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20日 星期六

經濟日報社論/規劃對外經貿戰略 要藍圖不要拼圖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

.聯合報社論/本土政權消滅本土民主實踐
.聯合報黑白集/「殘民以逞」民航篇
.經濟日報社論/規劃對外經貿戰略 要藍圖不要拼圖





經濟日報社論/規劃對外經貿戰略 要藍圖不要拼圖


2018-01-20 01:14 經濟日報  社論

由總統主持的「對外經貿戰略會談」似乎已成為小英政府的例行常態。理論上這是好事,代表政府對經貿政策的重視;但從過去幾次會議的結果觀察,感覺在數十年來經貿環境變化最為迅速又不可測的當前,政府除了新南向政策以外,其他議題都只見回應不見主軸,相當令人憂心。
仔細看看去年底「對外經貿戰略會談」的結論,除了要成立好幾個新南向辦公室、工作組外,討論的議題也很廣泛全面。從CPTPP、川普稅改、日本與印度推動的印太成長走廊,到韓國「新南向政策」都有觸及,更要求政府要前瞻、通盤、全面以及戰略高度,來擬定長程的策略規劃與執行藍圖。
事實上,從第一次「對外經貿戰略會談」開始,各次會議結論大概總可歸納成二個不變的部分,一是新南向政策,一是好好因應規劃;前者日見成效,後者則正在只聞樓梯響的階段。
蔡英文總統剛上任時,本報就呼籲要以我國的經濟、產業與社會的長處及限制,擬定長程經貿策略與藍圖,但可惜匆匆500天過去,仍未見蹤影。
欠缺回應台灣經濟結構挑戰的長程規劃與藍圖,這個問題是顯而易見的。以產業外移為例,去年中研院出版的《未竟的奇蹟:轉型中的台灣經濟與社會》一書,再度指出產業外移是就業與薪資雙凍漲的元兇。然而在欠缺戰略性思維下,新南向政策仍將簽署「投資保護協定」當成是重要業績,卻不思對方投資保護越高,產業外移就越快的問題。最近討論很多的「幸福路上」,也鮮明的凸顯出台灣在「後經濟奇蹟」的困境,已經導致許多人夢想只剩幻想,可惜政府的許多政策,如協助降低關稅障礙、繼續鼓勵代工出口,仍是「經濟奇蹟」階段的思維。
再以蔡總統要求以「追求最大化自由貿易」為目標,全面參與雙邊或區域多邊貿易談判為例,大家都知道兩岸關係是其中的關鍵變數;但在政府「不在壓力下屈服」的立場下,兩岸關係在可預見的未來,不易改善,北京的國際圍堵只會加大力道,是顯而易見的趨勢。我們可以不屈服於北京,卻看不到如何突破圍堵參與談判的策略及推動作法,使得「全面參與雙邊或區域多邊貿易談判」只是華麗卻無根的空談。面對川普凡事「美國優先」的經貿政策,我們到底是該展現誠意爭取上談判桌,還是盡量低調不要引起美國注意,也因欠缺總體長期思維而顯得手足無措。
也許國發會或經濟部已經著手規劃長期戰略藍圖,但我們還是要大膽的建議,下次「對外經貿戰略會談」的主題,應該談談以下這些真正關鍵的長期、戰略問題。
第一,台灣經濟發展的困境特徵為何?需要怎樣的經貿政策協助解決?而要讓薪水能夠成長、就業機會增加,以及所得分配更加平均,又需要怎樣的經貿政策作工具?同時符合台灣利益的經貿政策,是否能融入世界潮流?
第二,我們要加入CPTPP以及加入所有的經貿談判,中國因素的角色有多重?而除了改善兩岸關係外,方案B甚至方案C為何?蔡總統在30年前親自參與了WTO入會談判的過程,必然也清楚中國從頭到尾反對台灣加入。即便對岸經濟實力大幅躍進,但當初都能說服美國開口力挺,今天或許也還有機會用他法突圍。
幾乎所有的經貿政策都有相互牽動,彼此影響的關係;更關鍵的是經貿政策只是落實總體經濟政策的一部分,不應獨立存在。當前的經貿政策,卻出現這種只有回應國際情事,卻與經濟政策拆分、斷鏈之感。我們要先對台灣經濟發展需求有共識,有總體藍圖,才能把這條斷鏈接上,找到規劃的根屬。


