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17日 星期二

【重磅快評】卡管或保管? 吳茂昆體會追殺後的艱難時刻

.【重磅快評】賴神挑選「吳爺」對上管爺的兩種解讀
.【即時短評】赴陸講學 民進黨的兩套標準
.【重磅快評】卡管或保管? 吳茂昆體會追殺後的艱難時刻
.【重磅快評】平成不死鳥調鐘擺 小英的棋盤在哪裡?
.【重磅快評】連搞風電都恐中 非核家園不是夢?

.【重磅快評】白話賴揆:管中閔,不要再凌遲蔡政府了
.【即時短評】留管?拔管?跨部會諮詢小組名單是關鍵指標







【重磅快評】卡管或保管? 吳茂昆體會追殺後的艱難時刻


2018-04-17 12:20 聯合報  主筆室
即將出任教育部長的吳茂昆。聯合報系資料照/記者陳柏亨攝影


中研院院士吳茂昆還未上任,就被大起底,包括他赴中演講、在中指導學生,甚至被指控擔任中科院顧問。吳茂昆想必很懊惱,堂堂一位曾獲諾貝爾獎提名的中研院院士,為何被追緝至此?然而,這些手法,都不過是複製反管人士對台大準校長管中閔的追殺。
吳茂昆長期被視為是李遠哲人馬,對於兩國論、太陽花事件的表態也讓他被視為是正綠。他曾自言,他民國78年自美返台擔任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主因就是受李遠哲鼓勵回台貢獻;後來擔任國科會主委,李遠哲也助力良多。
他也曾分別在民國95年及105年,成為中研院院長候選人,只是95年與陳定信一起敗給翁啟惠,105年則在6位院長候選人第一輪遴選時,就被刷掉,最後由廖俊智勝出。
不過,傳言他與同樣被視為李人馬的翁啟惠傳言不合,前年浩鼎案時,他曾與12位研究員發起連署,呼籲院方詳查此案涉及學倫、利益衝突等爭議。外界難免解讀,這是他針對翁之舉,但另一方面,或許也是學者對於學術尊嚴的堅持。
此次中研院士們在沉默多時後,終於發聲,或許是因對管赴中案感同身受,畢竟台灣學者赴中學術交流幾如常態。以吳茂昆自己也是院士、也正領教管中閔體會多時的凌遲,他能否真如許多中研院士期盼的「重視人才,不分藍綠」,各界都拭目以待。





【重磅快評】賴神挑選「吳爺」對上管爺的兩種解讀


2018-04-17 14:27 聯合報  主筆室
即將出任教育部長的吳茂昆。本報資料照


教育部長潘文忠因為「卡管事件」求去,行政院昨晚宣布,由東華大學前校長吳茂昆接任,跌破一地眼鏡。不過新聞快報還沒傳完,網友們就找出一堆「吳爺」先前的爭議。包括涉及溢領講座教授獎助金、校長任內被指濫權包庇親信、替自己加薪,甚至遭監院糾正。另一方面,吳茂昆在校長任內,曾經應邀到對岸大學講學,也曾指導過來台的陸籍研究生。
對於「吳爺」的過去,行政院絕非不清楚,因此發言人徐國勇罕見地,將介紹新部長的記者會一併當成澄清記者會來辦理,主動解釋吳茂昆所涉的許多爭議。甚至如監院認定吳茂昆應該退回的溢領獎助金,徐國勇也說,「應該」已經還了。
如果把這種「應該已經」的溫情與善意,對比行政部門幾個月來對管中閔的態度,不禁讓人苦笑搖頭。
這件人事案的最奇妙意義,是管爺曾遭指控的幾大「罪名」,不管是利益糾葛,或是與大陸學術交流,吳爺基本上都有份。按說在卡管戰打得滿天烽火的當下,至少應該挑選相關爭議相對較少者,才能宣稱這一仗的正當性;懷抱學而優則仕理想的教授不在少數,為何此時此刻偏挑上問題最大的吳茂昆?
於是就會產生兩個完全不同方向的解讀:一是行政院曉得在這個兩岸交流、產學交流密切的年代,如吳茂昆或管中閔這種在專業領域有成的大咖學者,不可能不被對岸學界青睞,不可能自外於相關交流活動;擔任校長期間,處事更不可能全無爭議,不可能人人服氣,儒林間的意氣或利益之爭,不代表當事人一定罪大惡極。
另一個方向則是,行政院明確地告訴學界、告訴全台灣:如果你是「服膺台灣價值」,曾經在馬政府時代在立院公開呼應民進黨委員,宣示認同一邊一國;如果曾經在太陽花學運時間,發文讚揚學生「攻佔我的校長室也OK」;如果出面澄清講學事件,聲明中仍然堅持要用「中國」,而非「中國大陸」或「對岸」等相對立場不明顯用詞......那麼你就是自己人,一切所作所為就都免驚,就都是可以諒解、應該同理心看待的。
反之,當了半輩子國民黨員,又曾在馬政府當官,一路藍到掉渣的管中閔,相關爭議當然就不是輕輕放下,而是務必高高舉起,當然就必須千刀萬里追,就必須拔之而後快。管爺無罪,懷「藍」其罪,而且是唯一的判準尺度。
試問,要闡釋這項政策立場,撇開吳爺之外,一時找得到更好的人選嗎?





