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24日 星期四

聯合筆記/北市長選舉 民進黨滿盤皆錯

.「新5缺」不解決 台灣永遠輸韓國
.會考考健保…提高掛號費 可減醫療浪費?
.聯合筆記/北市長選舉 民進黨滿盤皆錯
.反智的教育政策 看不到全球戰場
.台大遴委、高中校長…綠色恐怖正蔓延
.政府醒醒吧…台生找機會 登陸擋不住
.原住民專班缺師資 合聘是解方
.基隆蓋輕軌 先射箭再畫靶
.改「華僑」為「僑民」 影響國家認同?







聯合筆記/北市長選舉 民進黨滿盤皆錯


2018-05-24 00:38 聯合報  林修全
獨派團體要求民進黨一定要自提台北市長人選。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民進黨對台北市長的布局,步步錯,最後將導致滿盤皆輸,不僅可能讓首都變色,也勢必衝擊到蔡英文總統的連任之路。
民進黨第一步下錯,是四年前決定不提名,禮讓柯文哲參選。當時,民進黨算計過頭,目標只想要國民黨失去首都執政權,因此,寧可犧牲政黨主體性,展開一場綠白合作,雖然最後柯文哲成功選上台北市長,這一步棋初期看似正確,但時間一拉長,卻證明一開始就下錯了。
因為當時的爭議,如今全部重演一遍,完全沒有減少,民進黨也平白無故浪費四年時間,因為民進黨照樣找不到合適的台北市長參選人
其次,柯文哲入主北市府後,羽翼漸豐,甚至以首都市長之姿,對中央政府的政策方向,提出諸多批評與責難;尤其是兩岸關係的發言,更不符合民進黨政府的期待,一位原本民進黨力挺的人士,屢次發言的內容,白白給外界見縫插針的機會。
第三,從去年中到今年四月底,民進黨一直讓外界與柯文哲陣營,出現錯誤的期待與解讀,認為民進黨將與四年前一樣,繼續禮讓柯文哲,結果卻是造成更多傷害。
畢竟,這段期間裡,民進黨和綠營內部就像壓力鍋,有意爭取民進黨提名的人,不斷砲口朝內,批評民進黨缺乏擔當,不敢自己提人參選;另方面,深綠支持者更持續向民進黨嗆聲,揚言退黨,以阻止民進黨再度禮讓柯文哲,整個泛綠陣營為合作與否爭論不休。
如今,民進黨決定自行推出台北市長參選人,更是一連串錯誤之後的錯誤決定。不僅民進黨向深綠團體低頭,讓許多人瞧不起,且與原本具有合作默契的柯文哲撕破臉,使民進黨未來也多了一個敵人、少了一個朋友
再從台北市長選舉民調分析,民進黨有意參選的前副總統呂秀蓮、立委姚文智,支持度都遠遠落後柯文哲、國民黨台北市參選人丁守中一大截,即便民進黨推出黨內最看好的行政院長賴清德披掛上陣,一樣不敵;最慘的是,不論民進黨派誰參選,丁守中可望在綠白分手後、坐享漁翁之利。
總的來說,只要下一屆台北市長,變成國民黨執政,就意味著民進黨戰略錯誤,甚至證明過去四年更是錯得離譜





「新5缺」不解決 台灣永遠輸韓國


2018-05-24 00:38 聯合報  李家同/清華大學榮譽教授(新竹市)
三星手機因有自己的中央應用晶片,又有精良的記憶體IC,因而超越台灣手機。 (中新社)

