依照法治程序,這些約詢都應該在教育部作成決議前著手。如今罪狀都宣判了,才來補程序;可見,法務部次長蔡碧仲被稱為大黑手,不是沒來由的。







聯合報社論/民進黨打開公投的鳥籠,卻又把鳥上銬


2018-05-23 23:41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半年來民間提出不少公投案,有些被中選會要求補正而無法過關,圖為中選會主委陳英鈐。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去年底立法院三讀通過《公投法》修正案時,民進黨高呼「打破鳥籠,還權於民」,許多民眾也等著迎接「公投元年」的大爆發到來。半年來民間提出的公投案確實數量大增,然而,不少案件竟因中選會刁難而無法過關。包括民眾關注的「反核食」公投、「以核養綠」公投,都遭技術性刁難;對照之下,符合上意的「東京奧運正名」公投迅速過關,「反同婚」提案甚至一口氣過了三個。中選會的把關手法,等於打開鳥籠,又把鳥根據自己的偏好上了銬。
民進黨政府這種雙重標準的作風,其實是在玩弄民意,看不到「還權於民」的精神。所謂「打破鳥籠」,除了下修公投的通過門檻,還包括了廢除「公投審議機制」。但在實際運作中,中選會卻能運用各種理由卡住民眾公投提案,變成了具有實質准駁權的「太上審議機關」。
對於阻擋郝龍斌所提的「反核食」公投,中選會的理由是,公投案具有法律效力,為避免公投案變成「芭樂票」引發爭議,因此要求提案人開公聽會補正。然而,中選會對「反核食」的質疑,幾乎皆存在於「東奧正名」公投案中;何以後者快速過關,前者卻得補正說明?以奧運名稱而論,我國目前參與國際賽事使用的「中華台北」,是由中華奧會和國際奧會於一九八一年簽署的《洛桑協議》而來,有效保障了我選手的國際參與;一旦公投案通過,未來改名仍要經國際奧會同意,難道中選會不擔心會變「芭樂票」?何況,提案人已聲明此案並非「諮詢性公投」,其強制力對中華奧會和選手可能造成的困境,恐高過反核食案。
進一步看,「東奧正名」更涉及憲法層次的國號問題,中選會也明顯持雙重標準。最明顯的例子是,中選會宣稱「確認婚姻關係」公投案與大法官七四八號釋憲案扞格,要求提案者「補正」理由;但對「東奧正名」的違憲爭議,中選會卻輕易放過。事實上,「公投審議委員會」廢除後,中選會理應僅能對公投提案在程序不完備時要求補正;中選會卻將其權力發揮到最大,幾使自己變成了准駁機關。
中選會主委陳英鈐曾說,中選會對公投案唯一的考量,就是「不能違憲」。然而,認定公投案是否違憲,難道是中選會的職權?中選會不斷以要求「補正」為由對公投案進行行政干擾,至少能達到兩個效果:第一,是拖延公投成案的時程,導致公投案趕不上與選舉合併舉行,等於即阻斷了它過關的機會。第二,中選會利用其職權「宣告」公投案的正當或不正當,也會對公投本身產生強烈的左右效果。
平心而論,比起過去舉行過的全國性公投,目前討論中或成案的公投提案不僅數量大幅增加,內容也更為多元。我國在二○○四、○八年舉行過六次公投,全都是政黨為求勝選而發動的「公投綁大選」,結果六個公投案全遭否決,寫下羞辱的一頁。而近半年來的公投案則更顯多元,擴及勞工、婚姻平權、能源、司改、轉型正義等不同面向,無論最後通過與否,其討論過程即具有相當意義。
問題在,當中選會自居「太上審議委員會」,動輒技術性干擾,將使公投案變得比鳥籠時代有更多行政障礙或其他拘束,那跟未曾解放沒有兩樣。尤其,公投門檻降低後,公投案需約廿八萬人連署才能成立,這對政黨而言相形容易,但對一般民眾或民間社團則難度極高。如此一來,公投終將淪為政黨的另一項武器,卻失去了公投作為「直接民權」以補代議政治之不足的意義
《公投法》修法後,表面上「鳥籠」是被打開了;但實質上,民間提案的權利卻像是被套上新的手銬,鳥兒的活動空間仍受嚴重限縮如此,「還權於民」終究只是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