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13日 星期二

經濟日報社論/促進觀光 要有前瞻作為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24379/web/

.聯合報社論/習近平修憲爭議,也映照民主失能難堪
.聯合報黑白集/蔡政府還在「假仙」
.經濟日報社論/促進觀光 要有前瞻作為







經濟日報社論/促進觀光 要有前瞻作為


2018-03-13 01:11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去年來台外國旅客人數為1,074萬人,較2016年的1,069萬人幾乎沒有成長;相對於全球觀光產業的蓬勃發展,台灣的表現並不理想。
近年來台旅客成長已經明顯出現瓶頸,2015年來台旅客首度突破千萬之後,即呈現停滯狀態,主要是陸客來台人數下滑,大陸旅客在2015年達到418萬歷史高峰後即開始下降,2016年降為351萬,2017年再降至273萬,三年以內陸客銳減約145萬人大陸旅客占全體外國旅客比率也由2015年的四成,去年已降至約只占四分之一。政府不斷宣稱在整體外國旅客不減少下,已經有效因應陸客縮減,成功分散來台旅客來源,不依賴陸客也能撐起台灣觀光產業;但是仍存在不少警訊,值得重視。
觀光產業已成為全球經濟成長的重要支柱,其中以中國大陸為主要來源;大陸觀光客不但人數成長迅速,消費金額更是可觀。縱使各界對大陸觀光客的形象有不少負評,但如何吸引大陸觀光客,成為各國推動觀光產業必做的功課,政府實不應輕言不重視陸客市場。
來台陸客的組成也有了很大的轉變,大陸自由行的旅客逐漸取代團客,所以未來自由行陸客將成為來台旅客的主力。如何拓展及吸引這些旅客,必須有完善的策略。來台陸客人數,雖然勉強可以由其他地區彌補回來;但由於兩岸關係不看好,在預估未來陸客持續下滑下,這個缺口應會擴大,必須積極開拓其他客源。
日本市場的問題值得重視。近年來日本一直是僅次於大陸,為來台旅客的第二大來源,但是成長已經明顯趨緩。去年來台日本旅客約為190萬人,僅較前年增加1,000多人,是中國大陸以外成長最慢的國家。來台日本旅客人數的停滯,究竟是因為機位供給不足,無法滿足旺季需求;還是行程的設計不夠吸引力,或是其他問題,必須有完善的評估與解決方案。特別是日本旅客一向消費能力最強,最新調查顯示2016年日本旅客平均每日在台消費金額約為241美元,遠高於平均192美元。如何推動日本人來台觀光,政府應有更前瞻的作為。
2017年東南亞地區旅客首度突破200萬,達到214萬,較2016年成長三成。新南向政策使得互動增加,台灣觀光資源擴充和環境改善,以及政府對東南亞一些國家提供免簽待遇,均有助於刺激旅客的成長。但是成長背後也有藉免簽之便利,以觀光為名,來台從事非法活動,也是必須正視的問題。
東南亞旅客大幅成長,主要仍是以華人市場為主,政府必須積極拓展東南亞國家中穆斯林旅客。首先必須提升穆斯林遊客的旅遊環境,例如國內具有穆斯林認證的餐廳並不多,此限制了台灣開拓穆斯林觀光客源的潛力。基於此,目前國內推動清真認證產品出口,也應同等重視建構國內清真認證食品市場的能量,才有可能帶動穆斯林旅客人數成長。
近年來台旅客雖然仍呈現微幅成長,但已出現平均停留天數減少,消費金額降低,以致使得整體觀光收入下滑的情形。特別是成長減緩的客源均是消費能力高的地區(如日本),停留天數多且消費能力不低的地區(如中國大陸);而成長較快的則集中在停留天數短且消費能力較低的地區(如東南亞及韓國)。
未來如何追求旅客人數成長的同時,也能吸引旅客可以停留更久,消費更多;針對不同國家地區,應有客製化的方案。
世界經濟將會持續復甦成長,帶動觀光產業發展;台灣如何搭上此順風車,對台灣經濟發展至為重要。政府促進觀光措施,不可以再炒短線,例如單向提供免簽待遇及優惠補助;而應由展現台灣的特色,開發更多元性的觀光資源等整體性規劃著手。