最近我看到一篇大陸的文章,詳細介紹半導體工業的發展,內容偏向記憶體工業。說實話,任何我們台灣的人看了這篇文章都會很難過,他們根本沒有提大陸,從頭到尾都是講台灣的半導體工業發展,並且偏重於記憶體工業,也可以說就是介紹台灣DRAM工業如何被韓國打敗的故事。
關於台灣的DRAM工技術,我們工研院及世界先進的技術水準曾經和韓國的現代集團(也就是後來的SK海力士)一樣,當然還比不上當時的日本龍頭NEC、美國IBM和德國西門子,但是也已經有了可用的品質,功能也符合國際標準,如果當年政府和民間繼續支持DRAM的研究與投資,我們現在絕對可和三星、SK海力士和美光有得拚,可是我們沒有做大力而長遠的投資於自有技術,而貪近利與方便,只向外國買技術(美其名為技術合作)作生產,想賺投機財。現在只好眼看韓國的三星和SK海力士遠遠超過我們。
這篇文章的結論只有兩點:一、任何工業都要注意基礎技術,不能只靠代代由外國引進的技術。二、台灣當年若有大格局的眼光與有決心自立的投入,現在一定不亞於韓國。
我曾和一些當年做DRAM研究的工程師聊過,他們認為政府首先應該懂得哪些工業技術是值得重視的。韓國的記憶體有很高的成就,他們的整體IC產業基礎也就較厲害,難怪三星手機因有自己的中央應用晶片,又有最精良的記憶體IC而遠遠超過我們。韓國在電池也下了苦功,這又使我們的工業吃了大虧。政府要有冷靜而智慧的技術官員,善用有限資源做正確投資。
但是,整個國家在文化上也要有好的想法與意志力。我曾說我們國家有新的五缺:缺野心、缺信心、缺耐心、缺專心、缺決心韓國人是相當有野心的民族,我們非常缺少這種野心與決心。政府似乎對於如何打敗韓國的核心技術毫無興趣,也談不上什麼策略和耐心。有些技術的發展是需要長時間的,我國的民間企業不夠大,如果沒有政府的帶動與投資,是很難有突破的。
希望政府知道,我們有很多工程師熱中於儀器的發展,他們尤其希望能夠發展高級半導體的儀器,可是政府的政策並沒有全力支持他們,使他們有志難伸。我曾和一些美國半導體儀器廠商的高級負責人聊過,他們知道韓國正全力發展半導體儀器,雖然目前仍然落後於先進國家,可是那些高級負責人仍然非常緊張,他們知道韓國最後會有很好的成就。重點是,他們的政府和企業不輕易放棄研發,他們有野心、信心、耐心、專心、決心。
韓國和大陸正全力提高工業水準,他們也有好的策略、決心和耐心。如果我們依然是新五缺,終究很難和韓國及大陸相比。





