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26日 星期四

經濟日報社論/全球化話語權 為何美中針鋒相對?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26079/web/

.聯合報社論/民進黨正變成它所鄙視的那種政權
.聯合報黑白集/陳菊、許銘春都要交代
.經濟日報社論/全球化話語權 為何美中針鋒相對?





經濟日報社論/全球化話語權 為何美中針鋒相對?


2018-04-26 00:55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博鰲論壇以《開放的中國.繁榮的世界》為題演講,強調各國要順應時代潮流;堅持開放共贏,勇於改變創新,向著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目標不斷邁進。習近平在演講中還宣布一系列新的擴大開放重大舉措,包括大幅放寬市場准入、創造更有吸引力的投資環境、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及主動擴大進口,並從今年開始每年在上海舉辦「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
很明顯的,美中兩強之間日趨激化的貿易戰,除了行動上劍拔弩張、短兵相接,還在「全球化」的話語權上出現了針鋒相對的鬥爭。美國及川普總統從一貫堅持及積極推動全球化的立場,轉變成了反對全球化的前驅;中國及習近平主席則從一貫對開放持謹慎保守的態度,轉為大力鼓吹更加開放的全球化捍衛者,角色轉變之大,讓人感到意外,亦充滿驚奇,其中緣由何在?
這就要從全球化的概念和理論說起了。眾所周知,全球化的終極意義或目標,就是讓各國各地區之間不存在各種生產要素移動進出的障礙,因此具體作為就是一系列的「去障礙」,如降低或減免關稅、排除非關稅貿易障礙、放寬市場准入標準,以及放寬對人員及資本移動、資訊流通與技術交易的管制等。
至於全球化的終極目的與價值,就是能夠推動全球所有資源的最佳配置與運用,也就是所謂全球資源的「優化配置」。
但「優化配置」只是全球化的核心性質之一。全球化除了優化配置之外,還有兩個「優」,分別是「優勝劣汰」與「優勢互補」。先論優勝劣汰,這是全球資源最終實現優化配置的必要過程與條件,必須是「優」勝出了,「劣」淘汰了,所有資源才能確保最佳運用。其中最關鍵的是誰為「優」,可以勝出?誰算是「劣」,必須淘汰?表面看是由市場決定,事實卻是誰有核心競爭力,誰就是優,勝出;誰沒有核心競爭力,誰就是劣,淘汰。所以全球化其實也是一種很殘酷的競爭過程,正因為如此,全球化有利強者,不利弱者
但強者不一定全強,弱者也未必全弱。把核心競爭力分成幾個等級來看:一、與對方比不具優勢,或又叫相對劣勢;二、相對優勢;三、絕對優勢;四、壟斷優勢。在這四種情況下,每個國家對全球化的態度與政策都未必一致。例如一國有某一產業屬相對劣勢(即不具優勢),則反對全球化,以避免競爭被淘汰;再如一國某一產業屬相對優勢,則不怕競爭、甚至喜歡競爭,當然主張全球化;若是一國某一產業具有絕對優勢,那更是贊成全球化。
有趣的是第四種,即所謂的壟斷優勢,當一國某一產業擁有壟斷優勢時,就又會反過來反對全球化了,因為大可待價而沽,甚至以禁售、限售來謀取最大利益。有了這樣的了解,就容易明白美中兩強何以在全球化的態度與立場上出現戲劇性的變化。
上個世紀的美國,幾乎在絕大多數產業上都具有相對優勢及絕對優勢,不怕競爭且歡迎競爭,所以積極推動世界貿易組織(WTO),讓各國盡可能開放市場,如此才能長驅直入、予取予求,扮演起全球化的鼓吹者與捍衛者。至於民國67年(1978年)之前的中國,歷經了一百多年的歷史大低潮,體質虛弱,若不改革開放就是死路一條,但又怕大開放,所以對全球化的態度相對謹慎保守。
但經過了40年調養生息,中國愈來愈多的產業從相對劣勢變成了優勢、甚至是絕對優勢。這種美消中長的現象,反映在巨大的美中貿易失衡之上,也反映在美國社會以川普為代表的焦慮心態上。有趣的是,當美國愈來愈多的產業失去相對或絕對優勢、掉入相對劣勢之際,卻還有不少產業仍擁有壟斷優勢,反對起全球化就更振振有辭了。
美中在全球化立場上的互異其位,反映的正是美中競爭力在世紀推移中的此消彼長也。





