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論壇報:http://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21901/web/
.聯合報社論/總統民調下滑不是因為改革,而是執拗失衡
.聯合報黑白集/限塑不是「怪現象」
.經濟日報社論/央行新挑戰 迎接後彭淮南時代
經濟日報社論/央行新挑戰 迎接後彭淮南時代
2018-01-03 00:58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央行總裁彭淮南。 記者胡經周/攝影
任期長達20年的中央銀行總裁彭淮南即將在今年2月退休,這位唯一國際評比14A的超級總裁,經歷李登輝、陳水扁、馬英九、蔡英文四位總統與15位行政院長,沒有藍綠色彩,秉持專業穩健、但又強勢的任事風格,主導20年來影響台灣總體經濟發展的匯率及貨幣政策,並帶領台灣安然度過多次金融風暴,也為他博得持續不墜的民間聲望。放眼數十年來官場,彭總裁的影響力及對台灣經濟的奉獻,無人能匹,也為中央銀行寫下「彭淮南時代」的歷史篇章,在他確定卸任後,將進入到沒有彭淮南的中央銀行時代,這是繼任者的挑戰,也攸關未來台灣經濟的穩定和發展。
彭淮南的最重要貢獻,就是致力維持台灣經濟的穩定。他了解台灣淺碟式經濟特質,因而特別重視「穩定中求成長」的理念,在雙率政策上,央行在兼顧物價及金融穩定下,長期以照顧出口、促進投資來維繫經濟成長動能,「低匯率、低利率」的雙低政策,幾乎是過去十多年來央行的標籤,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維繫台灣經濟成長的穩定力量。
另一方面,彭總裁也不時展現魄力,上一世紀亞洲金融風暴期間,彭總裁力抗國際金融大鱷,維繫新台幣穩定;而為避免台灣成為炒匯中心,他堅持不開放已關閉的NDF(無本金交割遠期外匯)交易。馬政府時代國內房地價飆漲,彭總裁更成為「打炒房」急先鋒,該出手就出手,該堅持就堅持,是彭淮南受推崇的原因,也讓他成為國內金融及物價穩定的最大支柱。
但不可諱言,在金融海嘯之後,各國中央銀行角色不斷膨脹,央行獨立性也備受考驗。因而國內有不少人質疑央行政策的過於保守,但來自產、官、學界各種明槍暗箭,始終無法動搖彭總裁的強勢風格和民間聲望;不過,央行面對的挑戰也日益升高。
有些人認為,央行阻升不阻貶的匯率政策,是國內低成長、低薪資問題的根源,也導致台灣貿易條件惡化,因而指責彭淮南要為近年台灣經濟困境負最大責任。但也有些人,尤其是企業界抨擊央行雙率政策過於保守,應該放手讓新台幣貶值,並實施台灣版量化寬鬆政策,來提振出口及經濟成長。面對兩極的聲音,彭總裁經常不假辭色強力反擊,為政策辯護。當然,彭總裁為台灣經濟困境感到焦慮,因而不時提醒央行政策工具有限,並非無所不能;而要提振台灣經濟,還要靠其他政府部門的努力,如大力推動基礎建設,改善投資環境,以及推動教育改革、縮短產學落差等。
如果要從近年台灣經濟變化來評論彭淮南的功過,是過於誇大中央銀行的角色和功能,尤其是匯率政策,央行始終受限於兩大結構性問題,一是台灣高度依賴出口的經濟發展模式,二是美國、中國大陸、歐盟、日本等經濟大國的貨幣、匯率及貿易政策。前者限縮央行雙率政策的彈性空間,後者更讓央行處於被動因應的困難處境。例如,自去年4月起台灣遭美國列入匯率操縱國觀察名單,因為央行不斷努力溝通及減少匯市干預,終讓台灣在去年10月美國最新外匯政策報告中除名,也是彭總裁退休前繳出的重要成績單。然而,去年新台幣全年累計升值達8.14%,創下1989年匯率自由化以來最大升幅,對出口業者造成與日俱增壓力,顯見央行匯率政策的難為。
展望未來,全球量化寬鬆政策已到了全面反轉階段,金融市場資金行情的消退勢必大幅升高金融風險,而美國川普政府稅改及強勢貿易政策,更對全球經濟及金融市場投下巨大變數。在這最關鍵的時候,央行總裁繼任人選必須是熟稔台灣經濟發展、有中心思想且意志堅定的經濟金融專家;希望蔡政府慎覓人選,才能穩住並開啟一個沒有彭淮南的中央銀行時代。
聯合報黑白集/限塑不是「怪現象」
2018-01-03 00:42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擴大限塑政策與台北市環保兩用袋上路,台北市環保局前往店家稽查。 記者鄭超文/攝影
新年開始,政府擴大限用塑膠袋政策,說起來已宣傳好一陣子,但有些民眾仍不習慣。網路上出現各式各樣的抱怨,例如,有人罵麵包店「裸賣」蛋糕,責問為何逼買塑膠袋,政策是否圖利店家等等。看起來,這些歸類為「限塑怪現象」的討論還會持續一些日子。