【即時短評】赴陸講學 民進黨的兩套標準


2018-04-17 12:50 聯合報  記者陳熙文╱即時報導
圖為即將出任教育部長的吳茂昆。聯合報系資料照


最近引發台灣內部熱議的兩個案子,都跟教育有關,一是台大準校長管中閔赴大陸講學案、一是教育部準部長吳茂昆。吳除了在大陸多所大學講學、發表論文,還遭指控身兼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顧問、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顧問委員會委員,種種爭議不輸管案。
針對管中閔案,教育部長潘文忠下台前,直指管有20多項疑義未解,從3月16日起,管陸續被揭露赴大陸大學兼職,包括擔任講座教授、博士生指導老師等。教育部「卡管」已經超過3個月,連潘文忠都因管案下台,此案還懸而未決。
教育人員任用條例》規範,公立大學教職教師不得到大陸大學兼職,但若是短期講座或講學,則是容許的學術交流。相關法令已有明確規定,但教育部的適任性(或違法疑慮)解釋,針對最近幾個案子看來,顯然是因人認定、快慢不同。
根據教育部說法,內部部長葉俊榮在第一時間就對位說明曾到浙江大學進行27天的短期講學,據此認定他是合法的;管中閔被踢爆曾長期赴中國兼職,迄今都未對外澄清,因此教育部要開會討論管是否有違反規定,並因其涉及政務官任職或管制期間偷跑,遭檢調依國家機密保護法調查
吳茂昆任教長的人事案昨天宣布,外界質疑指控如洪水漫漫,相關疑點尚未釐清,教育部次長蔡清華已對外表示,吳茂昆赴大陸講學不違法,行政院今天更是為吳茂昆強力背書,強調公職人員赴中國大陸短期講學並未違法,並指吳本人已否認曾任大陸官研機構顧問。但查詢網路,吳茂昆的名字仍高掛在大陸官研機構網站上。
吳茂昆任東華大學校長、中研院所長,都是公職人員,教育部、行政院難道是只憑當事人說法,就認定吳茂昆未違法?對於外界提出的指證,用「應該沒有問題」一語帶過,反觀連月來用在管中閔身上的放大鏡,蔡政府究竟是嚴以律人,寬以待己?還是逢藍必反?現在反而打到自己? 赴陸講學的標準是什麼?蔡政府應該說清楚。






【重磅快評】連搞風電都恐中 非核家園不是夢?


