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2日 星期二

經濟日報社論/務實提升競爭力 低薪問題才有解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

.聯合報社論/幫民進黨算算核四這筆帳
.聯合報黑白集/危機處理的錯誤示範
.經濟日報社論/務實提升競爭力 低薪問題才有解






經濟日報社論/務實提升競爭力 低薪問題才有解


2018-01-02 03:25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勞基法一例一休修法迄今未能完成,勞資關係持續緊繃,近日蔡英文總統與行政院長賴清德等府院高層先後對外宣示,期盼企業能為員工加薪。蔡總統指基本工資3萬元是她的夢想;賴清德說,希望上市櫃公司員工的起薪都能有3萬元;行政院副院長施俊吉更開出藥方,若上市櫃公司少發股利,就可以讓上市櫃公司員工的平均起薪逾3萬元。
蔡總統與閣揆等人的談話,顯露出政府期待藉拋出加薪議題,緩解勞工與青年族群對勞基法一例一休修法的不滿,但這些談話不但未能平息勞團與青年的怒火,反而是火上澆油,街頭持續可見勞團抗爭,蔡、賴兩人的民調支持度不增反降,也讓我們擔心蔡政府為了勞基法修法,亂了施政方寸。
我國的低薪問題已存在多年,從2000年起,實質薪資水準即陷入停滯甚至衰退,近20年來,歷任政府都想解決低薪問題卻未能畢其功,代表低薪與薪資成長停滯背後有錯綜複雜的經濟因素,絕非採取單帖藥方,在短時間內就可以見效。蔡總統說,基本工資3萬元是她的夢想,這是由衷之言,若是今日努力,明日就可達成的目標,豈能算是遠大的夢想?
蔡總統前年能順利當上總統,關鍵在於她取得年輕與勞工族群的支持,蔡總統顯然意識到這股力量既能助她登上大位,在下一次的大選前,若未能兌現選戰支票,這些支持力量將轉為她的連任挑戰。蔡總統在去年520就職演說中,花了不少篇幅陳述她對解決年輕人低薪困境的夢想,當時蔡總統說,「沒有辦法立刻幫所有的年輕人加薪」,但她「要一步一步,從根本的結構來解決這個國家的問題。」
蔡總統就任時體認到解決低薪問題不可能一步到位,但近日官員的談話,卻讓人憂心,政府想抄捷徑,塑造可在短時間解決低薪問題的形象。施俊吉日前在行政院年終記者會上說,上市櫃公司若少發5%的股利,就可以拿出600億元用來幫員工加薪,達到平均起薪3萬元的目標。
施俊吉的加薪計畫要能落實,至少必須克服兩個難題。首先,上市櫃公司的現金股利由股東會決定,削減5%的現金股利改善薪資結構,股東未必願意接受。其次,以目前我國上市櫃與興櫃逾百萬的員工人數,600億元用於百餘萬員工調薪,每月平均加薪約三、四千元,能否達成施俊吉所言,起薪逾3萬元的目標,是另一個難題。即便上市櫃公司真的能藉少發股利為員工加薪,其他中小企業未必有能力跟進實施。
更令人困惑的是,蔡政府的官員去年數度呼籲年輕人要多買台股,藉由理財增加收入,若減少股利用於為年輕人加薪,另一方面年輕人買股能取得的股利卻因此縮水,這樣的政策豈非矛盾?
解決低薪不可能一蹴可幾,當下勞團與青年團體不滿的源頭,除了低薪問題外,另一個關鍵在於政府未能落實勞基法執法,讓侵害勞權的案例時有所聞,在勞基法此次修法塵埃落定後,既然修法已賦予企業更多的經營彈性,另一方面,政府就必須落實勞檢以保護勞工權益,這才能讓日後勞基法修法完成上路後,修補近年陷於低盪的勞資關係。
對於台灣的低薪問題,我們呼籲蔡政府不應為了勞基法一例一休的修法爭議而亂了施政腳步,更不能因為今年即將到來的地方選舉,倉促推出欠缺評估的財經政策用於提振執政黨的選情。
解決低薪問題必須有短、中、長期的計畫,蔡總統在就職演說中其實已經講出這三階段的施政方向,包括短期內可以實現的保障勞工權益,中期要達成的提升勞工生產力,以及長期要實現產業升級塑造台灣的全球競爭力,這三步驟既務實,按步就班的落實,才是政府施政時應著重的方針。