會考考健保…提高掛號費 可減醫療浪費


2018-05-24 00:38 聯合報  張睿詒、游宗憲
會考社會科考題認為,提高大醫院掛號費來因應醫療浪費。 圖/張睿詒、游宗憲國中會考試題擷圖


國中會考結束,許多考生與家長才鬆了一口氣,然而卻留下一些仍值得探索的問題。社會科考題將全民健保議題納入,增強社會對健保認識,值得肯定,但歡欣之餘卻又有些許來自對解答正確性的不安,因為將會影響考生分數甚至最終錄取結果。
台灣自施行全民健保以來,病人就醫時面臨的即不再是總醫療費用或醫療市場價格多少,而是掛號費與部分負擔等自掏腰包金額。廣義而言,掛號費應該是醫療費用的一部分,但根據衛福部定義,掛號費並不屬醫療法所稱之醫療費用,係屬醫療機構行政管理費用,宜由醫療機構按其行政成本,依衛生福利部公告之「醫療機構收取掛號費之參考範圍」收取(門診○—一五○元、急診○—三百元),若超過該參考範圍,應專案報請主管機關備查。所以第六十題解決大醫院看診壅塞之原先正確解答(C)提高各大醫院門診掛號費用應是不對的,因為掛號費是屬醫院的自行裁量
醫療院所真的會以掛號費作調節機制「以價制量」嗎?我們觀察到並非如此。依健保署資料,近年大型醫療院所的平均掛號費不升反降,反而是例如在台北市的診所調升掛號費。若依會考給予正解之邏輯,這些診所即意欲以調漲掛號費減少服務量,但此一推論恐又與原題目鼓勵民眾小感冒先到住家附近小型診所就醫相悖離。
倘若政府採取增加大醫院部分負擔的政策呢?Hurley & Johnson提出在實施部分負擔制度時,會因實施的市場不同而有不同效果。若在醫療市場實施使用者付費,即病患使用愈多醫師看診服務需付愈多費用時,病患會降低對醫療照護的需求。如此看來的確會影響病患的就醫行為。但該研究也指出,部分負擔的效果會受到醫師供給面的影響。因為病患減少會影響到醫師所得,則醫師就會誘使病患多看診,而抵銷部分負擔制度的效果。健保署委託研究也發現,大多數受訪民眾對醫療資源的使用,並不會因加收部分負擔而減少。此外,過高的部分負擔,可能會使弱勢族群無法獲得必要的醫療服務,損及全民健保強調之社會互助精神。
那麼,究竟如何不損及弱勢就醫與社會互助、又能改變民眾的就醫行為呢?民眾會不論病症輕重皆至大醫院就醫,是因為對大醫院的醫療品質較為滿意因此改善醫院級別間的品質落差,將會是影響民眾就醫行為的較佳策略,而非運用財務上的誘因。政府應致力提升民眾在就醫時體會與觀察到的品質;這部分的提升一般有以診療品質、藥品品質、檢驗品質,甚至報告卡、回覆就醫經驗等。
本次國中會考題目中以提高各大醫院門診掛號費來因應醫療資源浪費的答案,有明顯爭議。
(張睿詒為台大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教授、游宗憲為台北護理健康大學健康事業管理學系助理教授)






改「華僑」為「僑民」 影響國家認同?


2018-05-23 17:15 聯合新聞網  李政男/東亞研究


兩岸負責海外僑民服務的台灣僑委會中共國僑辦不約而同分別在三月修訂內部章程及進行組織整併。其中僑委會依海外僑胞反映並據憲法精神,將「華僑」改為「僑民」,引起藍綠政黨立委關注,藍委擔心混淆僑胞對國家認同,少數海外僑團質疑政治操作,製造族群對立;而中共為整合「海外工作」將國僑辦併入統戰部,所稱海外6,000萬僑胞及親共媒體,未見任何抗議或負面報導。
認同基本上是一種不同群體在歷史、文化、血緣、地理、社會及心理上的融合。兩岸自1895年迄今120多年來隔海分治,早年遷台或再移居海外族群,都將台灣視為家園及忠誠對象。僅管對地理上的中國仍充滿許多歷史情結及傳統文化的認同,但隨著台灣本土意識的覺醒及文化的擴展,台灣在政治制度、價值信仰、思考模式都與中國大陸有截然的不同;台灣不僅制度與文化在改變,語言(living language)及文字也隨著時空的變化不斷在調整與演化。
台灣是一個民主、自由、多元、融合的國家。任何政黨執政都必須以民意為依歸,並應以最大的包容傾聽各方意見;前總統馬英九也曾一度因政府組織改造要將僑委會「整併」於外交部,海外傳統僑社及部分新僑團體雖有表達反對與抗議,卻沒有人會質疑是「政治操作」或「製造族群對立」,甚至「會影響國家認同」。此次僑委會修訂內部章程文字,引發海內外高度關注,甚至透過媒體不假辭色連篇大肆抨擊,相對僑委會「打不還手、罵不還口」態度,除顯現「官不聊生」之外,更顯得台灣民主制度的成熟與可貴。
台灣與中國最大的不同就在於兩岸雖擁有部分共同傳統文化,卻沒有共同的現代文明。僑委會委員長吳新興可以展現「民主風範」坦誠面對國會議員質詢,並以「國家風度」坦然回應僑團質疑;但中國僑民及海外親共媒體卻礙於中共專制政權「自我審查機制」而禁若寒蟬,中共國僑辦主任自然無需對外說明與解釋,更不會有「人民代表」出來質疑此舉會「影響國家認同」。
海外僑民對藍綠政黨而言,都絕對是台灣政府的資產。不管名稱叫做「僑民」或「華僑」,台灣永遠是僑胞的故鄉,僑民的重要性就如同吳新興所言:是臺灣灑落在全世界的珍珠,除了照亮僑居地之外,也是延伸臺灣在國際社會的光芒。