聯合報黑白集/「殘民以逞」民航篇


2018-01-20 00:20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M503航路爭議,民航局以「暫不核准」大陸航空公司春節加班機作為反制手段。圖為東方航空的班機停靠在桃園機場的空橋等待起飛。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為了M503航路的問題,民航局在溝通無效下,祭出撒手鐧,宣布將「暫不核准」大陸航空公司申請的兩岸春節加班機。民航局或許以為這是高招,殊不知需要用到春節加班機的都是台商台胞,此舉簡直是「殘民以逞」。
春節是團圓的日子,許多在對岸工作的台灣人都會趁著一年一度的假期返台,和親友家人重聚。誰料,民航局一聲令下,當即卡掉一七六個航班,至少有五萬多人有家歸不得。雖說這是為了「反制」對岸,但犧牲的卻是台灣人民的返鄉權,這種愚昧的「制裁」行為,根本是在「自殘」。
有人會說,M503航路事關重大,台灣不能任憑對岸霸凌。當然如此,凡涉及主權的問題,都必須據理力爭。但如果蔡政府不把兩岸關係搞到如此僵硬,這原本是雙方可以協商解決的事,哪需要拿台灣民眾的返鄉權去制裁?再說,國際民航組織ICAO)迄今毫無反應。
事實上,民航局不核准春節加班機的做法,只會增加民眾對蔡政府的不滿,卻傷不了中共分毫。更何況,如果對岸也採取相對的報復作法,取消我航空公司的加班機;那麼,春節回不來的台灣人必將更多,民怨也就更大了。
海外落網的台籍詐騙犯要被遣送大陸時,蔡政府極力交涉爭取遣台;如今,在對岸工作的台灣人要返台過春節,蔡政府卻不願核准航班。力爭詐騙犯而卡住台胞,手段與目標未免太不相稱。



聯合報社論/本土政權消滅本土民主實踐


2018-01-20 00:15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立法院臨時會三讀通過「農田水利會組織通則部分條文修正草案」,國民黨團抗議高喊「強盜政府,搶奪民財」後離開議場。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農田水利會被民進黨改制成公務機關,會長改為官派,資產充公。這不僅是蔡政府喊著民主搞威權,藉著轉型正義霸占人民財產,更寫下「本土政權消滅本土民主自治實踐」的事證。
台灣各水利會可上溯一百年到三百年以上的歷史。渡海來台的先民,從引河細流灌溉,到捐資興修水路埤圳,在日據之前,已有相當規模的水利建設和相對完善的管理組織。儘管水利組織在日據時期和台灣光復後都被賦予公法人性格,以及推行農田水利事業必須的公權力,但「農民自治團體」的本質不變,其協商自治的實踐與歷史文化的傳承也維繫不輟,其資產屬會員共享的人民財產更無疑義。
西方學者曾認為,東方社會支撐農業基礎的水利工程和灌溉設施,只能依賴中央集權的國家力量來完成,這也是「東方專制主義」的重要特徵。此一說法備受批評,三百多年來台灣農民自律自主的水利建設及其管理組織,就提供了充分的反證。讓人好奇的是,蔡政府粗暴埋葬本土的草根民主,難道是想證明台灣農民只配得上專制主義、只能接受國家管理?
蔡英文抹滅了台灣農民已歷三個世紀的自治傳統後,第一時間在臉書發文慶功,就稱水利會改成公衙門是「提升位階」,不經意間,暴露了她「官尊民卑」的思維。農民自治團體作為國家和農民的中介,政府本應視其為「協力夥伴」,而非臣屬僕隸。如果水利會變成行政院下屬三級機關,稱得上「提升位階」,那麼在蔡英文眼裡,農民又是何等位階?
蔡政府蠻橫切割台灣農民長期耕耘的水利會組織,目的何在?蔡英文自稱,「民變官」可以提升水資源管理效率。事實上,官僚機構才是效率不彰和環境崩壞的淵藪。蔡政府瘋綠能,埤塘抽乾種電,濕地消失,生態崩解,農民能相信蔡政府的水資源治理嗎?曾來台參觀北市瑠公水利會的故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歐玲說,共享資源交給市場或政府管理,都比不上使用者的互信與自治自律更能永續治理。聯合國糧農組織也積極推動農民參與式灌溉管理制度,可提高農民滿意度,減少政府支出,蔡政府卻逆世界潮流而行。
蔡英文還說,要把「屬於人民的資源」,每一分每一毫都用在水利事業上。這倒是挾轉型正義之名不斷霸占民產以來,蔡英文首度承認水利會的資產是「人民的資源」。以民進黨揮霍公帑的速度,三千多億的水利會資產,誰知何時將遭掏空。且看三千億的核四電廠棄如敝屣,八千億的前瞻建設猶似錢坑,連長照大洞也等著婦聯會被迫散財來填補,水利會資產不會被拿去打水漂?
蔡英文也說,政府要擴大對農民服務。但從勞基法修法的經驗,民進黨已成「資進黨」;將來農業用水被優先拿去給工業使用,農民如何搶得過資本家?農業永續和糧食安全的問題,又如何抗衡經濟發展壓力和政客利益的需求?何況,中央的思維不可能對非灌溉區另謀水利興修,屆時大家搶水,最後都不夠用了。
蔡政府更說,改官派可避免派系紛爭。但是,從民進黨台南、高雄初選派系血拚的狠勁看,說要讓水利會擺脫派系把持,豈不好笑?那麼,台南、高雄市長要不要改官派?民進黨新系去年聯手農委會和柯文哲爭搶台北農產公司的吃相,農民記憶猶新;今天,蔡政府為覬覦水利會資源而改制,為選舉拔樁而官派,又為安撫會長而延任,這些手腳大家早已看破。
水利會弊端應該改進,但不應假「改革」之名而革其命;更不能假喊改革,卻埋葬民主,霸占民產。蔡政府的作法,已讓改革變成反動,更讓民主倒退成威權。水利會是台灣實踐歷史最長的本土自治組織,竟被民進黨一舉毀掉,可見這個本土政權愛的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