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2日 星期五

經濟日報社論/面板廠蛙跳式發展 奠定勝基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23106/web/

.聯合報社論/一個缺乏自省、只會自誇的政府
.聯合報黑白集/懷念民進黨當年英姿
.經濟日報社論/面板廠蛙跳式發展 奠定勝基







經濟日報社論/面板廠蛙跳式發展 奠定勝基


2018-02-02 00:58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報系資料照



台灣的面板產業目前是2008年金融海嘯以來,最好的營運狀態。以面板雙虎為例,群創與友達去年前三季的每股盈餘分別為3.29元與2.93元,為十年來最佳。政府應輔導企業掌握此一契機,為下世代面板產業技術布局。
即使獲利大好,雙虎的股價卻在14元徘徊,象徵著市場對於我國面板產業發展有疑慮。2016年面板產值約為新台幣1兆元,占整體GDP比率約6.27%,且面板上下游關聯產業就業人口,超過40萬人,是我國重要高科技產業,政府應該給予重視。
雖然面板與LED、DRAM及太陽能被戲稱為四大慘業,但事實上面板雙虎從2013年初走出營運低潮後,每年皆能穩定獲利並且配發股息;去年營運有爆發性獲利,有其產業結構轉變的因素。
日本產業界稱去年為OLED元年。除了蘋果最高階手機iPhone X採用OLED面板外,日本家電業者紛紛推出OLED面板電視,OLED面板需求量大增,全球唯二的OLED供應商韓國三星和LG紛紛將營運資源,從LCD面板轉移到OLED面板,例如三星關閉一座LCD七代廠,轉作為OLED生產用。
當韓國面板廠將營運資源從LCD面板移轉到OLED面板時,就造成全球高階LCD面板供給減少。雖然中國面板產業近年來狂開產能,但是品質與良率依舊有瓶頸,因此台灣面板廠成為最大受益者。
台灣受益於韓國面板產業結構轉換所造成LCD面板供貨減少,但是此受益也引發市場的隱憂。
因為相較於LCD面板,OLED面板是新世代產品,色域廣闊、色彩鮮豔,也不需要背光板,因而使得螢幕能更薄並更省電。
中國面板產業也看好OLED的未來,龍頭企業京東方從2011年起便在內蒙古鄂爾多斯設廠摸索OLED面板生產,一路跌跌撞撞,2017年秋季耗資930億人民幣的成都第六代廠開始試產OLED,預計2019年正式量產。
而鴻海集團下的日本夏普,為了與三星爭奪蘋果高階手機面板的供貨,今年起也將量產OLED面板。雖然友達早在十年前就已經可以生產OLED面板,但只維持試產規模。
台灣面板產業在此次世代產品缺席,不禁使得市場對於台灣面板產業的未來擔心。
然而,我們認為面板雙虎不投入OLED面板生產的決策是正確的。首先OLED面板的價格偏高,只能用於頂級手機,而iPhone X銷售不如預期理想的狀況,正說明OLED面板雖然螢幕漂亮,但在性價比上對消費者的吸引力有限。
再者,OLED螢幕技術具備自發光的特性,但在使用久了之後,螢幕可能會出現影像殘留或烙印的情況。OLED面板使用壽命較短的特性,恐怕使得OLED難以取代LCD成為電視面板的主流。
最後,OLED面板生產技術主要是由韓國企業,跟日本上游供應商所共同開發確立。韓國面板產業不僅將關鍵日商供應鏈綁在韓國境內,同時也簽訂技術保密協定,台廠就算有錢也不一定能買到需要的機器設備與材料。
基於上述,我們認為台灣面板廠商適合採取「蛙跳策略」,直接跳過成本高卻又壽命偏短的OLED面板,直攻下一次世代Micro LED。Micro LED與OLED一樣具有色彩飽滿與自發光的特點,同時使用壽命還高於傳統LCD面板。現在三星與SONY等國際大廠皆積極投入Micro LED的開發,而台灣在這場Micro LED開發戰中,具有一定的優勢。
首先,台灣已經已有完善的LCD和LED技術與供應鏈,只要Micro LED技術瓶頸得到突破,台灣產業界可以馬上量產;再者科技先進的美國與日本企業,缺乏自身的面板廠,台灣企業可以成為他們的最佳合作夥伴。例如,蘋果為了擺脫OLED面板受制於三星的狀況,積極投入Micro LED開發,並且將研發重點基地設在台灣龍潭。
去年是台灣面板產業十年來最好的一年,現在企業手上滿手現金,我們建議產業界除了適當回饋股東之外,更需要將資金投入次世代Micro LED產品開發。
而政府也應提出台灣發展Micro LED的戰略計畫,除了扶植國內廠商進行開發,更需要以國家級的經貿戰略,吸引國際大廠來台參與開發,將十年後的Micro LED的關鍵零組件供應鏈廠綁在台灣(一如現在OLED供應鏈被綁在韓國境內一樣),創造台灣面板產業的絕對優勢。



