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23日 星期五

經濟日報社論/從日本決心 看台灣區域經濟挑戰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23743/web/

.聯合報社論/選舉年勿變成政治災難年
.聯合報黑白集/監院成法院上上級?
.經濟日報社論/從日本決心 看台灣區域經濟挑戰





經濟日報社論/從日本決心 看台灣區域經濟挑戰


2018-02-23 00:17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東亞是近年來全球區域經濟整合進展最快的地區,而其中以日本的角色最為關鍵。日本為了挽救因美國退出而瀕臨瓦解的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成功領導其他十國將TPP轉換為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其最終內容已公布,仍是一非常高標準的協定,將在下月8日在智利簽署。CPTPP除了經濟層面的影響深遠外,就連當時退出TPP的美國,立場也有鬆動,國內呼籲考慮加入CPTPP的聲浪不小。
日本-歐盟經濟夥伴關係協定(Economic Partnership Agreement, EPA)是今年日本將簽署的另一個重要FTA。此FTA在去年年底即已宣布完成談判,隨著文本內容的揭露,日歐EPA自由化程度並不低於CPTPP。若用產品項數計算,日本在協定生效即為零關稅的比率為86%,在15年之後可達到97%,歐盟更分別高達96%與99%,自由化幅度非常高。另外雙方針對服務貿易、投資、競爭、政府採購、智慧財產權、非關稅措施等多項議題,均有深度的開放。特別是在一些高度敏感的項目,如日本的農產品與歐盟的汽車,均納入自由化範圍,只有極少數的例外,顯見雙方開放市場的決心。
日本也是RCEP的重要成員,RCEP由於涵蓋16國,又是整合既有的東協五個對外FTA;各國意見歧異大,談判困難度非常高,以致推動時程一延再延,但是日本一直扮演關鍵的角色。未來在CPTPP以及日本-歐盟EPA相繼形成下,日本會全力促成RCEP簽署,以完成第三個大型FTA。未來若是上述三個FTA均到位,日本將會是全球FTA網絡另一軸心。
日本過去在建構FTA的過程中,給人的印象是相對保守,特別是對於農業的自由化,更是錙銖必較;另外在服務業開放及制度改革方面,也是躊躇不前。以日本第一個FTA,在2002年生效的日本-新加坡EPA為例,新加坡幾乎沒有農業,但是日本仍然小心謹慎,多項農業產品即使新加坡完全不生產,也排除不開放,以致最後農產品開放項目比率大約只有20%。主要是預防爾後與日本建構FTA的其他國家會要求比照同樣標準,由此可見日本的保守心態。
但正是由於這種保守的立場,使得日本在區域整合進展表現差強人意,雖然簽署FTA數目並不算少,但並非高品質的FTA。不過在近年來,特別是在安倍時代,堅信惟有開放才能維持日本的國際競爭力,採取由上而下的方式,非常積極參與區域經濟整合。政府強而有力的整合部會之間不同立場,以避免意見不一而拖延談判進度。日本政府也會面對國內不同利益團體抗議開放的壓力,但並不會因此而喪失立場。農業相對開放程度雖仍較低,但已經不再是鐵板一塊,開放幅度較以往大幅提高。日本政府也積極協助國內弱勢產業轉型升級,以降低衝擊及談判阻力,另外在制度改革上,日本也積極面對,以貫徹其開放的決心,在日本催生下所形成高品質的CPTPP,即是最好的例證。
日本對外談判策略也非常靈活,不會為了守住少數敏感項目而影響大局,也善用經濟合作當籌碼,以擴充日本在FTA結盟國家的產業版圖,此促使日本在FTA進展得以開疆闢土。
在美國川普外貿政策轉趨保守並改走雙邊路線下,日本已成為全球區域經濟整合的重要推手。日本政府不喊口號,全力貫徹自由化政策為成功的關鍵。相對於台灣區域經濟整合進展的停滯,除了政治因素外;政府部門對自由化仍有雜音,政策欠缺連貫性,使得其他國家對於台灣國際化決心產生懷疑,也是我國進展緩慢的主要因素。然而日本過去所克服的問題也正是台灣未來所面對的挑戰,日本經驗應是台灣在國際化過程中必須學習的重點


聯合報黑白集/監院成法院上上級?


2018-02-22 23:49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監委陳師孟發言屢起爭議,其上任第一案要辦司法官諷扁短劇。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監察院多年來被稱為「蒼蠅院」,諷其「不打老虎」。但這個形象可能即將改觀了。新上任的監委果然不同凡響,陳師孟磨刀霍霍,第一案就劍指司法官,要辦司法節慶祝大會短劇表演這種層級的事項。法官們剉著等吧,台灣司法史上前所未見的「法院上上級」已如天神降臨!
陳師孟尚只是監委提名人時即大言不慚,要專打其所謂「辦綠不辦藍」的法官,且以扁案為例指司法不公。當時法界強烈反彈,陳師孟的不適任已由其言行顯露無遺,卻仍被綠營保送上壘。御史大夫「染綠」的篇章於焉開啟
憲法上五權分立,但陳師孟顯然打算翻轉憲法,把自己變成司法官的上上級。他擬查辦的,不是法官的貪瀆不法,而是令其不滿的判扁結果;如今連法官短劇表演都要調查,堂堂前任法務部長和主任檢察官都要為此接受約詢。法官們面對「短劇造成台灣國際形象受損」的指控,不知是哭笑不得,還是該乖乖俯首稱臣?
監委擴權無上限,把司法獨立踐踏若此,以司法人自許的袞袞諸公做何想法?難道沒有人想提請大法官解釋,監委職權之界限何在?對於陳師孟如此活生生的「政治干預司法」,司改論壇難道一點意見都沒有?或者對扁案可以例外看待?
不必問小英的「歷史評價」了,提名這種監委,已成為她執政紀錄揮之不去的標記。眾人並等著看,司法院自大家長許宗力開始將如何迎接天降「上上級」!