為了環保,民眾多少需要改變生活習慣,這是救地球之必然,不該以「怪現象」視之。這就像是如果主張非核家園,就應從自己做起節省能源,像美國前副總統高爾那樣搭乘私人飛機宣傳環保,又顯得偽善。
政府限用塑膠袋和免洗餐具政策,早在郝龍斌任環保署長時就已開始。但「人去政息」後,方向修正,放寬了攤販、小吃店等使用塑膠袋的限制,以致紅白塑膠袋到處氾濫使用,繼續蔚為奇觀。以世界排名來看,台灣之排碳量和塑膠袋使用赫赫有名,早該行動了。
如今擴大限塑範圍,只能說是引導消費者改變習慣的循序漸進而已。過渡時期,需要大家忍耐配合。事實上,社會整體的環保觀念日增,很多人隨身攜帶環保袋已養成習慣,可說十幾年前局部限塑政策多少累積出點滴成果。如今再接再厲,希望不要太快又向「抱怨大聲」的民粹意見妥協。
聯合報社論/總統民調下滑不是因為改革,而是執拗失衡
2018-01-03 00:37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蔡總統(左三)元旦在臉書上表示:「喜怒哀樂,一起走過。好的壞的,都是台灣。2017,紛擾與困難中我們仍然堅持往前;2018,願台灣所有人幸福共好。」 記者胡經周/攝影
蔡英文總統的民意支持度繼續下滑。對此,蔡英文和媒體茶敘時說,她知道這是改革必須付出的代價,自己早有心理準備,但她要做「過去總統不敢做的事」。蔡總統的談話,一如她一向的風格,充滿自信與華麗的詞藻。然而,她顯然沒有面對自己民調下滑的真正原因,也無意反省五百多天來為何自己逐漸遭到民意拋棄。
首先,蔡總統把自己民調下滑的原因全部歸諸「改革」,便顯示她對自己身為國家領導人角色認知的失衡。一個穩健的元首,對國家肩負的責任應該包括:追求發展、擘劃大政、依法行政、激勵人民、調解五院、化解危機等,透過多面向的作為,使國家政經社會在軌道上運作。但是,蔡英文卻將總統的職能簡單解讀為「改革」,一味想要矯正她不苟同的制度,這不僅太過窄化,也太過偏激。也因此,導致其執政失去重心與平衡。
其次,所謂「改革」,並不是一個標籤,也不是一張聖旨,更不只是一個願景圖像的描繪。政治或社會體制的改革,涉及了路徑的選擇、目標的設定、手段的輕重、利弊的權衡,乃至於誰得利、誰受害等複雜的選擇與計算。然而,蔡總統卻將目的、手段和選擇統統混為一談,以為只要揚起改革的大旗,就得四方臣民拍手叫好,全力擁戴。從蔡總統就任後的決策看,她個人的意志太強,她團隊的專業能力卻太弱,對於人民的不同意見更置若罔聞,缺乏溝通與回應。這當然導致民怨的上升。
第三,蔡總統宣稱自己對改革導致民調下滑「早有心理準備」,這是一種華麗的遁詞,想要表現自己仍然信心滿滿,其實卻難掩心虛。她又說,自己要做「過去總統不敢做的事」,則是一種偏執的態度,等於向人民宣戰:「我不在乎你們的看法!」蔡英文上任後,一直在這樣的自信過人與強作鎮定之間往復擺盪:遇到民怨沖天,她就選擇神隱;等到火勢稍退,她又出來說些無濟於事的大話,卻不願意回應社會的呼聲,也不稍變自己的姿態。這樣的對策,其實早被選民看破,她卻視若無睹。
回顧一下蔡總統的改革,人民對年金的改革,確實是深有期待。然而,蔡政府大刀闊斧砍了公教年金,對更迫切的軍人年金卻畏首畏尾,對影響更廣大的勞工年金更顯得諱莫如深。原因是,蔡政府挑了最容易的下手,卻無法兼顧「社會平衡」,所以年金改革只做了半套,當然讓人民失望。再看司法改革,社會原本期待的是司法的公正、效率及現代化;但司改會議的結論,卻偏向「國民法官」制度的引入等枝節,與此同時,現實上司法濫權及雙重標準的事件卻層出不窮。試問,這樣的司改如何教人民信服?
一個以為執政就只有「改革」的總統,是偏執的;而一個不在乎人民反應的總統,則是危險的。蔡英文民調快速下滑,主要原因並不是因為她大手筆推動改革,而是因為她的剛愎自用。一如上述分析,對於領導國家,她缺乏平衡的多元思維;她的改革是植基於一廂情願的想像,而非立足於現實;她具有強烈的目標,卻缺乏適當的手段;她美化自己的理想,卻漠視國家的整體利益;她嚴厲以對一群民眾,以求討好另一群民眾。直到現在,她仍迷惑於自己的追求,卻忽視整體人民的感受。
蔡英文就職時向人民作出的承諾,是「解決問題」;然而,她的執政卻更像在「製造問題」。去年九月,賴清德接替林全出任閣揆時,蔡英文原本有機會重振形象,重返執政的正軌;遺憾的是,她仍缺乏反省,沒有正視問題,更企圖證明自己一直是對的。亦即,蔡英文最大的罩門,正是她自己的執拗性格。她當初「謙卑、謙卑、再謙卑」的呼籲,聽起來,就像留給今日蔡英文的執政備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