反智的教育政策 看不到全球戰場


2018-05-24 00:38 聯合報  郭瓊瑩/文化大學景觀系主任(台北市)
文化大學曾設立「大陸生暑期專班課程」,吸引近1100名陸生來台。 圖/文化大學提供

再兩周各大學就將陸續舉辦畢業典禮了,這期間因台大校長遴選事宜,教育行政階層突然間有一陣擾動。但等同於行政體系中之事務官—各系所主管對教學研究服務之職責卻不能因故停擺。
在課堂中曾問同學,現任教育部長是誰?居然沒有一位同學答得出來。一方面,可能因九○後的學生根本不關心Who is Who?另一方面,亦深刻反思,知道「誰」是教育部長有用嗎?還是知道國家有「哪些」特殊拔尖或吸引人的教育政策,更會令人關心與鼓舞?
歷年來之教學經驗讓筆者漸漸感知社會氛圍之變化,其質變並非全然是政治影響,包括了社會、經濟等很多層面之交錯衝擊,然深究之,政治確實影響了社會經濟面之變遷與擾動
儘管我們的教學熱忱未變,但近期詭譎的國際政治情勢更令人捉摸不定。「大人」們雖心緒不定,也同時埋怨「小孩」們之不懂事、漠不關心國家大事。但事實又非全然如此,這些近廿歲的「小孩」們很清楚世界的另一頭有什麼事務、新產品、新發現(或許未盡與學術相關),但他們似乎反應靈敏,亦不認為和陸生交流有何不妥。
我們推動了首批閩台合作之教學計畫,今年正要邁入第十年,每年五月跨海口試答辯,並參與同學們的畢業展。身為指導教授,我們確實感觸良多,發現兩岸學生之氣質、興趣、關注點愈來愈近。但似乎又察覺兩者對世局變化之敏銳度與對生涯規劃之積極度,有相當明顯之差異。這相對凸顯了兩岸學生因時空、政治、社會與價值氛圍之差異化,而形塑了其人格特質及處事應對態度之差異性。
但帶著同學們到墾丁、綠島、馬祖、合歡山……大自然懷抱中體驗學習的過程中,則那一絲「差異」又化為烏有了。我們看到他們對生態、對藝術、對文化基本上是有共同語言與價值認知的;也因此即便只有一學年,陸生在台灣學習吸收之效能是超音速的,因為他們知道自己在民主社會體制中學習之取向是有大躍進的。本地學生亦樂於推薦台灣最美之山川地景、文化藝術與之分享交流。而儘管「共創」時間有限,各自畢業後,卻也得以藉由專業網絡而相互砥礪合作。
我們媒介了優秀同學進入大陸知名國際設計公司實習工作,其主管誇說同學們之表現絕不輸北大清華同濟等明星學校;追根究柢,吾人深知競爭力不在表層的成績,而繫乎學習過程中承傳師父之全方位學習與相關專業網絡之拓展與鏈結。
今日政府憂心台生赴陸就學,但反過來看陸生來台之經驗加值,確為明證。重點在學生必須在逆境中找到自我定位與宏觀社會價值。就廣義華人而言,吾人如何得以出類拔萃甚而引領先鋒?其實,未來的戰場是全球化的。