聯合報社論/選舉年勿變成政治災難年


2018-02-22 23:43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少子化問題嚴重,行政院長賴清德將全面推動私幼公共化。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春節剛過,各種政治硝煙已撲面而來。台北市藍綠陣營迎戰柯文哲的人馬,出現了參選爆炸的情況;台南市民進黨的初選則是同志交相攻訐抹黑,甚至上演了角逐者公然在本土劇「置入」露臉的絕招,令人大開眼界。新北市則因情勢混沌而呈現內弛外張,是否讓老將披掛出馬,各方都在縝密計算。相形之下,反倒是外界期待已久的內閣改組卻迄未明朗,僅聞微幅調整的風聲。
以台灣民眾對政治的熱中,這種為選舉而激烈爭鋒、彼此攻訐的場面,其實早已司空見慣,不足為奇。但回頭深思,如果民主只剩下政治人物爭逐權位的激情,卻忘了政治的目的旨在解決眾人之事,或忘了要求掌權者將力氣和資源用在服務公眾、發展國家社會;那麼,台灣民主政治的內涵將何其淺薄,何其可悲!
不幸的是,這恐怕正是我們面對的現實。連年的選舉動員,無限拉長的鬥爭戰線,愈來愈政黨偏私化的行政決策思維,不僅不斷將政黨政治拉入「你死我活」的惡鬥泥淖,更把國家的公共資源投入執政者私心屬意的領域。對台灣選民而言,行使一次投票權,卻彷彿被迫要交出自己信仰價值和穩定生活的賣身契;因為,政治人物可以拿著你的選票,理直氣壯地凌遲你。
伴隨著年底選戰廝殺的狼煙四起,中央與地方政府的施政,則明顯地走向「短期化」與「破碎化」;主要目的,只是為了迎合及討好地方選民的口味。去年強渡關山的四千兩百億前瞻基礎建設計畫,許多預算正好趕在今年選舉之前發包動工,讓地方選民「有感」。當時,外界批評其中許多建設計畫太過瑣碎及分散,甚至已經不符國際潮流,但蔡政府仍不顧一切強行注入國家資源。原因無他,從選舉的角度看,這些計畫都是能為民進黨帶來鉅額「回報」的投資。至於若來日難以為繼而變成蚊子建設,就留給後人收拾,反正自己的「收益」已先落袋為安
正因為民進黨中央執政不力,讓人民失望,所以在選舉年會加緊利用短期政策來拉攏人心。去年底以來,這類措施已經陸續出爐。例如,賴清德上任不久即宣布為公教人員加薪三%,此舉主要是為彌補林全內閣砍公教退休年金大傷公教族群向心力之失,估計約需增加一八○億財政支出。此外,為了彌補去年稱長照低薪是「做功德」的失言,賴清德決定在新制推動後將照護員的薪資提高為三萬二,這項措施也將增加一百多億的支出。這些,恐怕都是不得不為的舉措。
再如,賴揆以搶救「少子化」為名,全面推動私立幼兒園的「公共化」,要讓全台各縣市比照台南市做法,對每名上私幼的兒童每年補助七萬五千元,一年一砸就是三百億元。賴清德在台南任內績效不錯,他也頗以其「台南經驗」為傲;但若論私幼公共化補貼的成效,事實上,台南的生育率在六都排名不高,有時甚至敬陪末座。可見,補貼私幼與創造生育率之間,並無絕對的正關係。何況,公費補助私幼,受惠者未必是父母,而是私幼經營者,這點也受到不少專家的質疑。那麼,賴清德不惜砸重金推廣其台南經驗,會不會變成選舉年尾大不掉的花招,無助於催促生育,卻留下更長期的後遺症?
廿多年來,只要碰上選舉年,國家的施政就無法正常,行政措施就會偏斜脫軌,政治人物的眼光就會緊盯著短線,老百姓只能在濃度超標的硝煙裡感到難以呼吸。表面上看,選舉年帶來政治更新輪替的希望;實質上,難以饜足的政客眼中只有自己的利益,對民眾而言只是一場災難。無論如何,民眾希望政府多做一些實事,少玩一點政治花槍;多為國家人民前途著想,少搞一點藍綠鬥爭。否則,今後兩年都是選舉年,台灣還有餘裕抬頭看看自己在內鬥中耗掉的國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