聯合報黑白集/陳菊、許銘春都要交代


2018-04-25 23:53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國道三死車禍,兩名執勤警察不幸殉職。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員警清晨在國道路肩執行攔查勤務,卻遭疲勞駕駛的貨車司機撞死,這場三死車禍也撞出《勞基法》形同虛設的事實勞動部許銘春二月底上任時,曾矢言落實《勞基法》,並嚴格執行勞動檢查;但總在人命損失後,人們才發現勞檢是空話。
調查發現,肇事駕駛陸乙豪不但連續工作廿二天沒休假,其中七天工作超過十二小時,加班時數更遠超過規定上限。這種情況,發生在「一例一休」沸沸揚揚一年多之後,格外顯得不可思議。蔡總統當初大唱「勞動人權」的高調修法,弄得各行各業人仰馬翻;到頭來,人們才發現,貨運業的勞動實況仍停留在「古早時代」的行規。
回溯陸乙豪當天的工作排程:他前一天下午五點從高雄公司出車北上,在桃園四地卸貨,要南下返家時已是半夜。其間,他精神不濟在后里休息一次,快到新營原想再度休息,卻咬牙硬撐要開回家,不幸闖下大禍。出事時,距他前一天發車,正好整整十二小時。出事前幾天,他曾連三天工作十四小時,本月前三週加班多達六十六小時。這樣高度透支的卡車司機,如何不身心疲憊?
前勞長林美珠曾說,遊覽車司機手要「放在駕駛盤上」才計算工時;許銘春最好告訴我們,貨車司機的工時要怎麼算?這家公司違法紀錄昭彰,高雄勞工局何以一直縱容?
陸乙豪的公司在高雄,出身高雄的陳菊和許銘春都要交代:血汗司機是誰養出來的?





聯合報社論/民進黨正變成它所鄙視的那種政權


2018-04-26 00:48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江惠民(左)被提名為下屆檢察總長。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立法院審查檢察總長提名案民進黨立委段宜康詢問被提名人江惠民,是否願意為過去威權體制下「檢察官成為統治者的工具」一事向國人道歉;江惠民以其層級不適合為「政治案件」表態為由婉拒。段宜康羞怒之餘,揚言不會投票支持江惠民出任檢察總長。
客觀而論,江惠民的答覆堪稱穩重而不失禮。如果是一個急於求官的人,為了討好執政黨立委,可能趨炎附勢聲稱願意代表檢察官向國人道歉;反正是無本生意,何難之有?但如此一來,便暴露了「軟腳蝦」本色,檢察總長若善於「看政治臉色辦事」,未來要領導檢察體系獨立辦案免於政治干擾即成奢談。也因此,江惠民以其層級不適合為由婉拒,表現不卑不亢,恰如其分。事實上,他若自認有資格代表所有的檢察官道歉,那才更滋爭議。
令人反感的是,其實是段宜康的質詢。他一向的問政風格咄咄逼人,甚至常常帶有強烈羞辱字眼;他罵軍人「貪得無饜」,罵花蓮選民令他「鄙視」,凡不合己意便極力貶損對方,皆為失格的表現。而他這次的質詢,竟不分青紅皂白把檢察官全打成「統治者的工具」;這種鋪天蓋地、不問是非曲直的貶抑及汙名,教江惠民如何吞得下去?
把威權時代擔任過檢察官的人都指為「統治者的工具」,不僅是對檢察官的誣衊,也是對台灣社會的誣衊。試問,難道早年的檢察官都是「為虎作倀」之輩,都是必須討伐鬥爭的「幫兇」?換一個問法:早年的台灣如果沒有檢察官,社會法治會變得更好嗎?如果以上皆非,那麼段宜康的政治大話和道德優越感根本是無的放矢,他有什麼資格要求江惠民道歉?
民進黨以「威權年代」來勒索台灣已經很久了,但它用來填破補漏的「轉型正義」,卻處處顯示出「段宜康們」的淺薄與霸道,這絕無可能為台灣民主注入清新、正直的力量。更值得注意的是,在黨產會、促轉會相繼成立後,蔡政府利用執政權力黨同伐異的情況也越發公然而大膽。在國會,民進黨不斷修改法令,以方便執政黨把手伸進更多公營機關及財團法人在府院,政府利用人事任命不斷侵蝕國家公器,不斷安排派系人馬入駐要津,包括「卡管」事件違反依法行政,以及安排府秘書長陳菊出任蘇貞昌競選總部主委的黨政不分。從這些事態看,民進黨正在攀登「新威權體制」的高峰,並逐漸變成它自己過去指責、鄙視過的那種政權;它自己渾然不覺,卻以為民眾也看不出來。
除了段宜康將檢察官指為「統治者的工具」,最近民進黨為了新北市的選戰,更頻頻將國民黨候選人侯友宜貼上「威權打手」的標籤,手法如出一轍。諷刺的是,閣揆賴清德出手打侯,只稱國民黨派侯友宜逮捕鄭南榕,卻不提他在陳進興案救人的英勇,或說他在陳水扁任內如何被拔擢為警政署長「統治者的工具」一詞的基本謬誤是:文官的職責是在為「國家」服務,而不是為「統治者」服務;但民進黨卻把文官「依法行政」和「奉命行事」混為一談,也因此,才能製造出「統治者的工具」、「威權幫兇」的仇恨標籤。追根究柢,它自己才是把文官當成統治者「工具」的人
否定威權年代的一切,是民進黨的偏見與傲慢;而對軍公教任意栽贓,則是它的無知和霸道。蔡政府對太陽花學運學生撤告,卻讓已退休的警察局長黃昇勇仍背負「殺人罪」的官司;讓「拔管」未遂的教長潘文忠下台,換吳茂昆上陣操戈;這些,才是統治者把官員當成「工具」的現在進行式。民進黨必須想想:文官無法依法行政,問題是在「統治者」,而不在那個「工具」。正因看不清這點,它漸漸變成了自己厭憎和鄙視的那種政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