台大遴委、高中校長…綠色恐怖正蔓延


2018-05-24 00:38 聯合報  段心儀/中華語文教育促進協會理事長(台北市)
法務部次長蔡碧仲(右)。 記者高彬原/攝影
漫畫


馬丁牧師二戰時被希特勒下令送進集中營戰後,他在波士頓的紀念碑上刻了這樣一段話:起初他們追殺共產主義者,我不是共產主義者,我不說話;接著他們追殺猶太人,我不是猶太人,我不說話;後來他們追殺工會成員,我不是工會成員,我不說話;他們追殺天主教徒,我不是天主教徒,我還是不說話;最後,他們奔向我來,沒有人站起來為我說話。
這種危機感在台灣越來越濃烈,即使在相對遲鈍的教育界。
能從年輕安於一個職稱到老的「老師」,大多只求安身立命,外界風雨一概不理。「我又不搞政治,又不做生意,規規矩矩教書比較重要。退休有退休金,清茶淡飯總能度日。」但是,某一天突然發現,不知何時被稱「米蟲」,國家負債破產,都是他們的錯。一盤算,退休金從此釘死,不再跟著通貨膨脹調整,老景淒涼可能就在眼前。才知要訴願訴訟釋憲,才知你不搞政治,政治搞死你。
卡管事件沸沸揚揚,從教育部到各部會聯手起底,一位台大朋友說:「管中閔到大陸演講兼課算啥,我們誰也不比他少。他違法,大家都跑不掉,鬧不下去啦!」一眨眼,已是三個多月的紛紛擾擾。朋友又說:「還好我不選校長,最多當個委員什麼的,找不到我頭上。」這兩天,台大校長遴選委員陸續遭北檢約談,看來當個委員也不安全。
我和幾位校長聊天,談到管案對中學校長有無影響?有人輕鬆以對:「那是大學的事啦,教授才有這些麻煩,跟我們無關。」言猶在耳,就發生武陵建中校長替學生寫推薦函,被教育部和調查局關切的事。嗯,據我所知,可沒哪一位高中校長少寫了推薦函。
教育界從校長到老師,心中都有點惶惶然,覺得已頗難「安身立命」。但政府卻是鬥志高昂,而且明擺著「吳茂昆違法,不代表管中閔同樣可以違法」,藍綠不同兩樣情,你又奈我何。同理可推,武陵、建中校長若綠意盎然,調查局大概就不會上門了,是嗎?這是政府在帶風向嗎?這樣的台灣還有民主法治嗎?
多少人正在想:「我不是國民黨,我不是校長,我不是委員…我可以不說話。但當他們奔向我時,我不會悔不當初?」這種氛圍正在擴大。





基隆蓋輕軌 先射箭再畫靶


2018-05-24 00:38 聯合報  馮駿松/開南大學軌道運輸兼任助理教授(新北市)
基隆市長林右昌。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在沒有可行性評估分析研究報告核可情形下,天外飛來一筆八十一點三四億元的基隆輕軌,原規劃九成使用台鐵第三軌從基隆火車站到台北南港展覽館,路線長十九公里,號稱「國際郵輪母港線」,預計二○二二年通車。
基隆輕軌最初規劃包含南港展覽館引道及地面車站廿七點二億元、Tram-Train車輛十列共十五億元、維修基地設置十六億元、七堵站人工平台十九點八四億元、七堵至八堵間橫渡線調整三點三億元。可行性評估分析研究報告出爐後,建議採全線雙軌化方案,增加七點零八億元;效益方面,每小時單向可發十至十二班車,最高增加尖峰時段台北往返花東運能五成,通車時程須延後三至四年。
全線雙軌化方案中,要將已完成的七堵至八堵間橫渡線經費去除,購車經費因初期須購買十一至十三列Tram-Train車輛,經費增一點五億元;另要花二億元購買台鐵七堵調車場空間作為維修基地;南港展覽館引道及地面車站,加全線雙軌化股道及月台增設經費六十六點四二億元,總經費增加至八十八點四二億元。因台北市政府要求路線須延伸至南港車站,若要透過平面道路再延伸至南港車站,經費需再增加四億元;若要地下化經費需再增加八十三億元,總經費將達一七一點八四億元,足足是原經費的兩倍餘
一般重大建設均有嚴謹的規劃程序,但是前瞻計畫的軌道建設似都不必遵守,先估出預算經費,再做可行性評估,連路線終點都還在爭議階段,豈不是「先射箭再畫靶」?