聯合報黑白集/危機處理的錯誤示範


2018-01-02 00:29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針對新版晶片護照烏龍,外交部表示,將在錯誤頁貼上防偽貼紙。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外交部的護照烏龍事件,從耶誕燒到新年,還沒止血。在這個過程,外交部完美示範了決策者在危機處理中可能犯下的所有錯誤,堪稱經典。
外交部的危機處理很糟,「話術」卻很厲害。例如,被質疑印好的新護照不只二十萬本,而是七十五萬本;外交部回應總共「採購」五十五萬本,沒有「印製」七十五萬本。如此巧妙迴避已經印製五十五萬本的事實,外交辭令,堪稱一絕。
但光憑話術,並救不了危機。危機處理不外主動、及時、誠實、負責、善後等原則,但外交部在這次事件中始終被動回應,且說法一再修正。亦即,主動、及時、誠實皆破功。前後兩任領務局長被調職,貌似負責,但從一開始說「絕對沒錯」到最後推給中央印製廠美工,只是拖延及推卸戰術。
就在二○一七年最後一天,外交部忽然決定烏龍護照不銷毀,而是在錯誤頁貼上防偽貼紙,理由是可省下二億元。政府有成本概念是好事,但在護照上貼貼紙的想法,大概只有經歷過「台灣國護照貼紙」的外交部才想得出來。雖省下兩億,丟臉丟到世界,這樣的善後只會讓戰場延續。
這次護照事件的經典之處,一是不該犯的錯竟然錯了,二是原本技術面的錯誤竟然演變成「外交部危機」,三是應迅速解決的危機竟然反反覆覆拖了一周,善後方案卻越改越糟。外交部的危機處理能力,碰到烏龍護照都如此不堪,若是遇上外交危機呢?


聯合報社論/幫民進黨算算核四這筆帳


2018-01-02 00:35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核四封存至去年底已屆滿三年。 記者王敏旭/攝影


台灣在最嚴重的霾害中迎接二○一八。儘管這波汙染源主要來自中國大陸,但平日國內的境內空汙也很嚴重,與蔡政府不當的能源政策有莫大關係。事實上,核四封存至去年底已屆滿三年,行政院發言人徐國勇強調核四絕對不會重啟,但蔡政府除了繼續膜拜「非核家園」的神主牌外,對於核四何去何從並沒有提出合理答案。這筆三千多億元的帳,誰來認賠殺出?蔡英文如果要全民為核四埋單,大家應該幫民進黨算一算這筆帳!
先談非核家園。民進黨的反核論述常以德國為師,蔡英文更說,德國總理梅克爾和她一樣是教授出身,能理性面對問題;梅克爾要走向非核家園,有決心要完成。但是,時常向德國供輸核能電力的法國,又怎麼看待梅克爾的廢核政策呢?
法國總統馬克宏近日說,他不會學德國驟然淘汰核電的作法,因為他的優先要務是「降低排碳」,以及關掉高汙染的燃煤電廠。馬克宏質疑,「當一口氣關掉全部核能後,德國人做了什麼?他們發展一堆再生能源,但卻也大量重啟熱能與燃煤發電,惡化自己的碳足跡。這對地球不是好事,我不會那樣做。」
德國廢核之路,付出了鉅大的代價;但蔡政府卻不願真誠面對非核必然衍生的後果:例如電價大幅提高,再生能源緩不濟急,燃煤發電大幅增加碳排放。德國蒙著頭減核,法國、歐洲及國際社會卻對碳排放及全球暖化憂心忡忡。法國在政治上希望與德國建立堅實的關係,但馬克宏仍直言批評梅克爾的廢核政策;蔡英文能裝作看不到嗎?
如果把馬克宏所批評的德國,置換成民進黨政府,其實也完全適用。所不同的是,梅克爾尚且逐步廢核,蔡英文卻大搞非核急行軍。梅克爾努力發展再生能源,電力短缺時還可向法國購買核電應急;蔡英文的綠電卻未必通得過環評,天然氣接收站也已延宕,產業則對缺電心急如焚。梅克爾大量重啟熱能與燃煤發電,惡化碳足跡;蔡英文則在「用愛發電」不成後,只好「火力全開」,強迫人民「用肺換電」。
此外,堅持財政紀律、捍衛撙節政策的梅克爾,倘若看到蔡政府虛擲核四廠三千億卻面不改色的作法,恐怕也要瞠目結舌。儘管明年開春後供電形勢空前嚴峻,但蔡政府堅決推動非核,核四重啟的機會渺茫。眼前的問題是,核四要怎麼走下去,是每年繼續花大錢封存,或轉型為燃氣或綜合型電廠,還是整廠或分拆出售,蔡政府並無頭緒,後果只會轉嫁給人民。
對於核四「轉型」,經濟部的想法仍很天真。廢掉核四,若轉做核電文化園區,或轉成綜合能源電廠,都等於把新汽車拆掉改裝成腳踏車,三千億就泡湯了。而且,根據《土地法》,以「核能電廠」名義徵收的四八○公頃土地,若要改變用途,得先還給民眾。貢寮居民已宣稱,除非改成醫院,要改成火力電廠,他們絕不答應。
事實上,台電正計畫把核四燃料棒拆解,賣回美國;但此舉已遭專家質疑,規格不同,並不可行。尤其,當年以近百億買來,如今賣掉,只剩不到卅億,人民會接受嗎?最近台電更釋出核四將「整廠輸出」的消息,並稱有英國業者來台檢視反應爐等設備,認為「保存得不錯」。事實上,廿年前核四簽訂的進步型沸水式反應器當時廣被推崇,但歷經停建、復建波折,機組已增加許多變數。如果英商有意買核四,並認為保養得不錯;我們為何只能賤賣,卻不能用?
馬克宏說:「我一點都不崇拜核能,但我覺得魚與熊掌不可兼得。」民進黨選擇非核,卻把理想建築在脫離現實的沙堆上。核四的命運多舛,從扁政府停建復建,馬政府封存,到蔡政府荒置,納稅人的三千億血汗錢轉眼成流水。這本糊塗帳,民進黨別想賴掉!