聯合報黑白集/蔡政府還在「假仙」


2018-03-12 23:50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廢核大遊行與擁核人士隔空互嗆,將舉行的深澳電廠環評,也引來環保團體抗議。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行政院計畫重啟核二廠二號機,再度拉扯社會大眾的敏感神經。連日來,不僅反核團體上街遊行,與擁核人士隔空互嗆;明天即將舉行的深澳電廠環評也引來環保團體抗議,要求環委退回此案。
環團反對深澳燃煤電廠,所持理由和民進黨過去反台中火力電廠的立場一樣,都是憂慮燃煤對空氣品質的破壞,更破壞北海岸岬角的生態與地質。環團還引蔡政府的能源轉型政策「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說,深澳電廠建好已是二○二五年後的事,既然蔡政府稱屆時能源已成功轉型,何必再建深澳電廠?
民進黨上台後的髮夾彎事跡不勝枚舉,掐著它脖子的不是反對黨,而是綠營自己過去的主張。能源政策目標的浮誇,時程設定的不合理,是它自己的緊箍咒。現在,無論擁核反核、主張燃煤或燃氣的人,都看出了它的矛盾,唯獨民進黨還自以為是。
原能會通過核二重啟的申請,外界質疑反核破功,賴揆硬拗這是「再轉」不是「重啟」,綠委卻沒人吭聲。對比一年半前,林全拋出核一一號機可在安全前提下重啟,立刻遭到綠委大圍剿,連原能會主委都不支持,最後胎死腹中。林賴兩人的待遇,直如天壤之別,這反映了什麼一貫價值?
核四前廠長說得好,蔡政府別再「假仙」,缺電事實擺在眼前,須誠實面對。一年來,人們經歷了大停電、大空汙、核電重啟及迎面而來的電價可能上漲,蔡政府還要再裝模作樣嗎?





聯合報社論/習近平修憲爭議,也映照民主失能難堪


2018-03-12 23:44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大陸全國人大取消國家主席任期制,習近平可再延任,世界各國憂心將對民主法治發展構成威脅。 路透



大陸全國人大會議十一日表決通過憲法修正案,這也是習近平為塑造其領導的新時代,而對一九八二年由鄧小平訂頒的現行憲法所作的大幅修改。對此一修正,世界各國無不高度關注,也憂心這將對民主法治發展構成威脅。無論如何,當西方民主制度運作日漸失靈,民粹主義當道,習近平的修憲擴權必然影響深遠,台灣不能輕忽以對。
大陸這次修憲,外界焦點集中在取消國家主席任期限制,為習近平的延任鋪路。事實上,習近平的修憲配套工程,旨在將鄧小平在改革開放初期訂頒的憲法,打造成一部充滿習近平特色的憲法:經濟上維持鄧小平改革開放路線,政治上則師法毛澤東,集中權力、鞏固領導。
大陸現行憲法曾歷經四次修正,基本上是隨著改革開放進程,將市場經濟、非公有制經濟、依法治國、社會保障、保護私有財產、保障人權等概念,逐一寫入憲法。修憲的趨勢,是從適應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的客觀條件出發,並緩步建立與西方價值對話的若干空間這次修憲,除將「社會文明」和「生態文明」入憲,重點放在加強領導權威和集中政治權力。例如:打破鄧小平為避免個人崇拜所建立的政治傳統,在任內將「習思想」寫入黨章和憲法,作法直追毛澤東。此外,在憲法中載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內容,以提升國家整體願景,也增添了習近平的個人領導色彩。
大陸憲法原本只在「序言」中提到共產黨的領導,習近平卻打破黨政分際在憲法第一條寫入「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這段文字源自去年十九大的黨章,其重點在下半句,即出自毛澤東的「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當年毛澤東強調「黨領導一切」,舉凡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無不包攬在黨的掌控下,最後帶給國家嚴重災難。為此,鄧小平時代轉而強調黨在政治、思想和組織的領導,以防止權力集中於黨委、黨委權力集中於書記,最後權力集中在最頂端。這些,都旨在減少「集權」和「人治」之弊,習近平為了打造中國的富強,在政治體制上則走了回頭路。
習近平不僅在黨章重提「黨領導一切」,又將「共產黨領導」寫上憲法第一條,並透過黨政機構改革的配套,要強化黨對各領域各方面的領導。事實上,隨著國家政務職能分化與社會利益多元化,習近平這種集權於黨中央實施「全覆蓋」式的領導,未來勢必面臨極大挑戰。
另一項重大的修憲配套,則是將原隸屬國務院和各級行政機關的監察權力和職能,獨立出來自成監察體系,各級監察委員會的排名地位且位列審判和檢察機關之前。這當然是呼應習近平打貪反腐的要求。過去幾年反腐雷厲風行,頗收整治人心之效。但從政治效應來看,「國家監察委員會」的成立,既是對反腐成效的鞏固與持續,也是習近平對政治權力的部署。
習近平擴權及延任的消息傳出後,西方媒體對此多所批評,認為過去西方國家研判中國大陸的改革開放能為其內部帶來更多民主自由,如今證明完全是誤判。而不可否認的是,習近平之所以敢反其道而行,無非是近十幾年來西方民主制度弊端叢生,在面對社會變遷、族群融和、科技興起、邊界模糊等變化時,徒有老套的道德呼籲,卻缺乏進步、有效的因應,導致民粹逆流橫生。歐洲疑歐聲浪四起,川普自棄美國的領導責任,在在都反映了民主的無力與失落。這些,不都是推使習近平走向集權的大浪潮?
逆流而行的中國大陸,這次修憲將對世界局勢帶來什麼衝擊,各國領袖都不敢輕忽。蔡政府應該思考的是,如何應對習近平強勢領導下的對台工作,包括更強大的對台吸納能量,以及更全面的對台包抄。這裡,只怕沒有太多僥倖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