2018-04-17 10:07 聯合報  主筆室
蔡政府預計2025年要在台灣海峽插上600架風機。圖為離岸風力發電場。 圖/西門子提供



蔡政府推動非核家園寄望風力發電,尤其是離岸風電,不但要架風機,還野心十足的想發展風電產業。一路跌跌撞撞走過來,口氣大但進度少。前兩天終於上路,離岸風機的水下基礎結構生產廠房終於在興達港動土,預計2025非核家園實現時,要在台灣海峽插上600架風機。即將卸任高雄市長的花媽特別前往致賀。
離岸風機建置難度高、經費龐大,目前塔架高80公尺的主流機組,海平面以上約50公尺,水下植基海床的基礎部分約30公尺,興達港動工興建的廠房將生產水下基礎,另在台中港興建水面上的風機輪殼、葉片。
陸上生產部分台灣已克服技術障礙,支持2025非核家園進度的問題不大,但怎麼搬運到海上風場架設?難度極高。只談海上工作船,離岸風機從地質調查、海象觀測…,一路到吊裝、維修,需要17種不同功能的工作船在2025實現非核家園前,台灣各式船舶總計約需60艘;由於之前沒有本土離岸風機,所以工作船的數量至今掛零。
之前台灣有諸如海纜敷設等的海事工程,所需工作船全靠租賃,規模小、技術難度不高,工作船無須太高規格;但離岸風機規模大得多,所需工作船規格高很多,當然租金比海纜、港灣工程要貴。架設風機的平台船國際市場每日租金高達600萬台幣,耽誤2個工作天,1千多萬就泡湯了。租金貴之外,國際工作船必須在1年前預訂也是問題。
有沒有租金較低的工作船?有,大陸同規格的工作船從上海過來約是1/5左右的價錢,問題是台灣等同禁止陸籍工作船來台。何謂「等同」?因為交通部訂有租賃大陸工作船的審查規定,准租陸籍工作船,但前提是國際市場沒有該款工作船…,這等同實質禁止。
臺灣的風能天然資源相當豐富,除了臺灣海峽兩岸山脈構築優質風廊,還有強勁的夏季西南氣流,冬季東北季風吹襲,是世界公認的優質風場不過,風場優質的同義詞是海象惡劣,萬一租到了但無法泊靠作業,風險非常高。
更大的麻煩是綠營政客恐中、仇中的腦袋。之前綠營立委質詢,認為開放大陸工作船,等於把12海浬的近岸水文完全曝光,立委形容為「這是吳三桂引清兵入關」,把租用工作船上綱成國安問題,當然斬斷便宜且就近的陸籍工作船來台作業的可能。
蔡政府寄望離岸風電甚殷,想達陣,還有滿佈的荊棘要克服。






【重磅快評】平成不死鳥調鐘擺 小英的棋盤在哪裡?


2018-04-17 11:12 聯合報  主筆室
日相安倍晉三(右)16日會晤大陸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後,今天又啟程訪美。圖/法新社


在竄改公文弊案及賤賣國土疑雲的持續延燒下,讓最近安倍的民意支持度有如雪崩式的下滑,根據日本的最新民調,安倍的支持度只剩下26%,不支持度也首度超過了五成,雙雙創下上任五年多以來的新低點,這讓他想在今年九月爭取首相三連霸之路,似乎埋下了一層陰影。
然而,有「平成不死鳥」之稱的安倍,當然不會就此罷休。
首先,他再度複製去年以成功訪美來轉移森友學園弊案的往例,今日又再次啟程訪問美國,只是時空背景早已物換星移,在五月川金會大勢已經底定下,美國不再需要日本的強出頭來為北韓施加壓力,對川普來說,日本的邊際效應似乎越來越低了,再加上中美貿易大戰遍地開花的蝴蝶效應下,日本也成為美國貿易戰的對象之一,安倍與川普想要如去年般的水乳交融,似乎已經相當困難了。
其次,過去一直採取對美一邊倒政策的安倍,最近也開始積極改善中日關係,在中共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訪問日本時,安倍改變過去對釣島的強硬政策,主張中日雙方擱置主權,讓東海成為和平之海;之前積極倡導以印太戰略來抗衡中國一帶一路,如今也出現了轉圜,安倍期待一帶一路有利於東亞區域經濟發展,而安倍釋出這些善意,乃是要在今年內達成中日領導人互訪的最終目的
因此,過去在高民意的加持下,讓安倍能夠對中採取寸步不讓的強硬政策,而如今在民意支持度持續下滑,讓安倍又把外交的鐘擺重新擺向了中國,再加上中朝兩國關係的日益密切,強化中國大陸在朝鮮半島問題上的發言權,讓日本不得不積極改善與中國大陸的關係,由此可見,日本對外政策的務實性與彈性。
觀風向,一直是日本外交政策的主旋律,民國60年當美國前總統尼克森密訪中國之後,原本高舉反共大旗的日本,便搶著在民國61年與中國大陸建交,如今川普在沒有知會日本下,與北韓達成五月的川金會,這讓日本深深感到被邊緣化,只能以改善中日關係來重新找回外交主導權。
而在中日關係逐漸融冰、破冰之下,今年早已經成為中日關係改善的關鍵年,反觀,台灣卻仍以安倍為靠山,死守聯合美日抗衡中國的路線,蔡總統說面對東亞變局,台灣也是個棋手,只是,台灣的棋盤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