聯合報黑白集/懷念民進黨當年英姿


2018-02-01 23:52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衛福部長陳時中表示,對日本核區食品擬採「高風險食品管制」。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政府擬放寬對日本核區食品的管制,衛福部長陳時中提出「高風險食品管制」一詞,字面上好像嚴格控管,實則將原本的禁令放寬,卻又支支吾吾稱並無時間表,顯然打算視民意反應再「嚕」一下。
這種時刻,回想起民進黨在野時期阻擋政策的種種表現,當年英姿今何在?真令人無限懷念啊!
想當年,馬政府時代的農委會討論含瘦肉精的美牛議題,民進黨立委是何種姿態?破口大罵「土匪政府,無法無天」的人,現在跑到哪裡去了?厲聲質疑行政部門「高度配合」美國壓力的人,怎麼忘了目前也正面臨執政黨以「外交換食安」?曾提議把當年閣揆陳冲列為不受歡迎人物,把衛福部前部長蔣丙煌稱為「混蛋部長」的立委,如今怎麼自動噤聲?
再想想潑辣女綠委曾一腳踢破部長室大門的紀錄,那種「一夫當關」的精神,如果能用來阻擋日本核災食品進口,應該會被封為保衛國民健康的女英雄吧!
對比一下蔡總統被問起「拒馬總統」封號時的答覆,小英不但自辯最會溝通,還暗批目前的抗議行動,說「民進黨在野時雖然也有很多批評不滿,但陳抗都很有節制」。所謂的「節制」,也包括當年用機車鎖、三秒膠鎖立院大門的行徑嗎?只能說,民進黨立委曾經銳不可當的戰鬥精神,如今「去了了」!
立法院理應制衡行政部門,如今只見綠委自縛手腳,一味配合。回想種種「當年勇」,民進黨立委為何沉默不語?



聯合報社論/一個缺乏自省、只會自誇的政府


2018-02-01 23:52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陸委會主委張小月談及M503爭議,呼籲中國大陸儘速與我方協商。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二○一七年台灣選出的年度代表字,是一個不見前景的「茫」字。二○一八開年才一個月,但從勞基法修法的餘緒、兩岸M503航路之爭、陳師孟出任監委將報復司法的狂言、乃至民進黨發動杯葛台大校長遴選的庸人自擾,無一不鬧得人心紛亂。更遑論,對內死守「非核」底線的蔡政府,如今卻一改態度要開放日本核區食品進口,把人民推入食安險境。這個春節,除了台商歸鄉之路迢遙,一般民眾恐怕也難以太平樂業。
最近親綠團體連續發布的民調,蔡總統的支持度都降至新低;然而,人們卻看不到政府有任何反省跡象,反而施政越顯蠻悍。且看去年底總統府和行政院的年終記者會,蔡總統和賴揆分別大談自己種種「政績」,至於一年的紛紛擾擾,蔡英文說「這是改革要付出的代價」,她早有心理準備。賴清德則聲稱要以安居樂業、生生不息和均衡台灣三大主軸打造台灣願景,對施政爭議則隻字未提。在他們眼裡,難道所有民調滑落都是民眾的無病呻吟?或者,只要主政者不斷吸食「改革」的安慰劑,對於民眾的痛苦就可以裝作視而不見?
蔡英文和賴清德的施政談話,對照立法院內外不斷的抗爭、凱道上的示威靜坐、台商從對岸傳回來的怨言,乃至台大校園藍綠分明的對壘景象,真是無比諷刺。蔡總統以推動改革者自許,但是,難道持不同意見的人都是反改革者?如果要推動改革,卻又提名一個沒有權力界線概念的人出任監委,來混淆監察/司法權分際,這又是什麼理想?由此看,蔡政府不僅缺乏自省,甚至已到「自我感覺良好」的忘我境界。
回顧過去一年多的政府施政,受到爭議的政策不勝枚舉。「年金改革」成了選擇性剝奪公教權益的利器,《前瞻基礎建設條例》成了史上最大的綁樁法案,《勞基法》一修再修徒然造成勞資對立,「轉型正義」則成了不顧法治只為鬥爭特定政黨的工具;而諸多的「官派法案」,則不折不扣用來鞏固執政者權力。此外,基於意識形態用來掩飾兩岸關係沉淪的「新南向」政策,成效幾近於零;更別提,強推非核家園不僅造成能源危機,更導致全台空汙嚴重惡化,綠能的硬幹並埋下環境濫用的危機。
在蔡政府這條所謂「改革的道路上」,民進黨的表現,在在只見完全執政的傲慢。任何民進黨想推動的法案,幾乎全靠著人數表決取勝,既不跟社會大眾溝通,也不進行朝野協商。試問,勞基法為何要在一年之內連修兩次?不正是因為民進黨立院黨團一心護主殺紅了眼,而拋棄了自己的理性,才會訂出如此窒礙難行的法令。蔡政府民調下滑,並不是因為「反改革」者太多,而是它傲慢的施政被民眾看穿。
民進黨從街頭起家,得以重返執政,也得利於馬政府後期的諸多「公民覺醒」運動甚多。在野時,蔡英文對國民黨處理陳情抗議有諸多激情評論,如「人民的聲音到凱道就停住了」。但她執政後,自己又如何面對陳情抗議?在《勞基法》再修法時,蔡政府劃出了史上最大的禁制區,除了博愛特區,包括行政院、立法院和勞動部外,也都被拒馬蛇籠重重包圍。可以說,在蔡英文執政下,人民的聲音「到青島東路就停住了」。然而,蛇籠可以把民進黨的黨政要員們包覆在小圈圈中,卻關不住民眾的聲音和怒氣。一個不敢面對群眾的政府,落得必須自囚才能心安,還有什麼執政的光榮感可言?
撥開蔡政府的「改革」泡泡之後,最令人失落的是,人們竟嗅不到一點「拚經濟」的氣息。然而,政府大員卻在那裡夸夸其談,要用每年百分之幾的速度來調高基本工資。陳水扁在貪腐入獄後,有人形容他是「窮得只剩下錢」;蔡政府今天的情況,恐怕也像「窮得只剩下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