政府醒醒吧…台生找機會 登陸擋不住


2018-05-24 00:38 聯合報  盧宸緯/國政基金會研究人員(台北市)
建中最近接到中央部會電話,詢問學生登陸就讀狀況。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近年來,赴陸就讀台生逐年成長,根據中國大陸統計,自二○一五年至今,每年都有超過萬名的台生赴陸就學,而在去年人數已達一萬一千多人,創歷史新高。驅動台生赴陸就讀的主因,即是「機會」:尋求更好更廣的生涯發展,及與世界舞台連結的機會。然而,在這股受「機會」驅動的登陸風潮下,政府不思具體有效的改革對策,卻依舊以泛政治化、精神勝利法及綠色恐怖來詮釋與因應。
首先,在泛政治化方面,如陸委會以意識形態提醒台生評估赴陸的「風險」。此舉不僅將全球化下普遍的人才移動現象,染上政治色彩,亦可嗅出些許「恐嚇」意味。
其次,在精神勝利法方面,報載高教司長認為台生出走潮僅是短暫、表象的,不見得有長期發展,並提醒家長應先想清楚,還表示「大陸有像台灣那麼開放民主的胸襟嗎?」殊不知,台生赴陸,為的是台灣缺乏「機會」,此與所謂「開放民主胸襟」何關?更何況,從近期台大校長遴選事件,到文化部要求出版陸方授權書籍需送審並經許可、違者行政處分等政策,實看不出台灣的開放民主胸襟何在?
第三,在綠色恐怖方面,傳出教育部國教署「了解」狀況,調查局、監督行政部門機構對部分高中「關切」赴陸求學人數暴增原因。對於人才出走,政府該檢討的是自身政策缺失與不足之處,怎會是由犯罪偵察與監察單位出面調查校方?此一將校方視為人才出走的「源頭」,加以防堵的作法與警示意味,不僅凸顯政府對當前人才出走危機的束手無策,也是繼台大校長遴選事件後,「綠色恐怖」入侵校園又一樁。
人才往更好、更廣機會方向流動,乃是世界趨勢。政府該盡快針對當前台灣高教、產業、整體社會發展進行有效變革,提高留才、攬才的吸引力,而非僅著眼於短期數字美化的表面政策。否則,輸的只有台灣自己,葬送的是人民的未來




原住民專班缺師資 合聘是解方


2018-05-24 00:38 聯合報  尤天鳴/大學教師(彰縣大村)
政府鼓勵大專院校獨立招生開設原住民專班。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報載有大學原住民專班教師指出,專任師資嚴重缺乏,學生受教權受損,建議教育部以專案計畫提供教師員額;筆者以為,現階段可與相關研究單位合聘師資,扭轉師資缺乏困境。
以專案計畫方式提供大學原民專班教師員額,有其不穩定性,一旦計畫終止或經費有所變動,原先以專案計畫進用之教師,依然有被解聘之風險。從大學原民專班之穩定經營發展來看,這樣的專案計畫聘用之師資,反而會造成大學原民專班在經營發展上的危機與不確定性。
國內各大學院校系所已有與相關研究單位合聘師資之前例可循,如中研院民族所研究員,亦為各大專院校人類學相關系所之合聘教師,教師透過研究之成果,在課堂上以專業知識帶領學生學習,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我國原住民族相關研究領域機構,不算少數,如中研院民族所,國教院的原民教育研究中心,即將成立的國立原住民族博物館等等,依照該機構之組織編制,可聘用相關研究人員,亦是未來可提供原住民專班穩定且優秀師資之來源。
綜上,建議教育部應規劃,採取合聘師資方式,填補大學原民專班教師之缺額,此舉不但擴大原住民族高等教育之研究領域,更可有效提升原民專班整體學生之受教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